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细节是最重要的,访Kharma总裁Charles van Oosterum [复制链接]

查看: 6958|回复: 23
21#

原帖由 leslie 于 2009-2-3 9:35:00 发表
前所未有、无法归类,访[/

Podium .5扬声器 (1)
(2009-01-10 12:12:36)


[table=98%]


标签:hifi [url=http://uni.sina.com.cn/c.php?t=blog&k=%D3%E9%C0%D6&ts=bpost&stype=tag]娱乐 休闲 杂谈  


分类:hifi音响


音乐会常客肯定「中招」



避震梁按:本文转载自香港HiFi音响杂志主编刘志刚
(即香港乐评人沙维奥)稿件,由于HiFi音响在国内并无发行,亦无网络版,抱着大家分享的心理,转载(OCR再核对抄写更正)一些商业味不浓的文章。



  初遇Podium Sound .5,是一份震撼体验。不是感官上的,而是心灵上的。它那音乐化的声音是惊人地自然,活像「听live」感受。我从未听过这样的Hi Fi!是畅快、过瘾、幸福!



  读了上期何森对Shelley Katz(这对扬声器的发明人)的专访和初步听后感,心中已「打了底」,预期它十分吸引。但依然喜出望外!



  是的,何森文中提到的诸般优点,在头三分钟聆听已完全证实:高速(优异的瞬态响应)、庞大动态范围、爆得起、无边无际的宽阔宏大空间感……但原来不止这些优点!最厉害的,是它惊人的临场感。



  打个岔,有必要界定甚么是「临场感」。不然,待你尊耳听过Podium .5后,可能跟我拗。


  「临场」者,亲临现场也。流行音乐一般在细小的studio每件乐器/人声分开收录,「临场」是亲临该studio里,跟演奏/演唱者「在一起」是谓「临场」。管弦乐多数是在音乐厅(有时是教堂)收录,「临场」是亲临该音乐厅。有的 Hi Fi可以有很醒目的3D音响台,但没有我讲的临场感。诚然,对太习惯了音箱音盆式扬声器的耳朵(和头脑),是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的。而你「听现场(古典和爵士乐)」的经验越丰富,「适应时间」理应越短。对我来说,适应时间是0.000秒!



  原先何森说给我一天半的时间试听这对.5。于是挑了十几张CD,听了十小时。后来——幸好.5未被代理收回去——又多听几天,索性用它来做CD评论的鉴听器材,但都是在本刊大房听。再后来把它抬到细房听,试试看似“mission impossible”是否真的不可能(居然可以,那是后话)。透过.5我前后听了不下五十款CDSA-CD。这篇报告没可能逐张碟描述 .5的表现,只选有代表性的来说明。



  由于第一印象是「快声」、是极富音乐会临场感,因此我先播一批音乐会的实况录音:荷路维兹在莫斯科(DG),Gala Stradivarias ConcertStart)、波士顿普及乐团Irish Night at the PopRCA)和 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RCA)等等。


器材:
扬声器Podium .5
Bow Technologies ZZ-Eight Reference CD

Audio Note M6 Line
前级
意大利New Audio Frontiers Stereo 845SE(每声道廿五瓦)后级
讯号线用Audio Note Sogon
喇叭线 Audio Note Silver/ Audio Note Copper


其它器材:
Accuphase DP-700 SACD
机、Esoteric SA60 SACD
Audio Space AS-6i
REB300B合并机
Moon P5.3RS
前级、Moon W5.3 RS后级、Moon W8后级
Conrad Johnson ACT 2 SII
前级、CJ LP 140M单声道后级(×2


  最初用的器材是Bow Technologies ZZ-Eight Reference CD机,Audio Note M6 Line前级,意大利New Audio Frontiers Stereo 845SE(每声道廿五瓦)后级。讯号线用Audio Note。喇叭线比较特别,是汇杰音响强力推荐的——汇杰是Podium SoundNew Audio Frontiers的香港代理——一款汽车音响用的电源线。代理说这款线让NAF后级和Podium .5都能发挥所长。


  这个组合的细节呈现能力很惊人,场内各种声音——属于和不属于音乐本身的——巨细无遗。这分析力不是只属「十万元级」及以上的喇叭的吗?即使是那一级的喇叭,也未必能像.5般,把我带到初春的莫斯科(那些咳声可不少)体验到观众对大师驾临的殷切期待和无比热情(这听到烂熟的录音竟令我如此屏息静气),亦不能像.5把我带到波士顿交响乐厅与众同乐。是不是因为.5的中音出奇地透明,所以细节丰富,效果生动呢?我也听过别的细节丰富效果生动的喇叭,但.5能人所不能的是,它不费吹灰之力的传递了音乐本身、演出者和观众的(强烈)感情!


TOP
22#

Podium .5扬声器 (2)
(2009-01-11 07:55:45)



标签:hifi 休闲 娱乐 杂谈  


分类:hifi音响



避震梁按:本文转载自香港HiFi音响杂志主编刘志刚
(即香港乐评人沙维奥)稿件。



  且让我介绍这对全音域无分音器双面发声屏风式扬声器的技术特色。



发声原理



  这是Shelley Katz专利设计最引人入胜之处。在既轻且硬的蜂巢平板背面的5cm木方(我叫它做「脊骨」)上开了若干直径3cm的圆洞(.5是四个而Podium 1是五个),镶入圆型发音器。发音器与蜂巢板透过一个接口耦合:看似橡胶的特殊黏合剂。发音器(Katz叫激励器exciter)发音时,声波「激励」蜂巢板共振,将声音放大。


  何森上期用「用锤拍打木板」做比喻,看官幸勿误会木方内藏有小锤、拍打蜂巢板!「拍打」构造特别的蜂巢板的是声波。何森说的「音响槌」就是由强力磁铁加上突出来的音圈组成的发音器(Katz有时会叫它做摩打motor)。它们是标准的电磁驱动单元,跟一般传统设计喇叭上的驱动单元很类似,只是省去锥盆、防尘罩和basket部份。关键的分别,是传统喇叭的音圈附着锥盆,而Podium的设计,是让露出的音圈之活动(声波)直接传导至蜂巢式平板。由于音圈一边抵着蜂巢板,故「摩打」是中央穿窿的,让压缩空气可以从背部透出来;这样「摩打」就可以呼吸了。



  虽未能一睹Podium .5的「摩打」庐山真面目,但从中央穿窿的那孔洞望进去,可以清楚看见「蜂巢」。爽,因为整块蜂巢板被透声布遮盖,仅从这四个孔我们才可以一窥蜂巢的纹理,知道每一「格」究竟有多大(其实是很细小)。四只「摩打」在脊骨上垂直排列,每只相距约25cm(从圆心量度)。厂方提供了「盖子」,用家可以把呼吸气孔塞着,用以「校声」。盖子的白色底部当然可以很贴身的封着孔洞,而盖子的顶部(直径4cm)是做成火漆封印(red seal)样子。据代理称,这种火漆出身显贵,一直仅是英国皇室专用!



  在「音盆式单元的世界」里,若音盆在运动时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模态,或上下左右抖动,都是衰声之罪魁。可是在「Katz的世界」,那块面积约131cm×52cm的又薄又轻发声板的表面随着不同声波的撞击而出现不规则的、彷佛「混乱」的模态,却正是Katz要的。由于发声板是悬浮装置,自然会有上下左右的抖动——这也在Katz计算之中(当然他会严格控制抖动幅度)。这跟我们熟悉的平面震膜整块前后活动的工作方式,截然不同。



  这跟一般发烧友认知的发声原理岂止不同,简直有矛盾(以为一定不好声)。奇就奇在,用这奇特设计的Podium .5出奇好声!



  代理送来测试的一对 .5,是淡色透声布配浅色木框(买家可选多种颜色),这块屏风面积虽不小但不碍眼,加上宜摆近后墙,多了不碍地方这个好处。



像一件乐器



  不少写稿佬都会说「某件器材识唱歌」、「某款喇叭像一件乐器」。我说Podium .5像乐器,一方面包括「它相当musical」这含意,不过还有多一重意思。



  极轻的蜂巢式发音板的四只角给「收圆了」,当中有理论基础也有实际好处。发音板与木框互不接触(相距不足半厘米),因此是完全悬浮状态(Katz说常被误会Podium Sound使用NXT专利技术,NXT发音板的四边却是给镶紧的)。发音板用扣件扣在框架上,妙的是扣的位置不是每只扬声器一模一样的,个中可能有分别——Katz金耳朵定夺。Katz叫那些扣件做sound bridges(按:提琴上的琴马也叫bridge),他会像调音师傅那样作业,务求达致一种全无妥协的声音要求。这不禁令我想到,改变提琴内部的音栓(sound-post)位置一毫米也会显着改变音色和音质。每只Podium Sound屏风经过的调音(tuning)方式活像乐器。



  面积愈小的发声体,响度(loudness)随听距拉长衰减便愈明显;集射(beaming)效应亦然。细音箱喇叭是具体例子。Podium .5纵是该公司目录上最细的发声板,但其发音面积也甚大。因此它予人的听感是声音从容地填满整个聆听室,走近它不会觉得「太大声」,远离它又不觉「太细声」。情况恰像客厅内有部(babygrand piano,一出声就「接管」了整个空间,近些听虽响些但不会震耳欲聋,坐到客厅另一角去听,也听得一清二楚。Podium .5baby grand强的地方是,在很小的客厅放一台baby grand始终有「过载」(声音太饱满)之虞,但(如何森文中提及)在小房间听.5都可以;不是「勉强可以」而是十分吸引。



  用 .5,你可以播放满员管弦乐团录音时(且是在大声演奏时),跟邻座的人低声谈话而可以听清楚对方说甚么。你在音乐厅里也可以——当然,我是强烈反对有人在演奏进行时交谈的。听管弦乐录音,.5提供的多是「中间偏后排声」。向来「猛声」的、「第一行」感受的Mercury Living Presence,由 .5播出来,没那末「猛」和「狠」。但这扬声器并不是「不Hi Fi」,从深度感、阔度和高度的营造能力而言,.5是很厉害的。Winson Ng认为它播放大场面古典音乐时的定位感和场面「吓死人」。




它的低音即使用到大瓦数后级,也不太深潜,但「量」已经出奇地叫人满意;同样面积的MagnepanQuad肯定办不到。它的低音很punchy.5不能满足崇尚狠劲冲击力的Hi Fi友的需求,但它播大鼓bass drum鼓皮味倒逼真(大鼓发音是把大量空气作短距离移动,屏风式发音板有先天条件)。不少力感强横的音盆音箱喇叭系统播出来的大鼓声震撼刺激,方向性强;但现场听并不是那样的。



  多天下来,除了用.5听过多只CD,少不免将各种器材也左配右搭,图找出.5的所有强项和潜在的弱项。加入「游戏」的有Accuphase DP-700 SACD机、Esoteric SA60 SACD机、Audio Space AS-6iREB300B合并机、Moon P5.3RS前级、Moon W5.3 RS后级、Moon W8后级、Conrad Johnson ACT 2 SII前级、CJ LP 140M单声道后级(×2)〔除「西装一套」、也交叉配搭〕;讯号线和喇叭线也作过调动。试音结果限于篇幅未及一一细表,总结居然是:Podium .5的分析力拍得住顶级(音箱式)录音室鉴听器,不但录音里的细节巨细无遗(这显然需要front end、扩音器和接线都是顶班),又完全反映出配合它演出的器/线材的班数、个性和特征。韩拔(他听了七个小时,似乎也「中」了)打趣做了个比喻:引用Tom Cruise在电影《甜心先生》中的一句话:“……show me the money



4df2a723460192122055b.jpg (, 下载次数:44)

jpg(2009/2/3 12:10:52 上传)

4df2a723460192122055b.jpg

TOP
23#

Podium .5扬声器 (3) (2009-01-12 00:43:28)
标签:hifi 休闲 娱乐 杂谈  
分类:hifi音响

避震梁按:本文转载自香港HiFi音响杂志主编刘志刚 (即香港乐评人沙维奥)稿件。
  Podium .5最杰出的一瓣是整个声音的协调一致。仅一个音盆单元的全音域喇叭(无分音器)在一个较窄的频宽内,声音也协调;但.5除了频宽很阔外,还有许多优势。同文Thomas在评Focal Electra 1037 Be时讲到瞬变「快到听唔切」,而铍高音单元所演译出来的高频有非常平滑的线性。我也在大房听过1037 Be,我要宣告:0.5比1037 Be更「快声」,而论及高频线性(linearity)——耳听为凭——0.5的线性更好!敲击乐的声音特别真实,也许与超级瞬变有关;「就在那里」的感觉鲜明。听Philips“Pepe Romero-Flamenco”的踏台板,我目瞪口呆;不仅空间感临场感特别优异,舞者步伐的轻重缓急,个中变化之丰富似是前所未闻:grading特别多。是鞋碰地抑或脚掌位置踩下去,分辨得异常清楚。
  大面积的震膜是不是弦乐群奏(mass strings)感优异(听来更觉「人多势众」)的原因?听大牛筋(double bass)录音,音染重的喇叭会令它听似有电子扩音的牛筋。.5呢,很明显的「木匣味」(记住:.5是没有木匣/音箱的设计),令你知道这不是电bass而是acoustic bass。大提琴(cello)也是一样,作为cellist我敢大声讲:大提琴琴音的bloom(不是boom!)非常真实,声音不只是向前扩散而是向上下左右同时扩散开来的。(为甚么不向后扩散?因为给cellist / bassist的身体吸了!)听古筝,声音是从筝的四方八面辐射出去,而不是笔直的集射向耳膜。我忽然想到,平常听的古筝录音,筝不是平放弹奏而90度垂直于水平线来弹的!Podium .5的临场效果赢它们一百条弥敦道。
  你要Watt + Puppy那种「扑穿头」的dynamic kick,Podium .5是不能满足你的;但另一方面,在大瓦数后级的推动下,.5虽「踢」得不太凶狠,但由于它瞬变快如闪电,所以听电子和Metallica也能提供我一定的过瘾满足。播大鼓,它可以「楝」一下令你觉得是直槌落地的;这本领可不是每款八吋低音的音盆式音箱都做得到呢!勿以为Podium .5不能真实回放drum set,听JK Drum Improvisation(Sheffield Lab, Drum and Track Disc;也可在FIM“Super Sound!”找到这一cut音乐),我以为自己去了band房!当然,倘若你坚持在那些又狠又结实爆炸力的系统上听到的那种鼓声「是录音监制想大家听到的」(而不是站在band房里听到的较富室内残响的声音),我不跟你争辩。
两个有趣的发现
  有个有趣发现是,当站在Podium .5屏风侧面(edge)时,声音是正常的。其它屏风例如Magnepan和Quad却是「冇声」的:它俩前面的声跟背后发出的声音互相抵销掉。换言之,Podium屏风是几乎360度全面发声的。二、用音盆及音箱式喇叭,当音量过了一个临界点之后,声音是大得吓人(令人心慌)的。倒不是惊烧机的那种心情,而是一种原始本能(自我保护)的恐惧——你想躲避会损害听觉的巨大声浪。但,可能由于“Palinaudiodromes”的发声特性,同样是扭至声音过大(不必要的大),.5不但「面无惧色」(顶得顺有余),发出的庞大声音却不会令人有「想躲避」的压逼感。
砝码对声音影响大
  香港代理也许是基于「家居安全」理由(恐怕扬声器向前倒下来会压伤小朋友?),也许是基于「校声」,为每只.5的后脚(我一看就想到大提琴的end-pin)套上大小砝码各一只。「佩戴」上重甸甸的两个砝码,没错是即使「恶意」想把扬声器扳倒都很困难;但有一点我认为是很值得商榷的:Shelley Katz的原设计是每只屏风的正面微微「翘起望上」(tilt up)的;然而后脚给套上直径达14厘米的大砝码后,发声板成了垂直于地面的状态,不翘起了。这一招无疑是激进地「更改了原本的设计」。
  如果这招令Podium .5更好声,那当然额首称庆。不过,以韩拔、陈海川和我当日做ABC比较(A是大小砝码都用,B是只用小砝码,C是拆走大小砝码),结果是两个砝码完全拆走,对声音是有百利无一害。
  即使用拆下来的砝码仅由上而下压着.5的后脚(即那支一呎长end-pin),声音都不及由得整只扬声器自由震动。由于我们的大房是铺地垫的,换了在木地板或砖地板的环境,是否需要做damping就要试过才知。我明白所谓「最好声」是观点与角度,因此我不会说「砝码必须拆下」,不过我诚意建议各位有机会试听.5的朋友,尝试拆下听听……
TOP
24#

Podium .5扬声器 (4) (2009-01-13 00:16:08)
标签:hifi 休闲 娱乐 杂谈  
分类:hifi音响

避震梁按:本文转载自香港HiFi音响杂志主编刘志刚 (即香港乐评人沙维奥)稿件。
  (续上文) 本文写到这里已over-run了,但我不得不举出两个实例,说明Podium .5的能耐。
  先是我的「首席试音碟」Irish Night at the Pops,试Hi Fi音效试感情的传情达意能力。
  有的喇叭可以做出比Podium .5更「针点」的结像、更丰富的层次展示、更有暗涌的低频……但我从未听过任何系统有比它更真实的临场感,那氛围不单是「有许多许多观众」而矣,是「我在他们当中,感同身受」。第十轨“Old Time Night”观众齐声合唱,不但人头涌涌,那份美国人流金岁月的情怀弥漫全场;感动到我眼湿湿!天啊,人类竟能创造出如此接近「听现场」感受的扬声器,岂能不感谢天恩?!
  这对扬声器彷佛有自己的脑袋和判断力,播本碟(和Belafonte at Carnegie)时,台上台下区分得特别清楚。在“Irish”第二轨1分三秒的「开香槟」,大部份喇叭令人觉得那「卜」的一声是「开到台上」去了;Podium .5则是在台下——尽管声音依然鲜明(还嗅到水松的气味)。Belafonte录音里,主(Belafonte)副(伴奏)关系特别到位——尽管伴奏部的inner details多到晕。
  接着是陈海川常用的钢琴试音碟Helene Grimaud演奏肖邦及拉赫曼尼诺夫(DG 477 5325),这个近距离录音基本上是不大让人感受到场地的堂音的。我只选了track 1即肖邦第二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序奏及第一主题来试音。其实只听头四小节(苦恼呻吟般的缓板序奏)已可听到一套Hi Fi表现钢琴中至低音区的能力了(大部份音符在中央C以下)。用Audio Note M6 Line配搭New Audio Frontier 845SE,Podium .5表现出来的「权威性」叫我目瞪口呆。大钢琴的质感真到吓人。转用Audio Space AS6i(REB)虽也好听,但就不是「那一班」了。(当然你可以说输少当赢)。用大瓦数后级(Moon W5.3RS和Conrad Johnson LP140M)低音份量较丰满,但也做不出上述的「权威」感。
  序奏之后,速度双倍,在低音部激烈的伴奏上Grimaud弹出急促的第一主题。此刻听到琴音的余韵像波浪,这一波未退去下一波已涌上来了。音乐的「心绪不宁」活灵活现。印象中,听此碟从未听过这种既十分Hi Fi又十分人性化的状态。
总结
  Podium屏风真的那么棒?没缺点?可不是!有位甚少听古典、多听各类其它音乐(几乎全是录音室「砌」出来的录音)的主笔,一针见血:「录音监制想你听到的,不是你奉为金科玉律的自然声响。插电乐器、artists分先后录音(session tapes完全没有ambience讯息,每个声音在真空状态)然后才混音、用plot pan督定人声和乐器声在音场内的位置……这些流行音乐的录音制作手法本来就不是『自然』。制作出发点不同,要的效果遂不相同。高级的音盆音箱式喇叭做到的玲珑净凸、point-source定位和其它发烧友习惯了的东西,一方面诉诸感官易于讨好,二方面可能较符合监制心目中的声音模态。从这角度说,你不能话那些喇叭不『真』。音乐口味集中在Pop、R & B的朋友不会像你这个『古典友』那样一听便爱上这屏风。但听Misia最新大碟,我倒有置身武道馆的感觉;这不可谓不过瘾……」
 平情而论,这位主笔有道理。是的,Podium .5殊非万能,它播某些类型的音乐确没有播另些类型那般「杀死人」(播前者不是「不行」只是官能刺激不是最亢奋);这跟它的设计技术特性有关。不过它煞食的地方足以令人啧啧称奇;因此我怂恿你无论如何都抽空听它一次。Shelley Katz的划时代设计,不但粉碎(不止是「打破」)人们对屏风扬声器的既有观念(包括它的局限性),甚至改变了人们对扬声器(包括音箱和屏风式)的观念:原来效果可以「咁似现场」的!!
Model .5技术规格
灵敏度:91分贝(1W/1M/1KHz)
阻抗:4-8奥姆
频率响应:40-2万周(+/-3 dB)
     20-2万周(+/-6 dB)
呎吋:框架140cm(高)×61cm(宽)×7cm(厚)+35cm(尖铁「后脚」)
(全文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