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贴】华语流行音乐三十年(草稿) [复制链接]

查看: 4577|回复: 32
31#

回复:【转贴】华语流行音乐三十年(草稿)

未必未必,在八十年代影视作品席卷内地,香港比之台湾占了上风,很多影视歌曲伴随着影视作品汹涌而来,相应地,影视歌曲香港比之台湾也占了上风,

但是,论及原创性,觉得香港比之台湾又逊色些。

还有,历史不容许假设……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32#

回复: 【转贴】华语流行音乐三十年(草稿)

原帖由 溪秀兰 于 2008-7-30 18:25:00 发表
《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垄上行》、《爸爸的草鞋》……这些歌曲幕后有一个传奇的人物——叶佳修,台湾校园民谣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我们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唱过叶佳修的歌,也相信很少有人给他版税,他甚至不知道他的歌曲已经风靡大陆,并且成为内地流行歌曲的重要奠基。

请允许我用过去的笔法来描述他:叶佳修用轻松畅快的诗歌语言,描述着一幅幅美妙动人的乡情画卷,无论多少忧伤和离别都能在歌声中得到稀释,懵懂岁月中感觉到方向与力量,拥有无限的宽慰和鼓舞,在阳光世界里看到生活的美好……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荷把锄头在肩上
  
牧童的歌声在荡漾

喔呜喔呜他们唱

还有一支短笛也在吹响

笑意写在脸上

哼一曲乡居小唱

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

多少落寞惆怅

都随晚风飘散

遗忘在乡间的小路上

想象一下当时国人的处境,就知道他们的心情,或许是从迷宫里走出来的自省。内地一多半的人在种地,为什么就写不出个《乡间的小路》?也有几千公里的海岸线,为什么就不敌一首《外婆的澎湖湾》?我想,那一定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太陈旧了,陈旧得对生活已经麻木,没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内地人长期浸泡在一种公式化的唱腔当中,强调着群体力量,却失去了个人性情,久而久之变得扭曲。忽然闻到了一些关于生活的气息,于是生机勃发,春潮涌动。知道一些历史背景,就会知道台湾校园歌曲为什么在内地走红,并且是经久不息。


确实,当时内地决计无此诗情画意和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在“狠斗私字一闪念”、“宁要××主义的草,不要××主义的苗”的年代,我们失去了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

这里又有笔误,《垄上行》好象不是叶的作品。
最愛奚秀蘭並因奚秀蘭而發燒
我發表的以奚秀蘭爲主題的重要帖子的鏈結:http://post.baidu.com/f?kw=%DE%C9%D0%E3%C0%BC
TOP
33#

回复:【转贴】华语流行音乐三十年(草稿)

87年<<路灯下的小姑娘》邓洁仪  还在小学却整天抱着录音机听,很是迷恋

想当年内地的流行气氛还是不错的嘛...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