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聊聊音乐厅的音质
三大“好声”音乐厅印象中是荷兰阿姆斯特丹,美国波士顿和卡内基这三间。三间声音特色又有所差别,波士顿声音混响稍强,反射音比较明显,按发烧友说法比较“厚声”;卡内基的声音混响较少,而比较清晰,细节特别清楚。阿姆斯特丹的声音特质被称为“金与铜之声”,集中了之前两间音乐厅的优点,应该是目前世界上最接近“完美”的大型音乐厅。
关于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声音效果有很多故事,被TAS榜尊为“世界头号录音师”的DECCA首席录音师被问及最满意的录音地点时,他也认为是阿姆斯特丹,但很可惜,他因为唱片公司合约的关系只有在替RCA《读者文摘》录音时在阿姆斯特丹留下过仅有的录音。阿姆斯特丹音乐厅有个很有趣的特点,它的音乐会门票最高档次与最低档次只相差5欧元,因为该音乐厅不同位置的聆听效果差别非常少,用发烧友的说法就不妨这样说“全厅尽是皇帝位”。
这里想推荐一些最能体现这三个音乐厅特色的唱片:
阿姆斯特丹:
PHILLIP马勒《大地之歌》海丁克指挥(留意人声)
PHILLIP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海丁克指挥(铜管和弦乐是重点)
PHILLIP林姆斯基《天方夜谭》康德拉辛指挥(木管是重点)
波士顿:
PHILLIP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慕洛娃,小泽征尔(早期正价版CD和LP唱片除了听到特别丰富的堂音外,可听到比较明显的后墙反射效果)
卡内基
RCA《贝拉芳提在卡内基》(除了演唱和演出者的细节外,请特别留意观众的动静)
维也纳金色大厅的知名度更多是因为其历史渊源和欧洲音乐首都的特殊地位,声音效果被认为混响过重而清晰度欠佳,声音效果虽好,但未在最好的行列。
最大遗憾是至今我只能在唱片录音和文字中体会,未曾有缘分亲历其境,非常盼望能够在自己退休之前,亲自到阿姆斯特丹听现场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