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复制链接]

查看: 50822|回复: 259
21#

不比如此谦虚,喜欢音乐就好.至于途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悟.


一夜九次郎 在 2007-3-2 17:16:48 发表的内容
我不理解音乐意味着什么

我只是一味地消遣

前辈听碟已经到了柏拉图精神听碟的境界

俺还是处在听消闲且不需要加入谁谁谁精神的初级阶段

现在你的路还不适合俺
TOP
22#

顶,我也认为单声道录音(三十年代以后的)更接近原音。
最后编辑hanghdy
TOP
23#

"单声道老录音才是真正原汁原味的高保真"

这是楼主的标题,也应该说这是楼主的主体思想.

楼主并举例,克莱斯勒,艾尔曼,海菲滋,米尔斯坦,奥伊斯特拉赫等人是最高的演绎水准,但楼主并没有以确凿而又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只是说老录音的"味道"很好,但怎么个好法,无可奉告.

但问题是,楼主所举的这些人里边,有些也同时发行过立体声录音作品,如果按照楼主对录音的定义,单声道才是高保真,才是音乐味最浓,才最直接的反映真正的音色,才是最高艺术成就.

那么,我不禁想问,这些大师的立体声录音就不是"追求音乐的诠释"吗?同一个大师,其单声道录音才能反映他的艺术演绎水平吗?也就是说,这些大师只有在单声道状态下才是大师,如果他们参与了立体声录音,则他们就丧失了艺术的水准?他们的录音就变成了罐头食品?

我觉得不管是模拟录音还是数码录音,都是工业化的产物,在我看来都是罐头食品,就象我们吃饭需要加热烹调一样,你能去生吞活剥吗?那倒是原汁原味,有几个人能受得了?不要一提罐头就鄙视,你吃的所有东西都需要加工,哪怕是喝的水!

没有人具备真正的金耳朵,所谓的像真度,什么解析度,全是一些模棱两可的玩弄文字游戏,整天满嘴这些高深莫测的词汇,装的就是那种大侠的感觉,骗骗初玩者而已.

没有人能具备盲听分辨的能耐,大多数的观点其实是来自于心理的作用.都觉得自己听的是好的,别人是差的,简单的孩童式的心理优势.

唱片是一种商品,而不是艺术本身,对唱片的本身价值,其实需要音乐爱好者们重新来认识...
TOP
24#

如果您的评判标准就是"没什么吵豆",那我们不是一路人,我的标准是乐器的像真度.
现场是最高保真的吗?那还得看你的座位,谁拉的.本人不才拉过几年小提琴,我拉的你要听吗?
"录音和设备也不能还原现场,何况单声道??"
这句更看不懂了,


卡尔.伯姆 在 2007-3-2 16:33:07 发表的内容
无法苟同,单声道也就1950年以后到立体声出现这段时间的还可以,因为基本没什么吵豆了。
其他的没法接受。

你承认听现场是最高的聆听享受么?就是最高保真的
录音和设备也不能还原现场,何况单声道??
至于历史录音和历史大师,我觉得不能迷信,也不是越
老的大师就越高超,时代不断进步,演奏技巧和训练技巧
都在提高。
TOP
25#

不能说什么了.
TOP
26#

我从摇滚爵士开始发烧之旅,之后是发烧盘也有发烧古典音乐,最后全部听历史录音,把立体声给忘了。越是噪音大我越喜欢,我怎么就感觉不到噪音那:)
TOP
27#

其实楼主所说的那种感觉,可能是这样的:

大家老电影一定都看过,还有那些泛着历史映记的黄旧的老照片,这些东西肯定不及现代的数字电影,数码相机的效果,但其上面的那种历史沧桑感,厚重的积奠,经过这么多岁月而带有的一种人文情怀,这些已经可以列入"古董"一级而倍受珍贵倍感珍惜.让人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莫名的感动和喜爱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魂断蓝桥想必大家都看过了,如果有二个版本,一个是新拍的(无论画质,音响都要远远优于从前);一个是以前那个黑白胶片的(画质粗糙,而且还有星星点点,就如同历史唱片里那炒豆声,音响更无从谈起),大家觉得哪部更有感染力更好呢?

其实要说现代演员演技,情感等比以前的老艺术家差许多,这个其实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有许多经典艺术片完全可以再拍成更好效果的出来,但很少有人去尝试,哪怕拍出来了,还是有大量的人会选看前者,这也不能不说明一个问题.

电影如此,那唱片呢?... ...

抛砖引玉,大家继续.
最后编辑wamozart
TOP
28#

楼主混淆了演绎和音质
岂可相提并论?

如果克莱斯勒现在录音,你认为他会坚持用单声道吗?
技术是在发展的。

当然,我同意你说老一代艺术家的水平,总体上是比现在的高。
最后编辑richard_wagner
TOP
29#

哈哈,取向不一样。过去的录音是给爱好音乐的人听的,现在的录音则是给爱好音响的人听的。但爱好音响的人(虽然他们也说自己爱好音乐)现在是远远多过爱好音乐的人,看看隔壁论坛的人数就知道了。
TOP
30#

hyao 在 2007-3-2 17:08:53 发表的内容
评价"高保真"的标准不同,我的是乐器的像真度;大多数人可能是"没有吵豆声"或者信噪比,动态范围,频率相应,失真等硬指标.


[/quote]

“象真度”??谁发明的词儿?? 历史录音是无可奈何的妥协。象真度跟新录音是没法比的。如果你自己拉过小提琴就知道了。40年代以前的小提琴高频部分基本上是0,所以显得中频特别讨耳朵喜欢(如果没记错,梅纽因曾说过这种技术的局限带来的“天鹅绒般的音色”);但是20年代以前呢,中频也很糟糕,失真太大,结果音色就象二胡一样。如果你有海飞兹大全集,按着时间顺序从晚到早听,就会很明白我在说什么了。

听历史录音是无奈,谁让大师早生了那么多年;但是非要把无奈和妥协当成技术上的优越,这是让人无法理解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