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5].
[普罗艺术]能够将这套唱片引进进来确实是喜出望外的好事情。据鄙人所知该公司已经陆续的引进了不少唱片的中文版权。其中这套唱片和邓泰松的几张唱片应该是具有相当价值的录音了。不过,既然引进的话,我倒是觉得选片上面是否能够进一步考虑一下。这个考虑当然是基于市场需求的。结果上看,一些片子的引进未必能够达到这样的需求效果。
我觉得应该像引进唱片本身一样,说明书全套翻译过来的做法比较合适。(也是惯例).再说,唱片的说明书往往都是由著名的专家来撰写。如布兰德尔第三套贝奏的全套说明书由著名的贝多芬钢奏研究家KINDMANN执笔。KINDMANN的那套说明文与该氏自作[贝多芬]有其关联性,一些学术观点相辅相成,俨然是一部学术价值相当高的论文了。而普拉亚97年在SONY的舒曼钢琴协奏曲/奏鸣曲两张唱片的说明内容,都是普拉亚通过SONY公司聘请了国际著名的舒曼研究专家A.MAYETA(字母可能有误)专门撰写的。这样的说明书内容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演奏者所关心过的诸如:音乐产生背景,作品风格背景和作品分析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演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或者是演奏者倾向性的对于作品的某种理解。事实上后来在历史上成为了有名的专著的唱片说明书例子也不少。记得以前鄙人曾经说过DG公司出版的MELOS四重奏的一套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这套全集的说明书加起来就是一部有关贝多芬弦乐四重奏作品的研究专著了(请参考相关帖子)。
还有,历史上著名的蒙特威尔迪的歌剧[奥菲欧],迄今为止古乐版已经有了不少于5,6个录音版本。而所有这些版本的说明书本身都是一本论文。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PHILIP
PICKETT的那套录音了。PICKETT类似用推理小说的笔调将蒙特威尔迪这部名作的诞生,风格论和演奏习惯上的见解一一阐明,读来确实受益匪浅。同样,HARNONCOURT的那套[奥菲欧]的说明书,也是有指挥者自己撰写的。现在看来也不失为古乐研究的一篇重要的文献了。相比之下,一些古乐录音的说明书可读性及其之大,参考价值也非同小可。远不是一般业余人员写出来的文章可以比拟的……。至于唱片封面,原版唱片的封面设计相当不错,遗憾到了中文版后却觉得一般。到不如最大限度的维持原有风格更好了。
回到里和特ORF中文版的说明书,厚厚的一本确实普罗也下了不少功夫。某种程度上也只能够如此了,这大概也反映了我们这个行当里的真实水平了。对于这套说明书的看法,鄙人基本上同感与内容编排粗糙的意见。另外,这个录音是实况广播的录音一事,在唱片说明中居然没有提到。要知道一个录音是否现场,完全是两回事儿了。起码,这套录音丝毫没有经过事后的重新编辑和修改录音。完全是一个现场录音了。整个内容的编排都值得重新考虑。当然,原来片子的说明书为什么没有翻译过来,这一点我表示费解。我想起码原来的说明书不会是像现在这样东拼西凑东出来的东西吧。如此重要的一套录音,说明书的质量实在是差强人意,……总之说明书无法匹配这套唱片则是鄙人的感想了。前一段时间买下一张同为普罗艺术出版的ERATO公司的新近女钢琴家HELENE
GRIMAUD的勃拉姆斯钢琴小品。这张唱片的说明书好像就是原文的中文版,内容如何另外一回事儿,不管怎样还算是原汁原味儿了……当然这张唱片的中文版选择上,鄙人觉得未必恰当。ERATO公司的唱片比这张更有价值的有的是,而选择这张出中文版的理由我倒是不太理解了。当然,HELENE
GRIMAUD在这张勃拉姆斯钢琴小品上的表现还是相当不俗的,然而我相信有比这张更值得引进的唱片。
国内引进一些古典音乐的事情,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希望相关的公司能够在具体的操作上看齐国际通用做法……希望普罗艺术能够在这上面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