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古典音乐,那是从购入了一套丹拿s1.4系统后;上大学时也曾听过莫扎特的小夜曲,但那时只是觉得旋律很轻快,并没有理解。而真正喜欢上莫扎特,热爱古典音乐,那又是在烧了半年之后,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那天正好是12月下旬的一天,和我太太坐公交车去西单逛街,路上玩弄我的mp3,不小心翻到了收音机的北京音乐台FM97.4,正好播送的是陈晓斌老师的《发烧俱乐部》。当时正好播放的是2007年新年音乐会曲目中的莫扎特钢协第23,也是第一次听莫钢协,那时打动我的是音符里的淡淡的忧愁,尤其第二乐章尾声的那段,听来心中有些隐隐的心痛,能感觉到这段是忍着眼泪继续前行的一种无奈的诉说;乐章中那种信手拈来的充满灵气的乐感,似是默默的诉说,又像是心灵深处的独白;以前一直在听别人说莫扎特的音乐总是那种欢快的调子,听多了就腻,像吃冰激凌一样!这次偶然的邂逅,让我领悟到了莫扎特的音乐不是腻,而是真和纯,是甜而有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话用来形容莫扎特再恰当不过了,他就是音乐中的“李白”,天才的音乐仙人。
从此我便迷上了莫扎特,从他的钢琴协奏、钢奏到小提琴协奏,小提琴奏鸣曲,再到他的夜曲、嬉游曲、最后到他的四重奏、五重奏、交响曲、歌剧等;但我收藏最多的就是他的钢协,最喜爱的也是钢协,版本收藏不下10个;有佩莱亚、布伦德尔、安达、毕尔森、内田光子、皮雷斯、肯普夫、阿什肯那齐、霍洛维茨、米开朗杰里、塞尔金、吉列尔斯、柯曾等(其中:佩莱亚、安达、毕尔森为全集)我最喜欢的是第15 首和第23首,理由是这两首的第二乐章的慢板或行板部分非常的迷人,这乐曲似乎就是莫自己的心灵写照,尤其是佩莱亚弹奏的,水乳交融,淡而清纯,回味无穷,似乎是莫扎特的再世,每个分句和乐符自然连贯,似不经意弹出,但又精准的表达了莫扎特当时的那种心境;在莫扎特的每首钢协或钢奏里,我个人认为每一个乐符里应表达出那种淡淡的忧愁,而不应该是欢快的;即使是欢快的,也应该传达出莫的面对生活挫折时的勇气和精神!如同当年苏轼被贬琼州时的心境,“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才是真正的莫扎特,一个勇敢面对生活的莫扎特,而不是众人眼中的“永远无忧无虑”的莫扎特。
其实莫扎特的每首协奏曲都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包括他的管乐协奏曲,如电影《走出非洲》中引用的单簧管协奏曲第二乐章,那就是心灵的独白,那种怅然若失、思绪万千;那种若有所思、忧从中来;那种忆往昔峥嵘岁月,怅怅惘惘的感觉,那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让人隐隐然有心痛的感觉,在乐曲中表达到了极致,试问有哪一位能用乐符精准地表达出来。
这才是音乐圣童莫扎特的真正面目,一个略带忧郁的音乐天才诗人“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