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音响组合与听音室:唯美6号+钟神大旗舰世纪版+金诗韵DAX2+E3 [复制链接]

81#

文章整理下可以发表了
TOP
82#

偶也曾是唯美六号的玩主,偶和前来欣赏的朋友们喜欢这箱。

提醒楼主,稳压器是有使用寿命的,在它重伤之前要换掉!
TOP
83#

马背上的水手 在 2006-9-16 16:10:29 发表的内容
田园牧歌2 在 2006-9-16 15:53:05 发表的内容
握手握手。都是唯六的用家,都是全套国货。


呵呵,以后多交流吧!好像阁下现在换了美星的2A3前级?我对那个前级也很感兴趣,准备明年再买个蛋前级,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听人声和室内乐用蛋前级,听交响乐用JA2)。请短信告知一下购买的成交价格。

建议阁下升级一下音源,你现在对系统表现很满意,如果再升级音源,你会发现其实现在唯美6号的潜力可能只发挥了5~6成。

我本想全套国货的,但是最后关头还是选择了金诗韵DAX2,算是中西合璧吧!
~~~~~~~~~~~~~~~~~~~~~~~~~~~~~~~~~~~~~~~~~~~~~~~~~~~我也是唯六,也听古典,DD!
TOP
84#


篡改一下毕加索的格言,发表点感慨:
如果你懂电子技术,你可以成为一个音响工程师;
如果你懂音响艺术,你可以成为一个音乐家;
如果你既不懂电子技术,又不懂音乐艺术,那你将成为一个——




发烧友!  
我也是!
TOP
85#

调整升级的设想

按照发烧友的心理,找到问题之后下面就是如何折腾改善了——
针对第一个问题,首先想到的是换数码线——160元的鲨鱼散线,谁看了都会建议换一换的,已经有热心的发烧友建议上3000元左右的二手数码线了——呵呵,以为偶家是开银行的吧!
第二呢,显然是换转盘了,东方之声的E3,也就是两千多点的玩意儿,恐怕也是千夫所指的,呵呵!(关于东方之声,稍候我还有话说)。
第三呢,电源线、信号线都可以尝试换一下搭配,挑选比较温暖、厚润的,估计应该有改善。问题是,要花多少钱?

其实,可能最后是换一个胆前级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听过几次美星的2A3,特别是配德颂的V6推LIINN和金琅的书架箱,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只是,甘蔗没有两头甜,到时候估计系统 的HIFI性又要下降一些。
配两台前级,这个想法不错!


至于声像聚焦的改善,估计换电源线、信号线和转盘会有改善,但是无法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结构决定功能,三分频的落地箱,在声像聚焦方面绝对不能用2分频书架箱的标准去要求。真要想解决声像聚焦的问题,哪天吃饱了撑着了之后把闲置的监听2号接上去,估计就没问题了(不过,其他表现下降也就无法避免了)。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86#

预留
TOP
87#

这次我想U-571兄要说点什么了....
一样的钟神
一样的经历了从大空间到小房间.
TOP
88#

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

初步分析,国内发烧音响和音响发烧这个圈子20来年的发展,有一个大的背景和三条主线:
大背景就是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使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人均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后特别是WTO之后,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更加贴近,无论是学习、借鉴、模仿、创新,许多方面都逐步与国际接轨;改革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在总体上激活了积淀多年的民族力量,中国众多的人口和廉价劳动力,使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制造能力非常强大,不可低估。据说,欧美国家的家庭中,几乎找不到没有MADE IN CHINA的东西,许多在国外生活的同学都说,中国现在的势头有些象7、80年代的日本。看看纺织品贸易的争端、彩电反倾销以及西班牙焚烧中国鞋类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中国的制造能力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冲击,也可以知道中国的制造能力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去年一同事去德国洪堡大学做访问学者,开了一门“当代中国经济”的选修课,结果非常受欢迎!因为要回国,无法按每周一次上课,所以校方专门调整课程安排,一周上课4次,把课讲完才能走。其实,那位同事的教学水平是很一般的,但是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根源在于德国人对中国经济的浓厚兴趣——连续20多年的高增长,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声明一下,本人绝非dang员,以前有人要偶入党,偶赶紧入了个民主党派,后来连民主党派都不是了——只是作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力图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评价)

三条主线之一:
收入增加带来的市场升级。老百姓的整体收入水平增加,生活质量提高,购买力增强。特别是产生了除工薪阶层之外的中产阶级和新贵阶层,购买力不容低估,由此为音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需求引导供给)。
三条主线之二:
与国际接轨带来的更好的学习机会。进口音响的档次提高,中国人眼界大开,同时高档洋货(HI-END)级的产品的设计理念及市场运作手法,为国人学习借鉴(说模仿抄袭也行)提供了更好的蓝本。客观地说,在音响方面,洋货是中国人的老师,不过在90年代是一个拿着小学课本的一般老师在给中国音响上课;而现在呢,可能是拿着大学甚至硕士课本的优秀老师在给中国人上课——这个比喻还可引申开去,按下不表。
三条主线之三:
国内音响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胡适N年前就批评过,中国人做事不认真,许多事情差不多就行,所以许多事情做不好。但是,中国人一旦认真做事,还真能做出点令人佩服的事情来。发烧音响是必须认真、马虎不得的,这市场刚启动时,极度混乱、混沌,有些素质很差的企业也在里面浑水摸鱼,捞了一把,最终被市场无情地淘汰。但是,毕竟也有一些有点追求、素质较高的企业,经过若干年的风雨之后,也慢慢积累了实力、熟悉了市场,也提高了设计、制造的能力,这些企业才是真正能代表中国音响发展未来的中流砥柱。
而且,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崛起,这些企业还会不断进步、逐渐壮大。



还有一点让人觉得很遗憾,就是中国的发烧音响,似乎都是民间资本在经营。大概是这个行业对于国计民生并不重要,属于国退民进的领域,所以国家对这个领域并不重视。整个中国的发烧音响行业,说悲惨点,就是一个没爹没娘的孩子,全靠自己才能活下去。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89#

预留
TOP
90#

器材升级的投入-产出——边际效益分析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所有发烧友的信条。
谁若连这个都不知道,就不能叫做发烧友了(靠,“发烧友”这个名号是不是有政府特殊津贴啊?这么多人都想当?)

不过,从理性的角度看,如何升级需要谨慎从事。
在下的专业是管理(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所以站在发烧之外从管理的角度看发烧,会有一些不同的见解,供大家参考。

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核心,是如何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用。前提是资源有限,而人的需求无限(数量和质量),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要。

在某个项目投入一定的资源(投资),获得一定的需要满足(收益),对这种投资行为进行评价常用效用/费用比(收益率或性价比)来评价,这个大家都很熟悉。
在一个已经运行发挥作用的项目进行再投入(边际投入),获得一种更大的需要满足或者说改进(边际效益),对再投资行为的评价是用边际效益/边际投入(边际收益率)来评价的。
再投资的原则是边际收益率大于等于已有项目的平均收益率,这是个常识性的原则。

比如,我这套系统,原来投入5万左右,后来加金诗韵解码器,增加1.6万,主观感觉是系统性能提升了50%左右,边际投入是30%,边际收益是50%,边际收益率=50%/30%=166%,高于以前系统的平均收益率水平,所以是理性的、可行的。

按此思路评价:
如果买条3000元的二手数码线,边际投入增加5%,边际收益呢?谁能保证有5%?!
如果花500~1000元买条数码线呢,边际投入增加1~1.5%,系统的提升超过2%有没有把握?

呵呵,大家明白了吧!
可能卖线材的JS要气得吐血了,哈哈!

所以,如果阁下非大富大贵之人、可以很有底气地说“钱不是问题”这类豪言壮语的话(确实有这样的人),建议诸位在升级前仔细想一想“边际收益”这个词,慢慢就熟悉了。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91#

风格的本质——一种追求,一种妥协
很久以来,有种揣测:器材到了一定水平(不大好理解和把握,换个说法,“档次”,用价位衡量,比较好操作)之后,就不存在水平的差异,而是一种风格的差异。

风格是什么?一般地理解,风格是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与众不同的特质。
不同的器材,风格都是不同的,每个厂家在发展过程中,会慢慢地形成一些与其他厂家不同的东西,称为风格;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和审美趣味、技术路线、元器件供应等因素,也会逐步形成某些共同一致但是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因素,这就是所谓英国声、美国声、德国声.......的由来。

其实,风格的本质,是由于技术上的不成熟导致的产品的性能缺陷——然而是令人愉悦的缺陷。

HIFI以追求“真实还原现场”为追求,但是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即使再有三五百年的发展,也无法做到绝对的真实。
音响技术的基础,应该包括电子技术、电声学,这大家没有异议——但是忽略了一点,声学心理学其实才是基础的基础。因为工作关系,偶对心理学了解得多一些(包括实验心理学),人的听觉生理和心理其实还只停留在70年代初期的水平(除了在语音识别方面有巨大进步之外),对于声音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还处在很幼稚的水平,就连最简单的立体感的获得机制都还众说纷纭。所以,在这种前提下,要想做到“真实还原现场”只能是一种梦想。

计算机的原理和机理理论基础是很扎实的,于是计算机的测试相对要容易得多:换个CPU,换个内存,换个硬盘,换个主板,甚至换个电源,都可以发现明显的变化——可以选择人们关心的若干主要指标进行评价:指标是客观的,测量是客观的,数据是客观的,分析是客观的。所以,计算机技术的改进方向很明确,手段也能跟上,进步是一个接着一个,不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
音响呢,能够测什么?在音源和功放部分,大约可以测定功率大小、阻抗、频率响应曲线、谐波失真、互调失真、阻尼系数,等等,但是到音箱特别是室内声音特性这块直接与人的耳朵打交道的部分,能够测什么?声压级有多少个分贝,频率特性如何.......可怜得很,而且人耳的听觉机制都没有搞清楚,人耳听音的感受与仪器测定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人的个体差异非常大,即使是听觉生理——心理差异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比如,听觉的绝对阈限0db,就是以1000赫兹的声波信号由0开始逐步加强到50%的人能听到为尺度的,也就是说,即使0db的响度刺激,也只能保证50%的人能听到,还有50%的人听不到;不能听到的人中,如果信号再增大1db,有些人就听到了,但还是有些人听不到;而能听到的人之中,听觉灵敏者在音响强度为-1db甚至-2db时就已经听到了。

于是,音响技术就显得无比尴尬:没有完整的客观评价指标(只有一部分,而且未见得是对听觉影响最大的部分),不管东绕西饶,最后还得以人耳作为评价尺度。

所以,音响在今天还不是科学,只能算准科学——也许再过几百年后,音响可以象今天的计算机技术一样,成为客观的科学。但是,今天不行!

“耳朵收货”——发烧友熟知的信条终于找到理论依据,谢天谢地!



但是,且慢!

耳朵收货,即是以人的主观感受、主观评价最为最终评价依据,客观评价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但是人的主观性因素更复杂、更不可靠。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到底谁的耳朵有资格作为收货的标准?
当然不是你我小人物,应该是音响技术专家、音乐大师,最不济最不济,也得是个行走江湖多年的资深发烧友、大虾级的人物。

于是就应了一副大家熟悉的对联所说的: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不服不行”!

KAO ,难怪那么多JS要打扮成专家、大师的模样,也难怪有些道行很深的老烧会堕落成枪手。
总算又明白一个道理,呵呵!


扯远了,接着讲风格的本质。
既然现在而今眼目下,音响不能做到100%的还原,只能向这个方向逼近,那么就器材的重现的信息量与现场信息量的百分比来计算:
真实还原接近10%能否做到?——肯定能,爱迪生的留声机可能已不止这个水平了!
真实还原接近50%能否做到?——肯定能,磁带应该已经做到了。
真实还原接近80%能否做到?——大约能,LP应该有这个水准吧?(喜欢黑胶的别拍砖,只是拿黑胶做比方,不是说黑胶只有80%的信息还原量)。
真实还原做到90%能否做到?——这个问题就不好说了,只好假定目前最好的技术能做到这一步吧。

问题于是就产生了:假设目前的音响技术可以真实还原90%(或者95%或其他任何水平),但仍然有一部分信息无法准确还原。于是,不同的音响公司在设计制造自己的产品时,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某些方面的信息重现较好、但是另外一些方面的信息重现不好的情况,也就是说在不完善的技术条件下生产出不同重现方式的产品——这其实是在无法完全真实再现的前提下所做的无奈的选择,也即意味着产品本身是有缺陷的。

如果这种缺陷不被人们喜欢,就会被指责为毛病;如果这种缺陷恰恰讨好人耳,那就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缺陷,被美誉为“风格”。


所以,风格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缺陷,一种令人愉悦的缺陷。

有人可能会问:缺陷能是美么?答案是肯定的:某些缺陷可能是美,比如断臂的维纳斯,就是典型。其他如美人痔,也是一种美。

这种缺陷美可能是误打误撞碰上的(如胆机由于技术原因无法做OTL、OCL输出,只好用上输出变压器,结果带来了一种很独特的声音),因为妥协产生了风格;也可能是刻意为之的(比如麦景图在晶体管功放上还坚持用输出变压器),这就因为追求而产生了风格。

所以,风格不是别的,风格就是一种缺陷——一种美的缺陷,一种缺陷的美。
风格可能起源于妥协,也可能起源于追求。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92#

呕心之作,收藏.思考.
TOP
93#

大浪淘沙,越飞越高

在随后的10来年中,国产音响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个人印象中,大约是从95、6年开始,国产音响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一种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东西。当时感触最深的有两件事,一是美之声推出监听一号,二是钟神推出全平衡、纯甲类的前后级JA1、JA99C。
现在烧龄10年以上的老烧,无论现役器材是如何的HI-END,都不可能不知道监听一号。记得那时有篇大草的《假如我是真的》,介绍监听一号——那篇文章也许有“枪手枪文”的嫌疑,不过就算如此,也堪称“枪手枪文”的典范。
后来专门多次听了监听一号,感觉确实不是过去的国货所能比拟的,在许多方面与其贵出一倍甚至更多的洋货比也是各有千秋。当时第一直觉是,这东西确实好!
其实,那时市面上的洋货似乎档次也并不很高(用今天的标准看),接触过一些LS3/5A,CODA7,天朗609,JAMO301(?)之类的东西。96年前听过最好的组合是雅俊BLACKBOX转盘解码+AUDIOLAB 8000C、P前后级推CELESTION 300落地箱,光那两条光纤线(有数码负反馈功能,接与不接效果差别很大,所以还有条光纤线从解码器返回转盘,现在好像没有这种设计了),就比偶当时全套器材还贵!所以,连YY都是不敢的。

有了监听一号之后,感觉是一个很超值的选择。不过那箱子很难推,厂家用德国的力无敌推,据说效果很好。可是近万的DD,还是超出了一般人的承受力。这时,冒出来一个以前从未听说的钟神JA1、JA99C,让人眼前一亮。
钟神的成名作,看上去就很抢眼——镜面不锈钢的外观,在当时黑老包和香槟金的一堆器材中,有点卓尔不群。技术上是很有创新意义的,全平衡放大,纯甲类设计——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再看用料,也算是比较扎实,工艺也不错。据说这99C是当时专门开发出来配监听1号的。接上之后试听,感觉还真不错——至少,比美之声自己开发的专用功放要好(美之声的那款功放在市面上好像销路不怎么样)。所以,那时钟神JA1、JA99C配监听一号的组合,是比较经典的搭配了。我自己帮朋友就配了N套,印象最深的是96年底给一位朋友配第一套99C+监听3号的时候,曾很郑重地说:这套组合3、5年之后也不会太过时,10年之后也还能用——前年,那哥们从迁居另一个城市,搬进180平米的新房,音响还居然就是当年的99C+监听3号(那哥们不大发烧,呵呵)!


因为那时一直在关注音响,所以通过杂志了解了不少信息;利用出差机会到处瞎转,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好DD。
当时有所谓四大发烧城市,广州、北京、上海和成都。而且很巧合的是,基本上这四个城市都各有一本在发烧友圈子中流传的音响杂志,广州的《音响世界》,北京的〈高保真音响〉、上海的〈无线电与电视〉,成都的〈电子报〉和〈实用电子文摘〉。
慢慢地发现了不少不错的器材——不错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声音本身不错,比较HIFI,二是一般收入家庭买得起。比如,大极典的胆机,天琴的胆机,欧博的胆机,新德克的功放(用场效应管的),金琅的音箱,等等。

总体感觉,是这一时期国货在线路设计和用料方面都比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声音表现也明显上了一个台阶——至少是对得起自己的价格,物有所值。但是在外观工艺设计方面,确实存在强烈的土炮色彩,缺少工业美学的设计意念。

感觉2000年大约是中国音响发展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转折时期,加入WTO可能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当时音响市场已不大景气(几乎所有的JS都如是说),但好像恰恰在这个时候,国内的音响企业逆流而上,推出了不少“旗舰”级的产品,促使国货有一个质的飞跃。
初次接触旗舰级国货,是2000年在某JS处,钟神小旗舰推唯美六号——那几年忙于生计,漂在异乡,对发烧有些生疏了。当时不知道到底是何方神圣,先坐下来听——这一听,立刻感觉非同凡响,心中隐约感觉这就是自己多年来一直想要的声音。于是问老板,结果才知道是熟悉的钟神和新近出道的“杰作”!当时就有种感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看来国货已经非复吴下旧阿蒙了!
以后又去听过多次,终于决定,等新房入住之后,就动手升级器材——钟神小旗舰+唯美6号!不过,在此之前,就做了一些针对这套组合的准备工作,比如,03年新德克国庆搞优惠促销,于是买了条FS2备用。(顺便透露一个让LP大人容易接受的升级策略,各位不妨一试:女人对数字非常敏感,所以购买器材最好不要一步到位,花钱太多,预算常被驳回;如果化整为零,先设计好方案,再分步实施,一次买一、两件,容易获得领导批准,呵呵!)

唯美六号的外观有点独特,所以很多人心里有些疙瘩,我也不例外。因为以前接触的音箱几乎都是四四方方的长方体,猛一下看到这个外观,还真觉得很丑——不过慢慢习惯了,就会发现其实这种外观真的很美,反而看长方体形的音箱有些不习惯,觉得太单调——不过,到现在为止,我都还是无法接受摘掉网罩之后那黑糊糊的皱皮喇叭,所以一律不摘网罩,要不心情受影响。
至于钟神旗舰的外观,无论小旗舰还是大旗舰,其设计理念、造型、用料和工艺质量,都堪称经典!许多高价位的洋货,在大旗舰面前,外观工艺显得很粗糙、土气。



总体的感受时,从96年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后,国货精品的整体水平有了一个飞跃;与一些国际著名的品牌相比,确实还存在某些差距,但是这种差距,远远没有价格的差距那么大!就国货精品特别是旗舰级产品与同价位的洋货比,整体胜出是没有疑问的,通常,与其价格2倍左右的产品相比,可能各有短长。
换言之,就国货精品中的旗舰级产品而言,与售价1~2倍的洋货相比,其差异已经是一种风格的差异,而非水平的差异了。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94#

国货情结,好。
TOP
95#

水手兄的文章是我看见HIFI分享中最有见地和真实感受的音符,
我也有同感,
同价的器材,进口货是绝对没有一点优势的,
我的专门视听室装修后,到现在都还在折腾,
我也上的是唯6,喜听交响、民族管弦等,
功放和田园牧歌兄的一样,
CD机是CDT-17A(两年前购买的),
现在正在线材上周旋呢————————
最后编辑蚂蚁博士
TOP
96#

预留
TOP
97#

刚开始时觉得钟神JA1+JA50世纪版推唯美6号声音已经不错了,JS演示也是这样的组合,听过多次感觉都很好;后来在决定购买前让JS换上JA2、JA100试一下,结果当时发现有20%左右的提升(声音的密度加强,音场变宽,定位更加准确,低频控制改善)。但听了个把小时后,换回小旗舰,却发现只有大旗舰表现力的60%(很奇怪的感受),已经无法接受了。于是后来决定,直接上大旗舰,免得将来后悔!
呵呵,当初在为唯六配功放时,本地的一位老烧曾告诉我他在昆明参加音展时,曾为别人调配过唯六。他告诉我要配就用小旗舰,说用大旗舰推力道好,但声音比较向前冲,没小旗般耐听。我没听过,只是听他有这一说。
TOP
98#

唯六
TOP
99#

马背上的水手 在 2006-9-17 14:12:01 发表的内容

至于声像聚焦的改善,估计换电源线、信号线和转盘会有改善,但是无法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结构决定功能,三分频的落地箱,在声像聚焦方面绝对不能用2分频书架箱的标准去要求。真要想解决声像聚焦的问题,哪天吃饱了撑着了之后把闲置的监听2号接上去,估计就没问题了(不过,其他表现下降也就无法避免了)。


如果你玩好了唯美6,你不会说上述观点的。
TOP
100#

大道至简,得鱼忘筌——役物而不役于物

如果问各位发烧友:
“发烧乐乎?”
估计众人皆答曰:
“乐矣!乐此不疲!!!”
再问:
“发烧苦乎?”
众人皆答曰:
“苦也!苦不堪言!”


哈哈!
这就是发烧!

其实,发烧象吸毒,让人上瘾,无法自拔。

难道没有解脱办法么?
有!
老子说:“大道至简”,庄子说“得鱼忘筌”。



音响是用来做什么的?
听音乐的。
你在听音响还是在听音乐?
既听音响,又听音乐。
你听的时候,听音乐多一些还是听音响多一些?

有时扪心自问,现在是比10年、20年前听到了更好的声音,然而是否得到了更好的音乐?

回想84年的时候,省下买衣服的钱和回家的路费,以学英语为借口,买了个65元的杂牌单放机,然后兴冲冲地骑着自行车跑到人民音乐出版社的读者服务部(那时叫这个名字),买了生平中的第一、第二盒磁带,贝多芬的英雄和老柴的第四交响曲(题赠给梅克夫人的那首),那种喜悦和激动真的无法言表!对音乐的热爱,让人为了在海淀影剧院听一场音乐会(8毛钱的门票)而啃两三天干馒头,为了买盒带而大学四年只买过一件新衣服,7年之后离开学校,随身只有几百本书(狗日的二十四史!)和400多盘磁带,一台收录机、一对天津真美的音箱(4个6寸半喇叭、一个1寸纸盆高音,电解电容分频的)。。。。。那时候,既不知道音响,更不懂得发烧,只知道音乐,用心灵去倾听、让灵魂被感动的音乐!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也许,对音响的追求,已经成为拥抱音乐的障碍!

孔子他老人家说,“攻乎异端,鲜矣仁!”

迷途知返,浪子回头。
决定不再做发烧友,还是回归本源,做个音乐爱好者。
不久的将来,就该正式告别发烧了。
最后编辑马背上的水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