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真音乐感来自于《细节》的忠实录制并再现;
伪音乐感来自于自行制造“好听的”失真、音染和频段突出。
犹如原汁鸡汤和“鸡汤”味精的区别,口感类似,营养不同。
欲辩真伪,平时多听真乐器的演奏大概是好办法。
明显的细节可以直观的分辨,如数出青蛙叫了几声。
更多更细微的小信号(泛音)不一定能直接从大信号中分辨出来,却有宝贵的作用——让声音更真实。就像在商店里挑选钢琴,可以感觉到两架钢琴声音的细微差异。
现在还没有哪一套录音器材/播放器材可以把施坦威钢琴的声音无一改变(遗漏)的复制出来。
所以,适当的调整和音染也不是坏事。
创造是人的天性!为了好听,
作曲家创造新作品;
乐器师造出新乐器;
演奏者创造出新诠释;
听众创造出新的听感;
录音师在录制的时候创造了“最好听的”录音;
编辑师在编辑的时候创造了“最好听的”编辑;
压片厂在压片的时候创造了“最好听的”压片;
器材厂在设计的时候创造了“最好听的”器材;
发烧友在重播的时候创造了“最好听的”重播;

最后我们插上电源,从唱片中得到满意、不满意或无所谓的声音。D

演奏、唱片、器材和发烧友总会在忠实与创造之间找到平衡,好听就是音乐感。
细节会使音乐的感觉更好。
个人浅见,让DX们见笑了,请多指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