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巴赫入门漫谈(第57页有海菲兹巴赫《恰空》与卡萨尔斯《大无》,第59页有米尔斯坦《小无》录影)!!
格伦·古尔德1932年秋天出生于加拿大,距离布伦德尔在摩拉维亚出生约有一年九个月。差不多在这段期间出世的著名钢琴家还有稍长于布兰德有的怀森伯格、顾尔达与莫拉维茨。在这几位钢琴精英中,古尔德是最年轻的一位。但或许因为他是唯一不出生在欧洲的音乐家,也或许是他在各个艺术层面都选择自己独特的道路,因此古尔德也被这些同辈(特别是布伦德尔)视为怪到无法预测以及令同行感到困窘的「外星人」。1976年,这几位钢琴家都值中年时期,古尔德是最受欢迎的巴赫作品演奏家,布伦德尔则非常谨慎的避免在文章中提及古尔德诠释的巴赫(这本书于1990年印行,也就是古尔德逝世后八年)。在《伦敦书评》(1992年3月26日)的封面故事中,史派斯就轻描淡写的点出布伦德尔略去讨论任何古尔德演奏的巴赫键盘音乐是「很有意思的疏漏」。布伦德尔还是没能躲过公开提到古尔德的机会,随后在《星期天日报》的访问中,他表示巴赫还会回到他的演奏曲目中,而且「不会走古尔德的路子,我不认为他是主流演奏家」。史派斯写信询问布伦德尔所谓「主流」的意义为何,以及他不认为使用这个字会有眨抑一位伟大艺术家的嫌疑吗?布伦德尔答道:「我是用意是要区分严肃演奏家与搞怪演奏家。『主流』的意思是指这位演奏家能赋予作曲家概念有意义的生命,而不是阻碍,就像古尔德最常做的那些。我很乐意当一位主流演奏家,并对那些不属于主流的音乐家深感遗憾。」我引用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关于古尔德艺术的争论与歧见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