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聊聊音乐厅的音质
专业!收藏了。
国内很多地方都改革开放了,音乐厅则还是停留在开大会那样的构造理念。“一个广东的会场建设,洋洋洒洒的用了很多篇幅谈设计中的形态、装修和空间,谈到声学质量只用2句话” 我国“对这些独立的音质参数没有作过多少基础工作,也没有提出过任何独立的音质参数”,看了这两句话,或者邝版说的滥竽充数,还真是一语道破,这也说明在音乐厅的文化建设上,中国还没有任何资格跟国外对话,叫板就更不可能了。
大众的欣赏水平比较低,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听很普及的交响曲协奏曲(如德沃夏克第九、勃拉姆斯第四、贝小协etc)的时候,几个乐章之间,北京音乐厅总是会有稀稀拉拉的掌声,听马勒应该不会吧,但是前几天在马勒第五的第四乐章之后,还是会有人鼓掌,老外的指挥家只好扭头露出不解的微笑,以至于每次在听交响曲都胆战心惊。首都尚且如此(估计上海也有类似情况,也许广州深圳会好一些),何况古典音乐还未普及的其他地方呢?大众的欣赏水平不高虽然是一个客观的原因,但也相对制约了国内在声学研究上的探索与进步。
个人之见,保利和世纪剧院的大厅不太适合交响乐,北京音乐厅又总是感觉声音太靓,不知道快要开业的鸟蛋(国家大剧院)的几个音乐厅如何,是不是找了类似白德瑞克那样的高人参与企划,这是国内现在应该是最值得关注的音乐厅了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