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49438|回复: 153
61#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中国音乐大全-笛子卷,二胡卷,古琴卷作为资料,连基本的文字资料都少的可怜.
录音方面:同样一首妆台秋思,HUGO的录音听着就让人完全进入音乐的意境.
TOP
62#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李商隐兄:可听听hugo的杜聪那张幽兰逢春里的姑苏行,个人很喜欢这张CD的演绎.
龙音公司有不少好东西,可惜现在不好找了
中国龙也是一样,这方面,一点不烧兄介绍的很详细,很佩服.我在你的blog上也曾经问过你那套中国音乐大全-二胡卷的问题.
TOP
63#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原帖由 过路云 于 2007-5-5 0:4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李商隐 于 2007-5-5 0:16:00 发表
这张又是我的镇宅之宝了。Cd1是诗词歌曲,坦率的说我没有完全听完一遍,但是还是奉为经典。中国很多诗词歌曲旋律缺少起伏,动听性不强。Cd2则是名曲连连哪。......


谢谢云兄指点,以后找时间一定好好把这张中的诗词歌曲好好听一遍。中国的诗歌以前都是念唱的,可是近几十年来会念唱诗歌的人越来越少了,估计北大北师大这样的老牌中文系,能念唱诗歌的教授都找不到了。实在让人扼腕。
TOP
64#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原帖由 d9 于 2007-5-5 22:48:00 发表
李商隐兄:可听听hugo的杜聪那张幽兰逢春里的姑苏行,个人很喜欢这张CD的演绎.
龙音公司有不少好东西,可惜现在不好找了
中国龙也是一样,这方面,一点不烧兄介绍的很详细,很佩服.我在你的blog上也曾经问过你那套中国音......


是啊,杜聪也是一大笛子高手,可惜我还无缘聆听其唱片。
TOP
65#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关于李祥霆的古琴。我目前的看法是这样:他虽然有些商业化,但是他对古琴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

1)发展了古琴弹奏的方式,他在剑桥访问研究的那一年里,开始运用了吉它弹拨的技术运用到古琴演奏中,虽然有老一辈大师指责其为背祖离宗,但我认为确属难能可贵。
2)作了一些古琴曲。古琴曲数十年演奏来就是这样几十首而已,出名的就是十几首。李教授自己就做了唐诗、宋词、元曲等至少我看到了4张唱片,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做的曲子。
3) 商业化的拓展。如云兄所言,确实古琴的特质是不应该被商业化的,可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商业化社会中,不商业化是很难生存的,我想李教授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并且没有抛弃古琴千年来的基本特质。

至少是以上三点,这还没要包括他在国际上对古琴事业的推广,以及教书育人。
最后编辑李商隐 最后编辑于 2007-05-05 23:09:12
TOP
66#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中国音乐其实很好听,至少在意境上很容易让人进入状态。可惜没有好的录音和品牌,也很少有人执着的挖掘。
楼主好帖,清新可人,不落俗套,鲜活出炉!赞一个!
人生是一场盛宴,看你怎么品尝。此君的博客http://xjdeng163.blog.163.com/
TOP
67#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这也是一张比较珍贵的唱片。
清初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北派琵琶开始衰落,南派则是大放光彩,20世纪的琵琶流派有“5大派之”说,这5大派全是属南派琵琶,分别是无锡派、浦东派、崇明派、平湖派和汪派。其中汪派由汪昱庭(1872-1951)所创,在5派里面最年轻,但影响却是最大。现在我们看到弹琵琶的人,也许都会觉得轮指很平常,但是在汪昱庭以前,琵琶轮指都是采用下出轮,这样就限制了琵琶技巧的发挥,不能尽可能地体现这个乐器的表现性能,而汪昱庭首用上出轮,把指头都解放了。
本唱片的主角孙裕德(1904-1981),是汪昱庭的徒弟,也是20世纪里和李廷松、卫仲乐、程午嘉等人齐名的琵琶大家。卫仲乐的风格是典型的火暴,大家可以听听他所弹的《十面埋伏》那种大气磅礴,在气势上,可能找出与他相比的?火暴的风格,在武曲上可以任意妄为,文曲上却又失之委婉了。林石诚的风格则有些偏柔,在文曲表现上可谓风度偏偏,如《青莲乐府》等,但武曲却又过于柔弱,未能表现出该有的气势。孙裕德则是在总体稍微偏柔的基础上,文中有刚,武中有柔,但更为擅长文曲的演奏。但最为让我折服的还是孙裕德的人格魅力。孙裕德为振兴和弘扬民族音乐事业,倾注出全部心血,1981年11月28日夜,他病逝的前两个小时,还在为学生上课。他弹琵琶用的假指甲是逝世后才从他的手指上拿下来的。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闻其乐而知其人,孙裕德为人正直,手下所表现的音乐也一如其为人一样刚正不移,我们不可能在唱片中听到一丝花俏的东西。
唱片由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共有8首乐曲,除他演奏的琵琶外,还有他吹的萧。反正据我的孤陋寡闻,这好象也是国内唯一一张他的传辑。不过还是老问题,唱片外部包装好看极了,里面的碟片则是不易于保存,必须自己加个CD袋子。
另外说点题外的话是,唱片上的《十面埋伏》、《蜀道难》、《陈隋》3首乐曲是60年代或之前的录音,我们可以听到一个很特别的问题,里面的“3”、“6”等音,比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要低一些,这并非大师演奏的音准不行。而是60年代之前中国的乐器还没有全面改革采用平均律,都是用中国民间的律制,所以音准听起来和现在的有所不同。阿炳的6首录音也有这种情况,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到的。现在所制造的琵琶已经采用了和钢琴一样的平均律,转调方便,但是却已经听不到这种纯粹的味道了。
{DBA07D8D-8EEA-43EA-A05C-3EB9AC14CD4D}0.jpg (, 下载次数:62)

jpg(2007/5/5 23:13:26 上传)

{DBA07D8D-8EEA-43EA-A05C-3EB9AC14CD4D}0.jpg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68#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原帖由 过路云 于 2007-5-5 23:13:00 发表
这也是一张比较珍贵的唱片。
清初时,琵琶分南北两派。南派,即浙江派,以陈牧夫为代表;北派,即直隶派,以王君锡为代表。但是到了20世纪之后,北派琵琶开始衰落,南派则是大放光彩,20世纪的琵琶流派有“5大派之”......



长见识了,谢谢云兄精彩讲演。云兄看看认识这位弹琵琶的人吗,我好几年前无意拿下此张,也久未听了。就是不知此人是否真如纽约时报所捧得那样。
7-1.jpg (, 下载次数:70)

jpg(2007/5/5 23:27:08 上传)

7-1.jpg

TOP
69#

回复: 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quote] 原帖由 李商隐 于 2007-5-5 22:57:00 发表
关于李祥霆的古琴。我目前的看法是这样:他虽然有些商业化,但是他对古琴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

1)发展了古琴弹奏的方式,他在剑桥访问研究的那一年里,开始运用了吉它弹拨的技术运用到古琴演奏中,虽然有老一辈大师指责其为背祖离宗,但我认为确属难能可贵。
2)作了一些古琴曲。古琴曲数十年演奏来就是这样几十首而已,出名的就是十几首。李教授自己就做了唐诗、宋词、元曲等至少我看到了4张唱片,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做的曲子。
3) 商业化的拓展。如云兄所言,确实古琴的特质是不应该被商业化的,可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商业化社会中,不商业化是很难生存的,我想李教授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并且没有抛弃古琴千年来的基本特质。

至少是以上三点,这还没要包括他在国际上对古琴事业的推广,以及教书育人。
lixiangting.jpg (, 下载次数:8)

jpg(2007/5/5 23:32:34 上传)

lixiangting.jpg

TOP
70#

回复:我一部分的中国音乐方面的唱片

回商隐兄:
1、旧时念诗的人都是唱着的,不过我也是早些时候才知道这个问题,在湖南采风时,遇到一位老文人,听他念(唱)了《千家诗》的第1首:云淡风轻近午天……觉得调子好熟悉,仔细一回忆,不就是江苏民歌《孟姜女》的旋律么?只是稍有改变而已。到了现在,别说把诗唱出来了,年轻人里面,能熟背唐诗宋词又有多少呢?教我戏曲的老师,就是我前面帖子提到过有位博士向他请教的那位,小时侯上的是私塾,所以还是保留着这个习惯,但是他都快80岁了。
2、对于李祥霆,仅仅是我的个人喜好而已,他的贡献我没有你了解的多,得谢谢你告诉我这些呢。我仅是对他的演奏风格有所不喜而已,呵呵。不过说回来,现在能流传下来的古琴曲,包括同名异曲或同曲异名的,有1000多首,是怎么都演奏不完的,现在能打谱出来演奏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能灌录成CD的,就更少,所以会造成一种错觉,来来去去都只有那10几首。古琴很特别,它已经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乐器而存在的。大家可以发现,其它的乐器:二胡、笛子、琵琶……从古到今多少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展,无论是技巧还是创作,尽管有快有慢。但是只有古琴,从它的乐器形制定型下来后,1000多年以来几乎没有发展过,依然是最古老的形态,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所以发展对于古琴来说,是好是坏还难以下定论的。
3、这位仁兄,曲文军,我知道他的名头,但是没有听过他的演奏,呵呵,真不好意思的呢!
4、最后,请别再称我为兄了啊谢谢,真的折杀我的哦……
最后编辑过路云 最后编辑于 2007-05-05 23:45:31
有音乐听好幸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