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还是发明非接触数码读取方式的人厉害啊
原帖由 felixcat 于 2007-8-29 23:29:00 发表 任何东西都有致命伤的。不过CD的“致命伤”并不在于它的技术规格上。
另外,音频的“量化精度”(Audio Bit Depth),是对应于图像领域里的指标“色深”(Color Depth)。您所说的照片放大之后局部不清楚,是因为像素的问题(Pixel Resolution),这个跟多少bit是没有关系的。 |
看来老兄对图像有研究。我自己是图像研究得很深,所以经常用类比的方法看音响。这样做不全对,但有相通的地方。
老兄说得对,声音的数字“采样频率”确实是对应于数字图像的“色深”。
一幅数字图像的色深即使再大,其实还是有层次的,只是因为分得非常细,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眼睛分辨不出。
但在计算机上调整图像曲线后,一些地方被放大,会出现断层,或噪点被放大的情况,这是一个问题。软件质量好,技术人员技术好,调整曲线时,出现的问题少,损失少,甚至眼睛可能看不出来。遇到技术差的就惨了。这可以类比到CD碟的数据制作问题。
如果图像是理想的,那显示出来是不是没有问题呢?差的显示器在显示黑白两端时没有层次,显示中间的连续色调会出现断层的情况。我看到的最好的液晶显示器是最黑色3级,最白色2级没有层次感。这已经很好了,实际使用时没任何问题。37" 8000多元的夏普液晶电视是最黑处5级,最亮处4级分不出层次,1.5万以上的夏普质量更好,但差的三星屏和一些台湾屏两头没层次,中间的连续色调显示会断层,这其实是因为显示器把原来很细微的层次差距放大了。这相当于音响器材的缺陷对数码声的影响。
另外,现在数码相机的色深越来越大,但因为CCD感光的原理,增大的色深大都记录的是高光细节,这样的原始图是见不得人的,它的大部分数据资源都用去记录高光了,为了最后的图像符合视觉习惯,高光部位要被压缩,中低色调数据要被扩大,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保证高光细节,抑制安部噪点,这就靠各家软件的本事了。现在的RAW处理软件大都在比拼这个本事。声音的数码处理是不是也要面临这个问题呢?图像我是满桶水,声音我是一滴水,还请DX们解答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