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安塞梅之三——最发烧的拉威尔管弦乐集(新增两首精彩曲目试听) [复制链接]

查看: 7382|回复: 32
1#
拉威尔的作品是抽象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和德彪西一样,拉威尔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带有标题的——因为印象派作品没有了标题就等于没有了灵魂。拉威尔对于作品的实际意义的追求,使得在《悼念逝去的公主的帕凡舞曲》(Pavane pour une infante defunte)这个很朴素的帕凡类舞曲里,拉威尔偏偏就是要加上“悼念公主”的这层意义。不过拉威尔一方面承认这首作品的灵感来自卢浮宫的某幅公主名画之余,却又说他为这首作品命名标题的时候,只是因为觉得“pavane”(帕凡)“infante”(公主)“defunte”(死亡)这三个发音相近的单词很有趣而已。不管怎样,单从这首作品的命名就可以看出拉威尔所喜欢的两样东西:意义与节奏。

拉威尔对于节奏的喜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很强烈的西班牙情结,这种情结来源于他的母亲。拉威尔一生都和他的母亲有很强烈的联系(恋母情结?),母亲对他的潜移默化起到了最本质的作用。

拉威尔的许多名作都是和西班牙有关的,比如说《西班牙狂想曲》(Rapsodie espagnole)——这是一首不折不扣地描写西班牙风情的四乐章作品;而《丑角的晨歌》(Alborada del gracioso)里,里面的旋律与节奏都是模仿西班牙吉他的演奏风格的,甚至这首作品的标题拉威尔都是用西班牙文写的。

西班牙的风格以豪放、节奏感强烈所著称。所以在拉威尔的作品中,虽然有一些表面上和西班牙没什么关系,但是它们却一律具有节奏感强烈多变、音色丰富浓厚的特点,有的时候甚至会有“野性”的感觉,尤其是那首著名的《波莱罗》(Bolero)里,以上三种特点都明显具备了。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分享 转发
TOP
2#

我们首先看看《圆舞曲》(La Valse)。这首作品作于1920年,分为三个部分,长度大概为13-14分钟。第一部分,按照拉威尔的原文,这是描述“云雾之间看圆舞曲”的感觉,乐队以很轻的力度奏出圆舞曲的节奏;第二部分是描述在一个大厅里面人们正在跳圆舞曲的情景,这时候乐队以全力度演奏一首旋律优美的圆舞曲(其实这个旋律也是这首作品的主旋律);第三部分,表现对圆舞曲的赞美,这里乐队发出的音响,可以用“五光十色”“流光飞舞”来形容。根据拉威尔的原意,他想要表现的是1855年的宫廷舞会的情景。但是这并不是一首普通的圆舞曲这么简单,它还带进了许多现代的因素。我觉得,它除了可以理解为19世纪中期的宫廷舞会场景外,我越听就越觉得似乎身处20世纪20-30年代晚上的酒吧里,颇有“小资情调”的那种氛围;也就是说真的很像吧台旁的轻音乐那样——弦乐那种独特的和声、乐队演奏的那种醉人的曲调,只有那个年代才会产生得出来。在网上找了张图,大概就是这种气氛:
[upload=jpg]Upload/20041028105729917.jpg[/upload]

因此演奏这首作品不能像演奏平常的圆舞曲那样,里面的三拍子弹性很大,只有收放得宜才能够展现出上述的那种特殊的魅力。同时,这首作品配器很丰富,动态极其大,所以有不少版本顾得来动态,却失去了弹性多变的节奏;有的节奏的确摇弋多姿,但是乐队就是“爆”不起来,唯独就只有安塞梅和罗曼德的这次配合最适宜。

还有就是《丑角的晨歌》,请听听罗曼德乐团的统一性——整齐度简直就像只有一把吉他演奏那样。

(未完待续)
TOP
3#

Decca的这套唱片的曲目挑选是下了功夫的(或者说当年安塞梅为Decca录音的时候,对于曲目的选择就已经深思熟虑了)。这八首曲目就几乎包含了安塞梅在Decca的所有拉威尔管弦乐的立体声录音了(除了还有一首《儿童与魔术》没有收录)了。但是就是这八首曲目,已经完全将拉威尔的管弦乐作品的全部特点都展示出来了。

演奏拉威尔、德彪西两人的管弦乐作品,我始终觉得安塞梅+瑞士罗曼德乐团是不二之选。并且我还觉得在这个组合里面,以Decca的录音为首选——假如仍然是安塞梅+瑞士罗曼德,但是打个比方说换成DG或者RCA来录音,味道就大大不同了,这也是为何这个帖子的题目里面我要加上“最发烧”这个词。

为什么我会觉得安塞梅的拉威尔如此权威呢?这是因为我觉得对于拉威尔作品节奏的掌握与控制,安塞梅做得最地道。对于《波莱罗》,节奏比较机械,各位指挥大师的演录实际上都是大同小异的(拉威尔很清楚地指出过,不要试图从这首作品里面去挖掘什么深刻内涵之类的东西,这首作品的内涵就和它所听上去的那么简单。所以说每当看到假若要比较某某演绎和某某演绎有怎样怎样的明显差别的时候,我就估计这是:一、心理因素;或者二,评论者的一厢情愿而已),所以这里先不看《波莱罗》。
TOP
4#

首先请试听《圆舞曲》,这是我觉得音效最为惊人的一段。链接为: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28083
TOP
5#

恩,到时先上《圆舞曲》吧,这段保证audio大哥听得过瘾,呵呵。基点好像还没有安塞梅的版本在上面吧。
TOP
6#

接着说一说录音。虽然CD 1和CD 2内都有曲目是同一段时间内录制的,但是能够分辨得出来CD 2的再版混音要比CD 1要好。这套小双张里面首首曲目的音效都是Decca最佳水准的,其中的《波莱罗》《伤感圆舞曲》《西班牙狂想曲》《丑角晨歌》《圆舞曲》这五首音效尤其令人叹服,Decca 84年就把这几首出版了正价版:
[upload=jpg]Upload/2004102811392016385.jpg[/upload]

或许不少人会有这个感觉:Decca那些模拟时代的经典录音,80年代出的正价版音效都相当不俗。Decca老一辈录音师James Lock在某次接受TAS记者采访时候告诉了其中原因:Decca的录音技术除了“Decca Tree”之外,还有一项很独特的就是一般都在录音完成的同时,由录音师顺便把多轨母带也转换成生产唱片用的双声道立体声母带了,所以再版这些录音的时候,可以直接采用那盘双声道的母带;并且Decca和其他唱片公司不同,在80年代仍然坚持用模拟的方式来混音制作CD,所以不管你手中的Decca CD上面标的是AAD还是ADD,只要它是80年代左右出版的话,那么它一定都是AAD方式的。据James Lock讲,根据他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对于母带是模拟方式录制的录音,其实其他的大唱片公司也都是用模拟方式来混音的,不过一般这些内幕唱片公司不愿意公开。所以Lock说,别看那些CD标的是ADD,其实都是AAD的。

那为何80年代的数码录音普遍音效不够模拟时代的好呢?Lock告诉我们,其实责任并不在数码格式身上,而是在Decca,DG,Philips等组成宝丽金(Polygram)集团后,总部硬性规定旗下所有公司的录音师,不得在录音现场制作双声道母带,要录制并且只能够录制多声道母带;而多声道母带则一律要交给宝丽金汉诺威总部的工程师来统一制作双声道母带(可能为了追求宝丽金品牌的整体音效取向吧)——也就是说,我们手中的80年代开始的数码录音CD,混音的工程师根本没到过录音现场,他们只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不断处理各地送来的多声道母带。所以Lock就满肚子苦水,他说他们辛辛苦苦录下来的多声道母带,就这样交给那些根本没到过录音现场的人凭空想象来鼓捣,这样制成的CD哪会有好声的呢?但是幸亏Decca的模拟录音基本上都有现场制作好的双声道母带,所以这些录音出版CD的时候,不受上述政策的影响。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7#

另外,对于《波莱罗》这首作品,我觉得DG录制的Abbado / LSO一版相当精彩,86年的数码录音,展现了成熟的数码录音技术的优势。虽然Abbado的演绎可能会有过于兴高采烈的感觉,但是作为对这首作品的一种理解,是很值得我们一听的。
TOP
8#

看看这套拉威尔如何^_^

[upload=jpg]Upload/200410297443868243.jpg[/upload]
TOP
9#

ZXW2216 在 2004-10-28 20:40:14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兄:
给个前两篇的连接呗:)


呵呵。

之一: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1153&ntypeid=11

之二: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1394&ntypeid=11
TOP
10#

felixcat兄:
给个前两篇的连接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