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复制链接]

1#
(重新整理了一下前段时间的一些东西,就“音乐感”单独汇作了这篇短文,发在这个板块不知是否合适。)

   “音乐感”到底是什么?这个概念似乎不太清晰,也很可能引起争议。其实如果真正喜爱音乐与音响,这个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在我看来,“音乐感”是一个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过程,是音乐欣赏的一部分,当然我从来都觉得:在音乐与音响中,人——这个主体,始终是处于核心位置的,是产生“音乐感”最举足轻重的因素。
    人,是如此不同、如此不可言的智慧生物,对此我选择避而不谈,而在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音乐与音响这两个客体与“音乐感”的关系,一些我认为更为客观的、对不同的人可能都具有普遍意义的影响“音乐感”的因素。

   “音乐感”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也有所感悟,看了DAVID发的德国烧友来信就更有感触了。
    其中这句:“追求更好的设备是为了更充分的重现录音里的情感,而不是为了和现代音乐厅的效果做比较。”印象尤其深刻。
    我问自己。
    每个录音里都存在情感吗?是的。
    现代音乐厅最显著的特点是什么?声场。
    所有的录音都有声场吗?或者说声场对于所有类型的音乐都很重要吗?未必。
    想到这些,对于“音乐感”的理解似乎就有些豁然开朗了。
    解读“音乐感”的关键是什么?我认为是我们所喜好的音乐类型或者演绎方式,作为音乐与音响爱好者,这自然也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于音乐与音响的理解、选购以及调教等所有的行为(可能,这位德国烧友的音乐口味较为杂食,或者更偏重现代音乐或声乐作品吧)。


    爵士、民谣、摇滚、流行、电子、新世纪等音乐类型都可称为现代音乐,而这些音乐的唱片录制与传统意义的古典音乐是有所区别的,很多的唱片甚至不是录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这些唱片回放时对声场的表现远比对速度、结象、解析力、动态对比的等方面的要求低,因为编制相对较小,主体较为明确,听者的注意力会自然的集中在这些音乐演绎主体上,更多更充分的去感知其情感变化,以获得更多的“音乐感”,这样的“音乐感”的获得相对较为直接而简单,声场的作用也就不是特别明显了。
    而作为古典音乐之类唱片的回放,不管怎样,我觉得是不得不与音乐厅或者说唱片里的那个录制“现场”作比较的,除此之外我们又能以什么作为参考呢?难道是自己头脑里的想象还是某些权威杂志或大师的定论?(当然参考现场不一定就得完全还原现场,我觉得在现今的技术条件下是不可能达到的,而对过分概念化的单一目标的追求包括“现场”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势必会忽略或舍弃其他一些重要因素,进而使得这个目标变的毫无意义。其实不同的现场在音场与音色上也同样存在不小的差异,而唱片里的那个“现场”、录音师的把握以及录制技术的不同也会造成最终唱片的差异,我觉得对于无论是音响还是音乐爱好者,现场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准参考。)

    声场是所有古典音乐之类的现场音乐的框架,编制越大重要性也越大,在音乐厅,音乐发声体、听音空间、听音者三者互动融合,听音体验是一个完整而富有层次的时间过程。我觉得具体来看声场以及平衡度的表现是古典音乐之类的现场音乐回放的首要要求,其次才是各种细分的音响要素,对于这类音乐“音乐感”的感知更多的取决于“I was there”的象真程度。 某些诸如古典音乐之类编制相对较大的音乐,演绎主体可能并不唯一,听者的注意力也不唯一,会随着演绎者的变化而变化,远近高低,各不相同,这时音场作为音乐表现的框架作用就显得较为重要了,音场以及平衡度不佳,会直接影响听者感知演绎者的情感变化,从而也就对完整音乐作品的体验产生影响,最终也就会影响“音乐感”的产生。
    显然,在家庭环境即使是当今最顶级的音响器材,要获得这样的“音乐感”也是很不容易的,这不仅受限于音响器材,对于听音环境、音乐唱片以及听者本身都有极高的要求。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大师憎恶录音、称唱片里的音乐为“罐头制品”的原因之一吧。
    作为音响,除了主要器材的选购,表现这些“音乐感”涉及更多的是摆位及听音方式的不同,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期望一套音响、一个听音环境能适应所有唱片,重播出每张唱片里各不相同的“现场”,本身是不可能的,明智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听音喜好、唱片和器材特点,以及聆听环境声学条件调整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音响系统。
    当然,说到底在音乐与音响中,人始终是处于最为核心的位置的,人的差异,也就造就了几乎所有音乐与音响的差异。


音响器材的“音乐感”

    音响器材有“音乐感”吗?有吧。
    或者可以称之为“音乐感”中的一种,但说到音响,特别是HI-FI音响,可能不能单纯的从音乐的层面去考虑,更加需要考虑的是商业因素、生产成本以及消费行为,毕竟音响也是消费品,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有需求才有市场,这一点其实很象我们的饮食文化。

    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认为的两种有“音乐感”的音响器材的表现形式。
    第一种有“音乐感”的器材可能并不完全忠于唱片,设计者可能通过重新调和或是强调某些特定音乐类型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使听者能够更直接、更容易的去感受和理解这些音乐,当一件或一套音响器材的特点与听音者的喜好吻合时,也就产生了这样的“音乐感”,很多人概括为“好听”、“顺耳”、“有韵味”,这也是音响价值体现的一个层面——愉悦人心,体现消费价值。但当这些“好听”的音响播放本身拙劣的、不好听的唱片时也变得“好听”了,也许就是个美丽的误会了(当然这可能是某些极限情况,玩笑而已,我只是想说这样的器材适应面可能较窄)。另外这样多样细分、“个性”突出的产品也给发烧友提供了充足的空间,通过自己的组合再创造,最终也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富有“音乐感”的声音。
    当然这只是音响器材“音乐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还存在这样一种器材,他的做法则不象前一种,而是尽其所能如实还原唱片中的音乐和细节,化音乐于无形,做个忠实的唱片的仆人。这种器材的“音乐感”很大程度来自听音空间、器材调教及摆位、听音方式以及唱片本身。该好听的就好听,不好听的也坚决如实揭示。或许这也不失为一种市场运作的方式,也同样会有拥护的消费群体。
    比如同样播放一张经典的声乐作品唱片,第一种音响可以通过突出人声、加强情感变化效果以及旋律起伏达到使人为之动容的“音乐感”,另一种音响则如实还原唱片里的音乐,通过充分展示音乐主体以及配乐更恰当的结象和形体比例、更真实、透明、饱满、鲜活的动态表现、更为细致的情感变化和细节揭示同样达到使人为之动容的“音乐感”。当然,我以上所说这两种器材只是经过提炼后的典型,现实中大多数器材都是不同程度的交叉融合了这两种特点的。


    这些就是我所理解的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唱片的、器材的,多种多样,但有一样不会变,那就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愿每位烧友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音乐感”。
最后编辑维克 最后编辑于 2008-08-30 14:41:59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我认为音响追求真实的现场是不可行的,因为不同的音乐厅,不同的现场是不同的。音响器材要追求接近如实反应唱片的真实情况。追求更大的信息量。听LP就是这样,随着唱片版次的提高,器材的提高,听到的信息量会大不一样。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呵呵,不要说更大的信息量,一套音响器材,能较为完整的展现出唱片里的那个“现场”的声场框架已经很难,而我觉得不管唱片的版次如何提高,器材如何提高,音响器材以及听音空间的调教以及最为核心的人的因素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所以我觉得现场至少是一个“基准参考”,但并不一定必须以完全还原现场为唯一目标。
最后编辑维克 最后编辑于 2008-08-30 15:01:21
TOP
4#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但话又说回来,我一直觉得音响器材与唱片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或许也或多或少的会影响到音乐欣赏,但并不足以大到成为听音者与音乐之间的鸿沟,我想更多更大的鸿沟可能在于人心,以上这些关于“音乐感”的表述,或许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因素,但我觉得是相对较为客观的存在,也是我这些年爱好音乐与音响的一点真实体会。
我觉得,对于音响器材与唱片更高音质的追求,这种发烧的行为,更多体现的可能是一种把玩或者收藏的乐趣吧,我宁愿把他们看的更纯粹一些。
TOP
5#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维克兄,把人这个主体去掉了。音响只是一堆物质,这些物质不可能有音乐或感了。音乐感故名思义是感,感觉。对音乐的感觉。除人外任何东西《动物也可能有》对音乐谈不上感。
   人对音高、节奏、音色的感觉就是音乐感。这个感每个人是不同的。很多搞专业的人也是某项好,某项差些。都好且好出一般专业的称之为天份高、都特突出好且敏感的称为天才。
  同意施兄对音响的见解。信息量。这也是我权衡器材的主要条件。但玩音响确实是另一套学问。和音乐修养有关但不等同。
在G弦上……
TOP
6#

回复: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万众老哥,也许你没看到,不是我故意把人这个主体去掉了,其实在这篇文章开头,我就说了人这个主体在“音乐感”产生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但对于人,我自觉实在没有能力说清,所以我说选择避而不谈,虽然我说的这些相对人这个主体而言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我觉得或许有其相对更为客观的普遍意义。在我们普通家庭环境的音乐欣赏中,光有人这个主体也是不会产生“音乐感”的,有音乐才有音乐感,而音乐不是脑子里空想或者YY到的,还得通过唱片、音响器材以及听音空间这些媒介才能还原,既然这些媒介是客观存在的,我相信就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规律,选择相对更正确而适合每个具体主体的媒介,一定有助于这个主体更加容易得到他心中的“音乐感”,这就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
    在音响发烧友中,信息量这个词一般会用来形容声音密度,也许施兄以及万众老哥认为的信息量含义可能更为广泛,可能不仅包括声音密度,还包括解析力、形体比例、动态对比、两端延伸甚至是声场构建吧,可能是这诸多的HI-FI要素的一种统称吧,我一直认为在这么多声音要素中,作为古典音乐之类的现场录制音乐的回放,声场以及整体平衡度是一种框架,或者说是产生其他声音要素的一种基础的必要条件,这是我现在无论是在器材选购或者调教中首先关注的要素,但这可能只是适合我所喜好的音乐类型的方式,不同的音乐类型对于这些媒介的要求和侧重是不同的。
    信息量以及所有声音要素,不仅取决于具体的每件器材,要是这样的话,花大价钱搬套高级音响、买些头版唱片回来就可以了,但往往很多高价器材在一些马虎人的家里很多时候却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好声,因为我觉得音响更多的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对于具体的单件音响器材,音响整体的搭配和调教、周遍的完善以及听音空间的处理同样重要而不可或缺,当然无论怎样,人这个主体在这中间也还是核心,一个人对音乐与音响的喜好、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着他所有这方面的行为。
    但无论怎样,在人这个因素之外,在这么多客观媒介之中,我相信是存在一些相对更为客观的、对不同的人可能都具有普遍意义的影响“音乐感”的因素的。

最后编辑维克 最后编辑于 2008-08-30 22:10:21
TOP
7#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维克兄,你的表达过于谨慎,不想露一点松处。整篇的意思我理解並赞同,音响理念也很正点。《不知高出天价噐材者几多班》。确实,我也认真玩过很长时间。刚上168时是冲H1Fl乐趣来的,后才束音乐板块。确实说从选到玩,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你在6楼这文的最后一句会使器材烧友们争议一生而无结。
在G弦上……
TOP
8#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LZ 正点,万众兄的补充也好。

音乐感的标准是现场(真乐器)的声音。
恐怕重播只达到现场2-7成水平,所以加一点点个人偏好也无妨。

如果完全以个人偏好调整器材,那器材本身就是一件“乐器”——电子类的乐器。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9#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真音乐感来自于《细节》的忠实录制并再现;
伪音乐感来自于自行制造“好听的”失真、音染和频段突出。
      犹如原汁鸡汤和“鸡汤”味精的区别,口感类似,营养不同。
      欲辩真伪,平时多听真乐器的演奏大概是好办法。

明显的细节可以直观的分辨,如数出青蛙叫了几声。
更多更细微的小信号(泛音)不一定能直接从大信号中分辨出来,却有宝贵的作用——让声音更真实。就像在商店里挑选钢琴,可以感觉到两架钢琴声音的细微差异。

现在还没有哪一套录音器材/播放器材可以把施坦威钢琴的声音无一改变(遗漏)的复制出来。
所以,适当的调整和音染也不是坏事。
创造是人的天性!为了好听,
    作曲家创造新作品;
    乐器师造出新乐器;
    演奏者创造出新诠释;
    听众创造出新的听感;
    录音师在录制的时候创造了“最好听的”录音;
    编辑师在编辑的时候创造了“最好听的”编辑;
    压片厂在压片的时候创造了“最好听的”压片;
    器材厂在设计的时候创造了“最好听的”器材;
    发烧友在重播的时候创造了“最好听的”重播;
最后我们插上电源,从唱片中得到满意、不满意或无所谓的声音。D


演奏、唱片、器材和发烧友总会在忠实与创造之间找到平衡,好听就是音乐感。
细节会使音乐的感觉更好。

个人浅见,让DX们见笑了,请多指正啊。
最后编辑梁溪人家 最后编辑于 2008-08-31 08:29:36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10#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梁湲人家,本人以为你已把音乐录制,制片到重放的整个唱片业的精髓所在以及发烧行为的本质意义抓到了呀。何不费点功夫成文。是一篇有深度的论述。
在G弦上……
TOP
11#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万兄早啊。。。。
TOP
12#

回复: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呵呵,万众老哥真是位认真之人,其实我只是把脑子里想的东西写出来而已,我是觉得,音响器材、唱片、听音空间、人以及人的行为是存在很强的逻辑性的。
老哥以你的年龄完全是我的父辈了,一直很敬佩你一生爱乐的执着精神,对于音响,我总是宁愿把它看的纯粹些,在我看来玩音响、听音乐、收唱片有其相互独立的乐趣,而不是非得打着爱好音乐的旗号成为满足内心物欲、说服自己钱包的借口,摆出某某器材没法听的姿态,可能说的有点过,但这样的例子我的确看到了太多,其实现在很多时候,我是在用百来块的电脑多媒体音箱听音乐。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了我以前写的那篇“沉静的夜”的结尾,音乐与音响的悲哀。。。
TOP
13#

回复: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原帖由 梁溪人家 于 2008-8-31 7:35:00 发表
真音乐感来自于《细节》的忠实录制并再现;
伪音乐感来自于自行制造“好听的”失真、音染和频段突出。
      犹如原汁鸡汤和“鸡汤”味精的区别,口感类似,营养不同。
      欲辩真伪,平时多听真乐器的演奏大概是好办法。

明显的细节可以直观的分辨,如数出青蛙叫了几声。
更多更细微的小信号(泛音)不一定能直接从大信号中分辨出来,却有宝贵的作用——让声音更真实。就像在商店里挑选钢琴,可


老兄,您的观点我很赞同,其实我觉得,我们发烧友有时是当局者迷,我们这个族群可以说是真正的小众,对于音响,可能体现更多的是商品属性,和男人买的汽车、女人买的化妆品、小孩买的玩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音乐却又总是如此说不清、道不明。
TOP
14#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很有意思的话题,正在学习之中。
TOP
15#

回复: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原帖由 万众 于 2008-8-31 10:00:00 发表
    梁湲人家,本人以为你已把音乐录制,制片到重放的整个唱片业的精髓所在以及发烧行为的本质意义抓到了呀。何不费点功夫成文。是一篇有深度的论述。


万兄好。168论坛人才济济,小弟初烧的一些体会实在属于烂瓦。
谢谢大哥的鼓励,争取有机会。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16#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同意,做出来的音乐感

不过也有单点模拟立体声现场录音的现代音乐更接近现场的

经过后期美化的音乐就失去了高保真的意义
速度是音乐的灵魂......恭喜我越烧越退步..........
TOP
17#

回复: 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原帖由 维克 于 2008-8-31 11:34:00 发表
老兄,您的观点我很赞同,其实我觉得,我们发烧友有时是当局者迷,我们这个族群可以说是真正的小众,对于音响,可能体现更多的是商品属性,和男人买的汽车、女人买的化妆品、小孩买的玩具有很多相似之处,而音乐却又总是如此说不清、道不明。  



音乐让人沉醉让人愉悦就行,不去想明白说清楚也没关系——呵呵,小弟比较不求上进啊。
小孩买玩具与我们买唱片器材确实很相似,都是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赫,又是不求上进。
对于发烧,能听能买也算与音乐粘上边了。无须询问  动机是否纯粹,过程是否正确,结果是否圆满。有心向佛,即成善缘。

再读维克兄的好文,学习并小小总结一下体会,请大家多指导啊:
1。创造音乐的是人,制造载体的是人,最终听音并感受的也是人。
        所以音乐感也就没有普世标准了。
2。狭义的音乐感:再现现场音乐的程度。
3。广义的音乐感:重播声音的可听性程度。

当前录音和重播技术上的失真和功率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信息量(=细节=小信号)可能还不足以满足挑剔的发烧友的要求,有些方面甚至还越来越快餐(例如MP3 APE等的流行)。信息量瘦身难免影响声音质感情感的表达。所以从“狭义的音乐感”出发,标准就是真实全面的重现现场。希望从录音开始,到听音环境等各个环节(包括自己的耳朵),都尽量追求低失真,高信息量——原汁原味。

以当前的技术,重播的音乐与现场的音乐,还是蛮大差别的。但没有关系啊,我们可敬可爱的录音师,器材设计师,发烧友们会撇开技术指标与乐器,自己动手创造好听的声音。用箱板的谐振,线材和调音台,可以把声音“仿”得比低音鼓还低音鼓,比童丽还童丽。此法创造的是“广义的音乐感”,声音只要好听就是对的——加点味精也无妨,只要加的巧。

忠实和创造也不绝对对立,无论录音和播音器材/载体,在设计时都是尽量争取原汁原味,但也免不了要撒些许味精修饰一下缺陷。有些特色鲜明的品牌或器材,如全频、号角、卡带、调频等均不乏拥趸。

对于小弟来说,更倾向于原汁原味的音乐感(呵呵,米少难办事)。争取通过多听真实的器乐和声乐来建立自己的取舍标准。不一定是去大音乐厅,有机会听一些普通乐队的演奏,甚至私下朋友的弹奏、街头公园的公众表演、小孩练琴的优秀演绎都觉得有帮助。

借用维克兄精辟的实在话——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愿每位烧友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理想的“音乐感”。
最后编辑梁溪人家 最后编辑于 2008-08-31 17:26:30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18#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对于音乐感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私人音乐沙龙——可免去所有载体和器材的烦恼。
有这样条件的也就不会来本论坛了。

音乐本来应该是现场的,互动的方式。
听唱片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快餐文化。 :D
在科技让音乐在家庭中普及的同时,争取和亲朋一起出去携手k歌一下,或者大家在一起演出一段节目,或许更有“音乐感”。

另一方面,能有一套平衡的器材、几张好唱片,如果还能忙里偷闲坐下来听音乐,生活也算非常满足了。
最后编辑梁溪人家 最后编辑于 2008-08-31 18:34:29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19#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呵,音乐唱片栏里也开始谈电声及器材空间等问题了。又是一个味。和隔壁很不一样。最美的声音在沙龙,最投入的音乐在4,5百人的小音乐厅。最有震撼力的演奏在大音乐厅》。但都无电呀。有幸在北京德国大使馆听德园号家的莫扎特,及竖琴、长笛、大提三重奏。美啊。在北京西山私人别墅的专用小音乐厅《88》个座位。》里听几个歌手的唱。也在北京音乐厅听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的“幻想”和阿姆斯特丹市政厅乐团的春之祭。
    不要流口水啊。
    录音师最清楚,世界上现在的音响《不管录与放》是怎么回子事。
    本人也明白,各位烧友。当你在一个象样的乐队里奏响自已琴声並融合于几十人的呜响时。你的心,你的血是怎样的时快时慢的跳和流的。
    一套调整出色的高档系统《包括空间》一张头版天碟。在皇帝位同烧友品着大红袍,一支中华。到了精妙之处,同声一叹。又是怎样的惬意呢。
   烧友兄弟,无论何种形式。只有音乐永存。这是我们的宗旨。
在G弦上……
TOP
20#

回复:出于人的因素之外的“音乐感”

哈哈,小弟的瓦终于引来了万兄的玉。
很是赞同。
来是偶然,去是必然;尽其当然,顺其自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