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原帖由 维克 于 2008-8-31 11:34:00 发表 老兄,您的观点我很赞同,其实我觉得,我们发烧友有时是当局者迷,我们这个族群可以说是真正的小众,对于音响,可能体现更多的是商品属性,和男人买的汽车、女人买的化妆品、小孩买的玩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音乐却又总是如此说不清、道不明。 |
音乐让人沉醉让人愉悦就行,不去想明白说清楚也没关系——呵呵,小弟比较不求上进啊。
小孩买玩具与我们买唱片器材确实很相似,都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赫,又是不求上进。
对于发烧,能听能买也算与音乐粘上边了。无须询问 动机是否纯粹,过程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圆满。有心向佛,即成善缘。
再读维克兄的好文,学习并小小总结一下体会,请大家多指导啊:
1。创造音乐的是人,制造载体的是人,最终听音并感受的也是人。
所以音乐感也就没有普世标准了。
2。狭义的音乐感:再现现场音乐的程度。
3。广义的音乐感:重播声音的可听性程度。
当前录音和重播技术上的失真和功率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信息量(=细节=小信号)可能还不足以满足挑剔的发烧友的要求,有些方面甚至还越来越快餐(例如MP3 APE等的流行)。信息量瘦身难免影响声音质感情感的表达。所以从“狭义的音乐感”出发,标准就是真实全面的重现现场。希望从录音开始,到听音环境等各个环节(包括自己的耳朵),都尽量追求低失真,高信息量——原汁原味。
以当前的技术,重播的音乐与现场的音乐,还是蛮大差别的。但没有关系啊,我们可敬可爱的录音师,器材设计师,发烧友们会撇开技术指标与乐器,自己动手创造好听的声音。用箱板的谐振,线材和调音台,可以把声音“仿”得比低音鼓还低音鼓,比童丽还童丽。此法创造的是“广义的音乐感”,声音只要好听就是对的——加点味精也无妨,只要加的巧。
忠实和创造也不绝对对立,无论录音和播音器材/载体,在设计时都是尽量争取原汁原味,但也免不了要撒些许味精修饰一下缺陷。有些特色鲜明的品牌或器材,如全频、号角、卡带、调频等均不乏拥趸。
对于小弟来说,更倾向于原汁原味的音乐感(呵呵,米少难办事)。争取通过多听真实的器乐和声乐来建立自己的取舍标准。不一定是去大音乐厅,有机会听一些普通乐队的演奏,甚至私下朋友的弹奏、街头公园的公众表演、小孩练琴的优秀演绎都觉得有帮助。
借用维克兄精辟的实在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愿每位烧友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音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