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安塞梅之三——最发烧的拉威尔管弦乐集(新增两首精彩曲目试听) [复制链接]

查看: 7381|回复: 32
31#

[quote]darajan 在 2004-10-31 22:06:08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标题是作曲者附加的东西。如果从听者层面,标题(尤其是到了印象派以后)就成为欣赏他的一道门槛或枷锁。

每一个人的印象和作品本身的印象加上作曲者当时的印象三位一体的构成了一个充满变数的空间。标题也开始模糊了。
[quote]

我并不认为标题是“门槛”或者“枷锁”。因为即使是一首无标题的作品,一个人听久了,自然会在心中对这首曲目留下一个大体的轮廓和印象,即使这些印象不能用具体的文字表达出来,但是这这种印象何尝不可称作是这首曲目在你心目中的“标题”呢?

而且,就算是有标题的曲目,它们的标题大多也很宽泛或者很晦涩,标题大多不会为听者圈定一个“狭小”的欣赏范围。比如德彪西“夜曲”之《云》《节日》,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他自己对云和节日的理解和印象,恐怕很少有人会被“云”和“节日”这两个词左右自己的欣赏思路。至于像《丑角的晨歌》这类不知所云的标题就更不会桎梏听者的想象力了。
TOP
32#

felixcat 在 2004-11-1 1:10:53 发表的内容
巴黎管弦乐团10月30号晚上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这里转贴一位网友的评论:

=========================================
发信人: Christophen (苍紫), 信区: ClassicalMusic
标  题: 巴黎管弦的幻想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4年10月31日00:37:33 星期天), 转信

Beethoven要听柏林爱乐的
Dovrak要听捷克的
Berlioz还是得听巴黎管弦的
这才正宗
…………



呵呵,按照这种思路,美国那5个超级乐团可能得沦落到只有演奏美国作品才像点样的地步了!
那么我们可怜的中国乐团呢?恐怕按照这个理论,会有人说中国乐团只有演奏“喜洋洋”或者“东方红”才正宗,演奏其他的西洋作品都是不伦不类的了。

这是什么歪理邪说??
TOP
33#

felixcat 在 2004-10-28 22:14:28 发表的内容

或许不少人会有这个感觉:Decca那些模拟时代的经典录音,80年代出的正价版音效都相当不俗。Decca老一辈录音师James Lock在某次接受TAS记者采访时候告诉了其中原因:Decca的录音技术除了“Decca Tree”之外,还有一项很独特的就是一般都在录音完成的同时,由录音师顺便把多轨母带也转换成生产唱片用的双声道立体声母带了,所以再版这些录音的时候,可以直接采用那盘双声道的母带;并且Decca和其他唱片公司不同,在80年代仍然坚持用模拟的方式来混音制作CD,所以不管你手中的Decca CD上面标的是AAD还是ADD,只要它是80年代左右出版的话,那么它一定都是AAD方式的。据James Lock讲,根据他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对于母带是模拟方式录制的录音,其实其他的大唱片公司也都是用模拟方式来混音的,不过一般这些内幕唱片公司不愿意公开。所以Lock说,别看那些CD标的是ADD,其实都是AAD的。

那为何80年代的数码录音普遍音效不够模拟时代的好呢?Lock告诉我们,其实责任并不在数码格式身上,而是在Decca,DG,Philips等组成宝丽金(Polygram)集团后,总部硬性规定旗下所有公司的录音师,不得在录音现场制作双声道母带,要录制并且只能够录制多声道母带;而多声道母带则一律要交给宝丽金汉诺威总部的工程师来统一制作双声道母带(可能为了追求宝丽金品牌的整体音效取向吧)——也就是说,我们手中的80年代开始的数码录音CD,混音的工程师根本没到过录音现场,他们只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不断处理各地送来的多声道母带。所以Lock就满肚子苦水,他说他们辛辛苦苦录下来的多声道母带,就这样交给那些根本没到过录音现场的人凭空想象来鼓捣,这样制成的CD哪会有好声的呢?但是幸亏Decca的模拟录音基本上都有现场制作好的双声道母带,所以这些录音出版CD的时候,不受上述政策的影响。

(未完待续)


谢谢F的精彩文章!原来所谓的“数字混音”里还有如此猫腻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