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7108109110111112113114» / 16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116页介绍吉泽金,110页介... [复制链接]

查看: 170413|回复: 1627
1101#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谈谈罗斯特洛波维奇和里赫特的贝大奏:

编号:Philips 442 565-2 (1994/ADD) 《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盘300》之权威版本
大提琴的音色天然地有一种悠悠愁绪,带点抑郁的哽咽,贝多芬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让大提琴的歌唱悲戚而感人,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被人誉为是大提琴音乐的新约圣经,一共有5部,首首旋律美妙,充满热情,完全与他的小提琴奏鸣曲一样优美。这五首堪称精华的乐曲在钢琴的陪衬下让大提琴不至于沉溺在过份的忧郁之中,使它听来忧柔之中兼收刚强。
在唱片史上,罗斯特波维奇、里赫特这两位大师大师堪称典范的录音属于该套作品的决定性版本,于1963年和1967年以立体声方式录音留存于世,Philips再将当年的LP经现代数码混音改善,于1994年推出双CD套装,把这部分名演一次性收录,更添收藏价值。
——原版CD2附带了3首变奏曲:变奏曲中1首为以莫扎特〈魔笛〉主题所作12段变奏曲、1首为以莫扎特〈魔笛〉主题所作7段变奏曲、1首为以亨德尔〈见凯旋的英雄归来〉主题所作12段变奏曲。
贝多芬写了五首大提琴奏鸣曲,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涵盖他重要的创作时期。第三号献给贝多芬的挚友暨大提琴家,年轻的葛莱亨斯坦男爵。罗斯波维奇与李希特的搭档这一回完成三连霸,罗氏身为当今大提琴演奏泰斗,此版1961年的决定性演出,获五位评论员一致的推崇。以总得点24点的优异成绩称霸,就算祭出再多的形容词,以焦法表示本版的伟大。第五号与第四号大提琴奏鸣曲一样都是三乐章的古典形式,曲风呈现晚期圆熟的风韵,与第四号的幽默相比,第五号此曲宗教含意较浓。罗斯卓波维奇以富丰想像力的自发思考,挥洒出第五号本曲的魅力。与李希特细腻的对话,对听者的诱惑力相当强大。
———摘自唱片圣经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5-06 08:52:2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2#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纪念俄罗斯钢琴家里赫特诞辰90周年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杰出的钢琴家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就已经表现出了较娴熟的演奏技艺,他们的手指能够飞快地在键盘上奔跑。而里赫特却非如此,甚至当他在19岁时举办的第一次独奏音乐会之后,他仍未显露出钢琴演奏方面的特殊才华。他不仅不是个神童,甚至连当时音乐学校规定的传统课程都未能系统地学习过。总之,里赫特在青少年时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将来能够成为一名钢琴演奏家。
    1915年3月20日,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出生于乌克兰日托米尔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母及家里其他成员对艺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当里赫特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加入了敖德萨水手之家创办的音乐团体,这个集体友善的音乐创作活动和经常性的公开演奏,大大加快了他的艺术成长,同时也更坚定了他成为一名音乐家的愿望和信念。但这并不是说,他对未来的钢琴演奏活动已有了认真的考虑,跟原先一样,他的心思还没有完全投放在钢琴音乐上,因为当时对他吸引力最大的不只是钢琴演奏艺术,而是整个舞台表演艺术以及表演艺术给他带来的快感。时隔不久,里赫特开始萌发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的念头,为了办好这场音乐会,他准备了一套肖邦的作品,既有前奏曲,也有叙事曲、谐谑曲、夜曲和练习曲等。
    1934年5月,里赫特在敖德萨工程师之家音乐厅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初次登台,他也曾表现出胆怯心理,开始怀疑自己的演奏实力,总之,他曾有几分怯场。不过,在他那次的演奏当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能够吸引听众的东西了,他的首场音乐会获得了成功。从此以后,里赫特的艺术之路也就开始逐渐清晰起来,他继续在钢琴演奏上下功夫,不断举办家庭音乐会,甚至有一次在音乐会上他还弹奏了李斯特的奏鸣曲,即使是这样,他当时仍未打算将钢琴演奏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因为他那时有一个理想———当一名出色的指挥家。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07-05-06 08:55:33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3#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当然,里赫特的艺术之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曲目的演绎也曾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构思,他的演奏有时仍然存在着缺乏个性、思想表达不够明晰、表现形式不够准确等问题。这些曲目在他内心的标准很高,也就是作品的质与量都高于他手下的功夫,他深知自己即将演奏的每部作品的最高标准,可他总觉得自己手下的功夫还不能满足这些曲目的要求。例如,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诸多的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当中,可以说肖邦算是他最喜爱、最崇敬的作曲家之一。他认为,肖邦的作曲风格最接近他的演奏风格,但即使是这样,他有时把肖邦的作品弹得过于抽象化,过于概括化,音乐形象和演奏情形有时缺乏作品本身所需要的那种立体感。以上问题的解决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里赫特为此而耗费过大量的时间,但是他并没有被成功之路上的困难和失败所吓倒。他曾经毫不掩饰地说:“失败永远不会使我丧失信心,在音乐会上没有演奏好的地方,我是不会听之任之的,我会锲而不舍,会继续在这方面下功夫,直到把有问题的片段弹到理想的程度为止。”
    这位音乐的仆人从25岁首次在莫斯科音乐舞台上亮相起,他便开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巡回演出。
    关于里赫特的钢琴演奏艺术,俄罗斯钢琴演奏学派奠基人海因里希·涅高兹曾做过这样的评价,他说:“里赫特是纯洁而深邃的心灵、超强的精神力量与最完美的演奏的有机融合,他属于一种极为罕见的现象。当你观察里赫特的额头时,你自然会联想起意大利建筑师布拉曼特和米开朗基罗笔下的教堂苍穹,而这‘苍穹’里的音乐却犹如拉斐尔笔下的圣母怀抱中的婴儿一样,恬静、神圣而安详。”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4#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教育家和音乐学家米尔斯坦(1911-1981)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对里赫特的演奏艺术作了如下的评价,他写道:“为什么里赫特能使我们大家如此着迷呢?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广大听众对他特别关注呢?比较正确的答案恐怕是:这是由于他所具有的包罗万象、多层面、多角度的宏富天资、他那惊人的毅力、动人的温情、坚定的意志与温暖的心肠、热烈的欲望与冷静的思维达到了有机结合的缘故。”
    实际上,无论用怎样的赞美之辞,都无法准确地描述里赫特的钢琴演奏艺术,因为他的艺术确实是高深莫测的,是特别神奇的。对里赫特来说,音乐世界里的一切都似乎一一摆在他的面前,毫无秘密可言,似乎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好像没有任何困难。
    里赫特的演奏艺术犹如一颗猛然间闪现的启明星,他的艺术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在他的演奏中,体现出了惊人的气势和魄力,音乐形象清晰、准确,节奏鲜明而铿锵有力,他的演奏从来都不带半点的模糊和懈怠感,听众一时很难确定,究竟是他那高超、精湛的技艺让你震惊,还是他那富有创造力的智力诠释深度使你震惊,他简直就是正在引导大家窥探神奇世界的最深处,他在那里既唤醒了人们的各种联想,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意识。每当他在演奏音乐作品时,他都像是在讲自己的母语那样自如流畅,同时又像是在坚毅地述说着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里赫特的内心世界是极为广阔的,而从不会使人认为他的心胸狭窄和郁闷,他给人的感觉是既不寒冷,也不会有什么不适之感,他的内心充满了真诚、丰富的内容、不同于他人的热烈追求和精深的天赋。因此,他的演奏艺术不仅能使我们感到震撼和快乐,而且还能丰富我们的思想和感情。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5#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1997)晚年留下了相当多的巴赫录音,仅仅1991年的英国组曲就留下了13个录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6#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说明:我贴的这些巴赫唱片封面有些来自互联网,并非我都有,特此说明一下。目的是让大家知道巴赫有这些唱片,开阔眼界。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7#

回复: 【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影)

里赫特的[平均律](因斯布鲁克广播录音版)听後感(行人)

里赫特和许多的音乐家一样,突然的离开人世的。时间是1997年8月1日。当时陆续的收集了一些国外媒体的报道,这两天在听里赫特73年在ORF的录音[1],边翻阅着这些资料,总觉得相互之间应该有所关联一样……
          
      里赫特1995年夏季在巴黎居住期间,不意跌倒脚骨骨折对于里赫特来说或许是致命的。此时的里赫特已经身患糖尿病,也正是如此,骨折长久没有得到治愈。除了需要借助轮椅方能够移动,脚踏板无法使用也意味着无法弹奏钢琴了。据说里赫特是那种需要演奏或录音时,才会集中一段时间弹奏钢琴的音乐家。完事后,他会着意在一段时间内不再弹奏钢琴了。然而,这次骨折後,长时间里没有能够再重新弹奏过钢琴。骨折痊愈,然而脚部肌肉的萎缩,最终是里赫特无法再继续弹奏钢琴的原因了。据里赫特夫人的回忆,为了能够重新走上音乐厅的舞台,有几次里赫特试着弹奏过,然而结果里赫特自己觉得无法满意,最终断了念。也就是说,里赫特怀着回归音乐厅的念头而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实现的痛苦,在95年以后便开始困扰着里赫特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8#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1997年的夏天,里赫特突然想起来回莫斯科度假。7月5日座着轮椅的里赫特回到了莫斯科郊外森林别墅。或许是奇迹,里赫特突然身体状况意外的好转了,连日里会友、读书等,本人的情绪也相当高昂。……7月30日清晨,里赫特突然觉得心脏不舒服,当天便被送到了克里姆林宫医院。当晚到次日,里赫特病情稳定了下来,还与夫人尼娜交谈了一些时候。8月1日,院方突然以“心脏状况不好”为由,将里赫特从普通病房移到了特别监护病房。尽管尼娜夫人坚决要求同行,被院方拒绝了。……一个小时以后,院方传达出里赫特已经过世的消息来。此时是8月1日下午三点左右……用里赫特夫人的话说,如果不能够再次登上舞台演奏钢琴的话,里赫特的死无疑是一种解脱,从对于无法如愿的希冀中得以解脱……
           晚年的里赫特曾经指定过两套希望留给后人听一听的录音。其中一套是德国Live
      Classic公司的一套三张在1993年的录音[2]。另外一套是JVC公司冠以“里赫特的遗产”之名的7张套片了[3]。里赫特对此说到:“我这里选择的7套唱片的内容,都是希望遗留给后人们听的……”。这套唱片中,一套就是里赫特挑选的巴赫平均律全集,这正是里赫特1973年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广播现场录音。……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09#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我始终认为里赫特是一位少有的冷静的钢琴演奏家[4],往往他的音乐让人从表面上感到一些冷峻。比起那些通过自己的演奏将音乐作品概念化的演奏家来说,里赫特好像更加注意客观的和唯物的演绎。以前总觉得里赫特演奏的过于平淡,缺乏了一些作品演绎上大家通常易于言表的感官性。……和一些所谓“浪漫风格的巴赫”相比,里赫特在这套ORF录音中,更加注重前奏曲与赋格两部分最大限度的性格刻画和对比,通过这样的途径深入作品内在性格的展现。我觉得这和G.古尔德的出发点完全不同,相对于古尔德标新立异的“重新塑造”巴赫的观念而言,里赫特则应该是选择了立于历史上钢琴家们为之努力营造的古典方式,充分利用48首作品之间的刻画、对比的方法了。即便是表面上,与古尔德装饰的华美、格调的明亮相对应,里赫特显得节俭朴素和略带灰暗的平稳。然而,作品性格处理上的角度上看,里赫特似乎更有说服力,更加经久耐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10#

回复:【献给罗斯特洛波维奇】巴赫入门漫谈(57页卡萨尔斯大无,59页米尔斯坦小无,89页兰多夫斯卡弹巴赫录...

因斯布鲁克录音和RCA录音[5]相比,强弱对比、曲速快慢的对比被强化了。同时各曲之间的性格刚柔处理也经纬分明。给人以整个作品的结构明确感。虽然里赫特在前奏曲/赋格套曲的对比刻画上花了许多功夫,但是仔细听来也并非一味单调追求。第七曲:E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76中平稳速度的前奏曲与突变的快节奏赋格形成了前奏曲与赋格的性格对比。这是套曲重的对比。而第五曲: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74中,节奏轻快的前奏曲同样波及到赋格曲中,相比之下前奏曲与赋格曲间的对比瞬间全无,到是与其他的套曲形成了对比。让人感到音乐中变化瞬即的乐趣。里赫特的对比并非局限于套曲中前奏曲与赋格之间,如果将两个12首套曲整体的观测(听)的话,我们会发现各个套曲之间的对比对于整个12首作品结构化的处理。第八曲的对比刻画则是外在的,让人感觉这个套曲有些像整个BOOK1中的慢板乐章的作用,加强前后曲子的结构对比。而这些对比的要素就成了曲速、乐思和音乐的性格了。里赫特的音乐历来就是给听着以相当大的思维空间的。这完全不同与那些历史上著名的概念化演绎。我觉得音乐之所以成为音乐,应该是“音乐作品+演奏者+听者”三者合一的结果。演奏者的演奏在留给听者的空间大小决定了听者的参与、投入程度。而对于听者而言,参与程度的大小体现在从音乐获得的思维量,思维量大的音乐给人带来的乐趣自然也大了许多。而里赫特的这套[平均律]录音正是这样的音乐。
          
      虽然里赫特又一次立命与古典的演绎,然而里赫特的出色努力也是显现的。巴赫音乐的无限拓展空间,也确实为里赫特再一次所完美利用。和其他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平均律]一样,虽然仅为其一,然而里赫特的努力让人叹服不已。当然就此简单的说一句“这是最好的”、“最伟大的”等等都显得轻薄与巴赫的伟大作品了……恰如[平均律]为所有的演奏家、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无数的可能,而里赫特的这个演奏确实让我们实现了其中的一个可能……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