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远去的村庄 于 2012-1-30 0:36:00 发表 兄能否在此分享共性的内容及要点? 谢谢!我个人主张系统调整,以共性为大前提,以免声音出现过大的偏差 |
共性是音响的基础,个性是自己的追求。没有共性作为基础,个性表现不可能优秀。
音响共性方面的的内容或方法,具体到调整系统判断声音,其实可以细化的很多,如下面三个主要方面,大家平时也习惯用到的,也是非常实用的,都是客观性很强的:
1、音量大小问题。音量是否关小之后觉得信息少了,开大了之后声音前冲,同时是否伴有刺耳感,或说话觉得有些吵?选择10张不同公司、或不同类型音乐的商业正版录音(最好是高价版本的录音),是否至少半数以上重播声音有较正常的表现?
2、重播的音乐是否具有感染力,器乐演奏是否带有抑扬顿挫的韵味,钢琴是否琴声正常(不带水缸声或像打铁声),人声是否表现各自个性又是健康之声(如男中音不能带太重的鼻音,宋祖英不能少了个性的那一点鼻音等等 )?
3、音场的宽深表现是否像广场那样正常铺开(不能像个小巷子又深又窄),结像是否过于膨胀(唱片录音的声像只有比真实的更大),整体是否音场中有鲜活的声像,声像周围有音场包围?
系统调整和判断系统优劣,一定不要离开重播碟片,也就是调整或判断,只能通过聆听音乐的声音表现,不是纯粹的音效。最好选用自己非常熟悉的音乐录音,多选择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公司的好录音。千万不要用三、五张碟片,就轻易对一套系统做生死评判。调整好的系统,往往是绝大多数录音,尤其是商业发行的录音,都能重播的非常有特点,通俗说,这类录音的声音表现,各有各的“美”。
尽量避免用效果碟、发烧碟(我称之“示威碟”,只适合系统调整好之后炫耀用),或自己不熟悉的音乐录音;尽量避免用小提琴录音判断声音来调整系统,无论独奏,奏鸣曲,还是协奏曲。小提琴录音失真是最厉害的,加上琴的差异,演奏及演奏者的差异,曲目或风格追求的差异,琴声是非常难把握的,可以说现实中,绝大多数烧友都难以准确把握。小提琴协奏曲还涉及独奏小提琴与乐队的关系,涉及到录音方式,拾音等,所以重播的琴声,以及声像音场都有很大不同,不了解这些特点,很容易造成听感误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既然点名了,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交流分享,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