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市场对Hi-End音响声音走向有影响力吗?
综合意见: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最大Hi-End音响消费国,日本人也是全世界最挑剔的消费者之一。从日本人所设计出来的音响声音走向(清、细、精致),可以清楚的看出与欧美声音走向不同之处。到底是日本人天性就喜欢这样的声音呢?还是日本音响工程师们做不出欧美音响的声音?
假若日本音响迷天性就喜欢日本器材的声音特质,欧美Hi-End厂商会不会为了市场而迎合日本人对声音的口味?换句话说,日本音响迷对音响效果的认知是否影响了近十几年来的欧美高级音响声音走向?
江明宪:我去日本留学对我来说是个转折点,无论是学医或音响都是。我记得以前在论坛写文章,曾经说过不懂日本人在小房间里摆个大喇叭箱子,不知道在听些什么。等我到了日本,第一次听音响就是在这样的小空间中。可是他给我很大的震撼,那么小的空间那么大的喇叭竟然也有音场、定位等,那种声音让我觉得非常汗颜。
在日本看不到TAS或Stereophile,不过我看到有音响店拿Stereophile送给客人。事实上日本人是不吃美国那一套的,他们听音响比较不讲究个别的定位、层次、音场等,反而很注重整体的和谐性。不过很奇怪的他们却脱离不了McIntosh与JBL、Tannoy情结。很多人不知道,有些Hi-End厂商财务有问题之后,都被日本人幕后买下来,不过日本人不站在幕前而已。
在日本东京,听现场音乐会的机会多得惊人,在整个东京都会圈每天十几场音乐会,喜欢音乐的人会去听现场,所以他们听音响的习惯可能与我们不同。而且,他们在听音乐方面的造诣让我很害怕。我曾经去一家二手唱片行买唱片,遇上一个三十几岁的先生,他说在高中教书,也在杂志上写唱片评论。他告诉我只写布鲁克纳,唱片约六千多张,全套的布鲁克纳「只有」三十二套,我吓了一跳。后来我才明白日本唱片评论员有的只写他专精的作曲家而已,这样他就形成权威。
李富桂:几年前我与王克勤、林清荣去东京听阿巴多与柏林爱乐。有一天我与王克勤顺便去参加Lyra的唱头发表会。到二点半,他们把全套系统设定好,跟我们抱歉说要请我们离开,因为等会Stereo Sound会有二位评论员要来听Clavis唱头,他要早点在巷口接他们。当时我就不客气的问,听说以前请他们来要送红包。他回答说没有,现在都改掉了。我问他为什么他们来听唱头你要这么紧张?他回答在日本你一定要相信专家,专家地位崇高,就像圣人一样。结果,下一期杂志刊出来,Clavis唱头第一名。我并不是说这其中有什么问题,而是印证刚才江明宪所讲,在日本专家的地位是很崇高的,不管软件或硬件都一样。
黄鸿钧:我记得以前Counterpoint的声音很饱满,后来就越来越瘦。这是不是与他们最大的市场在日本,为了迎合日本人喜欢「清」的声音,而把声音越调越瘦呢?
刘仁阳:JBL的声音也是这样。是不是日本人在小房间用大喇叭,低频太多,所以必须减少低频的量。而日本的市场又那么大,所以厂商为了迎合日本市场,声音才越做越「清」。
亚洲新兴音响迷兴起
综合意见:除了日本、台湾、香港与星加坡之外,近十年来韩国、泰国与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大陆的音响市场大幅兴起。整个亚洲市场对欧美Hi-End音响产品的庞大需求,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音响厂商会不会因为新兴市场的消费者普遍缺乏对音乐或音响的正确认知,而随便制造出不够严谨的产品?反正,假若厂家随便生产的产品在新兴市场上都能卖得出去,他们还会下功夫去设计制造吗?没有挑剔的消费者就没有严谨的产品,亚洲新兴市场是否也造就了许多泡沫音响厂商?
江明宪:我自己曾代理过音响器材,也认识了一些美国厂商。平心而论,我觉得有些厂商蛮恶质的。例如我曾经去过一家很贵的数字讯源制造商那里,他就住在康乃狄克州一个高级别墅区里。我去他那里参观,才发现原来他的产品都在自家车库里生产的。他告诉我他能够住豪宅都是这几年靠亚洲市场赚来的。当时我就想我们亚洲人真是呆子,我们真要为这几年音响的情况负点责任。
刘汉盛:从许多厂牌的销售第一名都是亚洲国家囊括这个事实来看,亚洲绝对在欧美Hi-End音响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应该对欧美有影响力。可惜,亚洲的代理商除了日本之外,更换太快了。大家习惯于捧着大把的钞票与更多的订单数量抢代理,弄得欧美厂商作收渔翁之利。真的能够与生产厂商平起平坐谈事情的代理商很少。所以,在器材的品质与声音的走向方面,我认为欧美厂商很少会理亚洲人的需求(可能会考虑一下日本的市场)。我从来没有听过哪家厂商层告诉我,因为亚洲人的要求而更改线路设计者。不过,在外型或加工层次上,欧美厂商倒是相当在意亚洲人的观点,尤其是日本人。
事实上,日本人是绝对崇拜权威的民族,他们的音响迷也不例外。你看Stereo Sound那些被塑造出来的评论员,他们所使用的喇叭大多数还是欧美传统名牌名厂。其它器材虽然碍于要扶持「国内厂商」而有使用,不过欧美器材也占很多。或许,欧美厂商会为了日本市场而去生产某种型号(如Tannoy与JBL的喇叭),但是我怀疑会迎合日本人去做出日本声音。如果真的如此,那种器材日本人大概也不会买了,他们干脆买日本自己的产品就好了。
依我的看法,亚洲这次金融危机对于欧美的Hi-End厂商绝对有极大的杀伤力。但是如果说亚洲音响迷可以影响欧美厂商的线路设计与声音,我认为这只是自抬身价而已。
聆听空间越来越小,对音响的追求方向也起了变化
综合意见:从前空间大,喇叭大,大块山水那种活生生的临场感为人喜爱。现代人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小之后,许多人碍于小空间驻波严重,无法开大音量,也无法使用大体机喇叭,因此,小喇叭成为小空间的新宠,小音量也成了莫可奈何的妥协。是不是因为无法追求磅礡的气势,使得许多人改走麻雀虽小,五脏具全的解剖般精细表现。
林清荣:我去过许多国外音乐厅,每个厅的声音特色都不一样。同样的,每个音响迷家里的聆听空间大小不同、装潢不同,声音也就会有不同。在小空间中,由于开大声会浑,音压太大也会受不了,所以一定不会开太大声,欣赏的角度也会不同。像我自己搬过三个聆听空间,目前的空间算是大的,听起来就会要求庞大的音场,也很在意能够有比较像现场音乐厅的那种听感。
刘汉盛: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在很多大小不同的聆听室里听过音响。就我的经验而言,在五坪左右的小空间内想要求得庞大的音场与磅礡的气势并不容易,而且声音的压力太大了,无法久听。所以这类的空间可能就会倾向于精致细致的要求。而我自己拥有的聆听空间一直都是大的,最小的也有八、九坪,所以我一直都喜欢磅礡的气势。我可以牺牲一些精细的要求,而宁可多些像音乐厅那种庞大的气势。
空间越小,要求越精细,对于调声秘技的需求也就越高,施用调声秘技所得到的快感也就越大。空间越大,由于注重的是气势与包围感,对于调声秘技的细微改变就不会太在意,反而会更注重高、中、低频段的平衡性与控制力。
发烧片改变了许多音响迷听音响的习惯
综合意见:发烧片应该定义在录音自然、像好的音乐厅所听到者,而不是光强调某种乐器表现的录音。自从「音响论坛」创刊之后,掀起发烧片热潮。有很长一段时间,唱片公司专注进口发烧片,音响迷们也非发烧片不买。当音响迷们架子上摆满发烧片之后,他们听音乐的习惯会作何改变?这些改变会影响到他们对声音的追求吗?
刘仁阳:应该不会影响听音响的习惯。一般人听音效比较特殊的发烧片,并不会整天听,而是偶而拿出来听,大部份时候应该还是听一般的音乐。再说,发烧片只不过是录音效果比较好、动态比较大而已,它与一般音乐一样,声音不会瘦不会尖,听起来会更舒服。所以发烧片的畅销应该不会影响声音朝负面的方向走。
林清荣:发烧片其实在追求更好的动态更自然的声音,选音响与发烧片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关系。不过,我们听音响也就是要享受音乐的飨宴。像我认为最好的音乐飨宴就是在听过一场像马勒交响曲那种气势棒礡的现场音乐之后,再到爵士Pub听爵士乐,喝点小酒,这种音乐的感受非常好。听录音很好的发烧片对我而言也是一种音乐的飨宴,不过我不会因为发烧片而影响到我对音响声音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