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听芝加哥的马勒六 [复制链接]

1#
终于等到了芝加哥交响乐团,终于等到了巨匠海廷克,也终于等到了马勒的巨作。从年前知道芝加哥交响乐团要来上海以后就一直期待着,早早的到了大剧院,门口三三两两的黄牛预示这今天一定是一票难求,在售票处遇到几个来买票的人,得到的答复是只有5张加座了,价格从1280到1680,暗自庆幸很早就买了480的票,可惜是三楼的。
      100多人的乐团坐的满满当当,一开始先由乐团的总裁和主要赞助人发了言客套了一下,接着就是海廷克出场了,80多岁的巨匠出场当然是引来了满堂彩。乐曲从一片寂静中奏响,当中小提琴声部随着低音提琴的展开,我被深深的打动了,没想到芝加哥的弦乐如此的了得,厚重而又细致的声音慢慢的一层层的从乐手的手中流淌下来,充满了整个音乐厅,完全没有唱片中索尔蒂时代的芝加哥那种粗狂的感觉,就好像是严谨的欧洲乐团一样,音乐会结束后看了会刊的介绍,果然和我的感受一样,近十几年的芝加哥在巴伦博耶姆和海廷克的指导下大大的提升了弦乐部的实力,音色也变的更平衡了。音乐的展开,第一第二乐章的高潮来了,终于领略到了芝加哥铜管的威力,我听过的很多乐团铜管也很美,但是可以这么有穿透力而又保持一贯的美感的铜管是第一次听到,果然不同凡响。和马勒的第五类似,在前两个开扬激烈的段落后他的第六也有一个绝美的慢乐章,大段的弦乐的合奏就像是画笔描绘出了金黄色夕阳下的欧洲乡村,恬静而又忧郁,人生不就是如此嘛,再激动人心的过程最终还是会归于平淡和终结。第四乐章一贯了马勒的悲剧性结局,经过了再三的斗争之后,作者还是在音乐中被两记重锤(家里伯恩斯坦的演绎貌似有三记)所象征的残酷的现实所击倒,乐曲也由此归结于寂静。马勒的夫人阿尔玛曾经说过:“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没有一部像这首交响曲那样是直接发自他的内心最深处。那天我们俩都流下了眼泪,因为这音乐及其所预示的东西使我们深深感动……”当时马勒正生活在稳定和甜蜜之中,可是艺术家敏感的性格决定了他一定预见到了人生之后的挫折和磨难,这是一部真正描写作者人生甚至是大多数人类人生的作品,所以也会有这么多人喜欢他并与之共鸣。整个作品从19:44开始差不多到21:15结束,海廷克用了差不多90分钟的时间来演绎,比我之前听的伯恩斯坦和索尔蒂的版本都要长,但是在他的指挥下绝没有拖沓,那两记重锤甚至是那么的决绝。全场结束后全体为这个大师鼓掌了十几分钟,他也谢幕了7,8次了,可惜一个返场也没有就结束了。乐团除了弦乐和铜管外那个铃声也很有意思,特地跑到幕后从门后敲出,真的仿佛远处传来的牛铃,还有就是那个女打击手,看着她举着和她头大小差不多的大锤真有点替她担心呢。
       当然,就像作品想表现的那样,这场音乐会也有些许遗憾,大剧院的效果还是不行,混响太短致使音色比较干,有时候的铜管声听上去有点刺耳,座位也实在设计了太差,前后左右的空间太小,靠背又太直,没坐多久就很累了,真难为了那些大块头的老外。
分享 转发
TOP
2#

大家有没有和索尔蒂的芝加哥版比较过?当然,一个是现场,一个是唱片。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前天晚上我还听了遍索尔蒂的马六,肯定是不能和现场比,毕竟一个是唱片,但是多少还是有点感觉的,弦乐肯定是现在的好,铜管唱片的强,或者应该是唱片的铜管更突出,应该和唱片的制作有关系,但是指挥的风格应该是有更大的影响,现在的芝加哥更平衡,索尔蒂的毛躁了点,大家有机会还是多听听现场。。。。
TOP
4#

原帖由 ruijidong 于 2009-2-12 13:51:00 发表
前天晚上我还听了遍索尔蒂的马六,肯定是不能和现场比,毕竟一个是唱片,但是多少还是有点感觉的,弦乐肯定是现在的好,铜管唱片的强,或者应该是唱片的铜管更突出,应该和唱片的制作有关系,但是指挥的风格应该是有更大的影响,现在的芝加哥更平衡,索尔蒂的毛躁了点,大家有机会还是多听听现场。。。。

看到“有机会”,我笑了
http://hugoclassical.taobao.com/
TOP
5#

我顶索尔蒂
...............  无大喜 亦无大厌
TOP
6#

有要签名么?
TOP
7#

没签名没返场。。。。谢幕N次后直接结束了。。。。
TOP
8#

马勒六的总谱有不同版本,有的版本第二、三乐章是对调的,把慢乐章提前了,末乐章有的是三下大锤,有的是两下大锤,最后一下是大锣,CSO的最后一次高潮就是用大锣敲的。似乎还有一个没有大锤的版本,没见过。
TOP
9#

对于马勒六这样的曲目,何来encore的要求?
TOP
10#

听过一些马勒的现场,如果坐在音乐厅的前几排,会感到整个音乐厅都要被掀翻。所以我认为听马勒的唱片除了指挥要有一定水平,而录音效果和音响非常重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1#

回复 8# Mark_Wang 的帖子

马勒刚写的时候是有三记锤,后来改成两记了,现在大多数人的版本是两记,伯恩斯坦DG的版本好像是三记的,至于对返场的要求我觉得听者也不过分呀,出于对乐队和指挥的喜爱,当然希望有返场更好,有规定这样的作品一定不能有返场嘛,我反正不晓得。。。
TOP
12#

马勒最初的安排是谐谑曲在第三乐章,后来他把第2第3乐章对调了;末乐章最初是3下,后来马勒自己又删掉一下;所以有多个版本也正常的。
无前奏曲则无安可,也符合惯例。可能美国和欧洲的乐队运作机制不同,欧洲式的安可美国乐队似乎都不怎么喜欢搞。
TOP
13#

原帖由 Mark_Wang 于 2009-2-12 14:21:00 发表
马勒六的总谱有不同版本,有的版本第二、三乐章是对调的,把慢乐章提前了,末乐章有的是三下大锤,有的是两下大锤,最后一下是大锣,CSO的最后一次高潮就是用大锣敲的。似乎还有一个没有大锤的版本,没见过。


1907年,Mahler 重新修改总谱时将最后乐章783小节的敲击木箱的第三声大锤去掉!! 


可1964年出版商却不顾音乐学家们的反对"擅自"出版了加上第三声大锤的总谱。。。。至于用大锣来代替木箱更是为了乐团旅行的方便的一种对Mahler,听众不" 礼貌 "的胡来。。。。。。
最后编辑法国妞 最后编辑于 2009-02-12 19:32:32
TOP
14#

Solti那个末乐章像赶场子,不过三次捶击录的很烧
欢迎光临上海小古唱片屋: http://shop37048759.taobao.com/
http://gustav.taobao.com
TOP
15#

羡慕啊。。。上海、北京的兄弟们真是。。
TOP
16#

回复 7# ruijidong 的帖子

海丁克貌似指挥斯特劳斯也不会返场和签名.

Gino Bechi 我的最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