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7891011121314»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复制链接]

查看: 26572|回复: 185
101#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同样的135机器不能比吗?
有一天数码机的尺寸也做大了,我们再看看结果吧。

================
用16B的CD制式类比大尺寸数码相机,在搞....................
TOP
102#

回复: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8-29 22:38:00 发表
难道模拟的LP就没有断层?机械工作方式生产出来的LP唱片,谁能保证每张%一样?谁能保证没有漏掉的、变形的信号坑纹?谁能说明唱片上的灰尘产生的影响和断层完全不同?…………???????
模拟磁带机器也一样,磁粉脱落了、磁带污染了,…………,这不是断层吗?………………????????


LP加工和灰尘带来的声音缺陷老哥很清楚,JITER带来的问题老哥也清楚,它们都不是造成数码声的原因。

我说的断层的意思,是指数字采样时产生的。采样频率高,断层距离小,声音就越好,毛刺也越小。这也是我们要采样频率高的原因。重播的各种环节都有可能导致断层被放大。比如频响曲线,即使曲线不平直,LP出来的还是模拟声,但CD碰到这个问题,在曲线呈现陡坡的地方,断层会变大,变得更明显,数码声也就更明显。

如果引进版是拿原版CD的数据用电脑处理,再压缩和放大过程中同样会造成很多损失。
TOP
103#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felixcat
felixcat
  
论坛博士后
  
UID: 75071
来自: 请选择省份名请选择城市名
精华: 85
积分: 3037
帖子: 2610
注册: 2002-11-16 23:27:00
状态: 在线


   发短消息 用户资料 树型 回复 引用 只看楼主 2007-08-29 23:29
回复: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引用:
原帖由 VV 于 2007-8-29 23:17:00 发表
但大家都知16 B IT  采样是CD致命伤,远远根本谈不上(类比-------------数码照片放大还可以非常清晰的表达汗毛-)程度


任何东西都有致命伤的。不过CD的“致命伤”并不在于它的技术规格上。

另外,音频的“量化精度”(Audio Bit Depth),是对应于图像领域里的指标“色深”(Color Depth)。您所说的照片放大之后局部不清楚,是因为像素的问题(Pixel Resolution
),这个跟多少bit是没有关系的。


===============
请看清才.......................现CD制式规定低采样密度------------------不应和高像素数码照片(高到--------------放大还可以非常清晰的表达汗毛-)

作类比!!!
我的发言是针对(模拟放大后只是成像发虚,数码却是方格)而言
最后编辑VV 最后编辑于 2007-08-29 23:41:06
TOP
104#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采样频率的二分之一,这个频率只决定可以还原的最高频率,最高频率之后的频率就“断”了,没有了。但是这个“最高频率”以内的频率是“完整无损”的,根本就不会存在什么“断层”!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07-08-29 23:48:30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05#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引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8-29 22:38:00 发表
难道模拟的LP就没有断层?机械工作方式生产出来的LP唱片,谁能保证每张%一样?谁能保证没有漏掉的、变形的信号坑纹?谁能说明唱片上的灰尘产生的影响和断层完全不同?…………???????
模拟磁带机器也一样,磁粉脱落了、磁带污染了,…………,这不是断层吗?………………????????


LP加工和灰尘带来的声音缺陷老哥很清楚,JITER带来的问题老哥也清楚,它们都不是造成数码声的原因。

我说的断层的意思,是指数字采样时产生的。采样频率高,断层距离小,声音就越好,毛刺也越小。这也是我们要采样频率高的原因。重播的各种环节都有可能导致断层被放大。比如频响曲线,即使曲线不平直,LP出来的还是模拟声,但CD碰到这个问题,在曲线呈现陡坡的地方,断层会变大,变得更明显,数码声也就更明显。

如果引进版是拿原版CD的数据用电脑处理,再压缩和放大过程中同样会造成很多损失。







===============
!!!
TOP
106#

回复: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7-8-29 23:44:00 发表
采样频率的二分之一,这个频率只决定可以还原的最高频率,最高频率之后的频率就“断”了,没有了。但是这个“最高频率”以内的频率是“完整无损”的,根本就不会存在什么“断层”!








ray_ji网友所说的:
模拟放大后只是成像发虚,数码却是方格,就指数码(方格)不连续性---------------“断”
TOP
107#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哎!!总喜欢拿数码相机(方格)比,比到关键处又否定这些对比,无语!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08#

回复: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比到关键处又否定这些对比



???!!!!
有看上发言还说这话!!!无奈



低像素数码相一放大就看到格格....................
16BCD采样类拟低像素数码机
最后编辑VV 最后编辑于 2007-08-30 00:12:00
TOP
109#

回复: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29 23:29:00 发表
任何东西都有致命伤的。不过CD的“致命伤”并不在于它的技术规格上。

另外,音频的“量化精度”(Audio Bit Depth),是对应于图像领域里的指标“色深”(Color Depth)。您所说的照片放大之后局部不清楚,是因为像素的问题(Pixel Resolution),这个跟多少bit是没有关系的。


看来老兄对图像有研究。我自己是图像研究得很深,所以经常用类比的方法看音响。这样做不全对,但有相通的地方。

老兄说得对,声音的数字“采样频率”确实是对应于数字图像的“色深”。

一幅数字图像的色深即使再大,其实还是有层次的,只是因为分得非常细,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眼睛分辨不出。

但在计算机上调整图像曲线后,一些地方被放大,会出现断层,或噪点被放大的情况,这是一个问题。软件质量好,技术人员技术好,调整曲线时,出现的问题少,损失少,甚至眼睛可能看不出来。遇到技术差的就惨了。这可以类比到CD碟的数据制作问题。

如果图像是理想的,那显示出来是不是没有问题呢?差的显示器在显示黑白两端时没有层次,显示中间的连续色调会出现断层的情况。我看到的最好的液晶显示器是最黑色3级,最白色2级没有层次感。这已经很好了,实际使用时没任何问题。37" 8000多元的夏普液晶电视是最黑处5级,最亮处4级分不出层次,1.5万以上的夏普质量更好,但差的三星屏和一些台湾屏两头没层次,中间的连续色调显示会断层,这其实是因为显示器把原来很细微的层次差距放大了。这相当于音响器材的缺陷对数码声的影响。

另外,现在数码相机的色深越来越大,但因为CCD感光的原理,增大的色深大都记录的是高光细节,这样的原始图是见不得人的,它的大部分数据资源都用去记录高光了,为了最后的图像符合视觉习惯,高光部位要被压缩,中低色调数据要被扩大,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证高光细节,抑制安部噪点,这就靠各家软件的本事了。现在的RAW处理软件大都在比拼这个本事。声音的数码处理是不是也要面临这个问题呢?图像我是满桶水,声音我是一滴水,还请DX们解答这个问题。
TOP
110#

回复: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原帖由 VV 于 2007-8-29 23:55:00 发表
ray_ji网友所说的:
模拟放大后只是成像发虚,数码却是方格,就指数码(方格)不连续性---------------“断”


我没这样说过。数码放大不一定是方格,这要看放大时的算法方程式。

数码放大实在要跟声音的某个因素对比,我想可能跟音量调节有一点点类比性。这个观点太容易被反驳,也太难解释了。当我没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