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复制链接]

21#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听过的音乐,能感动人心,可说音乐感,
看罢的帖子,能触动心底,,可说文字感.
这里两者俱备
TOP
22#

回复: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原帖由 梁溪人家 于 2008-8-31 17:22:00 发表
原帖由 维克 于 2008-8-31 11:34:00 发表
老兄,您的观点我很赞同,其实我觉得,我们发烧友有时是当局者迷,我们这个族群可以说是真正的小众,对于音响,可能体现更多的是商品属性,和男人买的汽车、女人买的化妆品、小孩买的玩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音乐却又总是如此说不清、道不明。  



音乐让人沉醉让人愉悦就行,不去想明白说清楚也没关系


梁兄,您的这片片烂瓦俨然已筑成琼楼玉宇,非常感谢兄的热情回复。

您和万众老哥说到现场音乐,我不禁又一次想到当代音乐与音响的悲哀,也许与很多朋友意见相悖,请见谅。
“雨点稀疏,待机状态的系统静如深海,周围显得更加宁静,我没有起身播放任何唱片,继续任思绪随意飘飞。
也许这些耗费财力、体力、脑力的活动本身就是音响的乐趣所在,也是芸芸烧友孜孜不倦的原因,现代音响已高度发展到广泛的超越了其基本功能,被不同的人赋予了更多的外延。但就其基本性能而言,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现代音响做到听起来“HI-FI”容易,但要准确完整的还原现场,需要的不光是技术指标,对唱片录音者和录音器材、唱片生产者和生产器材、音响器材生产者和使用者都有无尽的要求,而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恐怕这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高级音响的丛林里,我们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寻觅的到底是什么?
但另一方面,音响器材、唱片的差异并不足以大到成为听音者与音乐之间的鸿沟,我想更多更大的鸿沟可能在于人心,而即使现代音响可以做到99.99%的还原现场,面对一个失去大师、失去孕育大师的土壤(至少是音乐大师)的时代,面对拙劣、轻浮、矫揉造作、随意篡改的演绎,音响器材的真意又何在?
也许只有在唱片里、音箱间依稀追忆曾经的大师和永不磨灭的美,这就是现代音乐与音响的悲哀之处,失去了鲜活的、朝气蓬勃的当代音乐的传承,就象鱼儿脱离了水,我们只能吃着鱼罐头遐想万千。
也许尽量准确的重播好手头这些喜爱的唱片,就是对这悲哀的最大慰藉,尽量细致的解读这些唱片里的音乐,就是对逝去大师的最好敬仰。 ”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