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令人感动的科岗 [复制链接]

查看: 15099|回复: 76
51#

回复: 令人感动的科岗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7-27 8:23:00 发表
     回木卫2兄:
   我坦白地说,在我拉琴的年代,我从来就认为巴小无是巴为拉小提琴的人作的练习曲。而不是为表现什么,或内心有了什么激情写出耒的。象你所言,各大师对此曲的处理彰显了各自的个性,并非是小无本身所具有的。
......


老哥的耐心回复刚读过(俺又贪觉了~)。文中主要阐述的理念基本亦可印证俺一直保持的音乐审美原则。朴素情感的自然表达尤其在BACH非宗教作品处理上非常重要,此时的Bach真不是哲( 神)学家,更非数学家。

就三个权威的小无而言,我一直觉得谢林在这套曲目中听上去的那种“个性化”其实有点儿冤。他完全不同于帕尔曼那种刻意摆弄出一些与前辈不同的处理创意,相反,谢林在小无造句处理上是特别传统的客观,只是他的那种客观表现得过于“铁律”了,有时候让人产生疏离感。另外,DDG的录音风格对他的演奏发音来说有一点点吃亏,他在Mercury的也大多不尽人意,总是干、硬、带毛刺。遗憾的是,谢老师终究没能实现他在Philips重新录制这套曲目的夙愿,Philips那种略微凸前却决不夸张的平衡其实很利于中和他的演奏发音。

ps:米老师在DDG的录音也如钢一般的结实,相信很多人喜欢也是因为这个。

总之,这些差异对于非小提琴专业的乐迷来说决非大厢径庭的那种,大家的个人喜好其实跟自身的性格、想象力、经验、对声音质感的偏好...有着更直接的联系。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52#

回复:令人感动的科岗

是的,这几位顶级大师各有千秋,每人都有拿手戏。谢林和海布勒的莫小奏就无人能及。另外和录音关系也很大,他在水星录的克莱斯勒小品就不存在干硬刺之感。
TOP
53#

回复:令人感动的科岗

不喜欢海大师的小无,拉的妖里妖气,技术上无懈可击,可惜始终不得内涵,不知道谢霖的怎么样,很期待哦,圣经上说谢霖的小无是首选呢。
TOP
54#

回复: 令人感动的科岗

原帖由 hi6 于 2008-7-27 17:49:00 发表
不喜欢海大师的小无,拉的妖里妖气,技术上无懈可击,可惜始终不得内涵,不知道谢霖的怎么样,很期待哦,圣经上说谢霖的小无是首选呢。


林老板那照本宣科式的"圣经"就是一基础信息集中备考,除了Milstien,当年能想到的名版他老先生全列上了。以谢霖版作为该条目下的引导,估摸是他当时的情趣使然罢了。真不记得他指明谢霖版就是首选,不过倒是他评价该版时那句“.....表达出极深刻的内涵”不免令我宛尔。OKOK~胖子哥,十几支短小的舞曲+几个短小的赋格曲&快、慢板分成互不相干的6组,您能具体说说听出什么“深刻的内涵”还“极”吗?!差不多就得了哈^o^(BTW:大无亦同理)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55#

回复:令人感动的科岗

Kogan还是录过一首完整的BWV1005的,可以找下加拿大Orion公司的碟听听
TOP
56#

回复:令人感动的科岗

     唱片指南、CD圣经之类的编写,根本上就是卖片的广告。由其对港台及国内某些唱片推销时的用词恶心。真心对待音乐的烧友们用不了多久就会厌烦。
   古典音乐的普及应该从培养大众的音乐修养入手才是长流之水。而决不是为了赚钱,尽其舌簧、满口臭词还谈什么艺术。
在G弦上……
TOP
57#

回复:令人感动的科岗

谢林的演绎我一直是很喜欢的,尤其是在水星和PH的一些录音。但是他在DG的小无,拉得很呆板,死气沉沉。

葛鲁米欧的弓特别松,有点现在流行的巴洛克古乐效果,小无拉得很轻松甜美。但是缺乏变化和深入,有点流于轻浮了。

海菲兹似乎和巴赫性格不和,小无从头到尾不知所云,和他拉其他作品简直泥云之别。巴赫小无也许是海菲兹唯一的阿基里斯脚后跟了。

除去俺最崇拜的米尔斯坦DG版立体声小无录音以外,另外两个俺崇拜的小无录音都是单声道的,艾内斯库和西盖蒂。艾内斯库的演绎深刻而优美,比米尔斯坦多一分潇洒,少一分凌厉。西盖蒂则不紧不慢,初听觉得慢得令人浑身发痒,几遍以后一旦适应他的节奏,你就会浸泡在小无的海洋里忘却一切了。
TOP
58#

回复: 令人感动的科岗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7-28 7:54:00 发表
     唱片指南、CD圣经之类的编写,根本上就是卖片的广告。由其对港台及国内某些唱片推销时的用词恶心。真心对待音乐的烧友们用不了多久就会厌烦。
   古典音乐的普及应该从培养大众的音乐修养入手才是长流之水。而决不是为了赚钱,尽其舌簧、满口臭词还谈什么艺术。


老哥似乎有点儿曲解俺的本意了~~~怪我怪我!

一码归一码,尽管行文间难免一高兴有时候说突噜了,指出来就行了。毕竟瑕不掩玉,作为入门读物而言,无论是林老板93年的《音乐圣经》还是HK的《CD圣经》都可说功德无量!至今仍然有多少初哥儿深受其恩惠啊(尽管有偶尔会被带沟里)!咱不能吃饱了就骂厨子不是?

要知道,遥想人林老板开动脑筋动笔干那事儿的时候,可还没有互联网,更没电子商务呢;况且那会儿中国“发烧”的人基本还是在各医院的急诊室中最常见;中图服务部、外文书店晃悠着的那几个人也大多懵着灯尚停留在“键武组合音响+保罗莫利亚”阶段呢......作者更主要地还是出于喜好和一种责任感,相比之下他比港台那帮老大下嘴要谨慎客观多了。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59#

回复:令人感动的科岗

另外,包括《企鹅》在内的原著原文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很少出现没头没脑的辞藻堆砌。商务印书馆的中文译本,当时其中不少参与翻译的人员自己就是音乐爱好者,于是很多条目下的评论搀杂了自己的文字发挥,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一些来
~ so u never know what u're missin’  ~
TOP
60#

回复:令人感动的科岗

我比较过科岗和大卫的黑胶,二者各有千秋,但是的的确确要比CD好得不是一点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