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1#

Raxel 在 2005-10-31 22:39:37 发表的内容
1.建议阅读一下以前LP和CD争论的帖子,里面已经涉及了不少SACD方面的内容.
2.提高一下对SACD的基本认识,例如SACD和CD不只是采用频率的差别,而是编码上有根本不同.同时多声道是全新的革命.从你上面的文章来看,你对SACD不论是本身技术特点,软件环境,市场环境等都处于根本不了解的现状.





支持.
分享 转发
TOP
2#

eric 在 2005-10-31 23:15:14 发表的内容
哈哈,我发现Raxel是SACD的铁杆支持者。
不过,我讲一个事实:有过这样一张碟,同一张SACD,同一台SACD机,播放CD层时比播SACD层好声。所以,无语。当然,我相信这是一个例外。
也同样一个事实,是在周道前辈家听的,克莱伯的贝5交响曲CD版本比SACD版本好声(两张碟,同一台MF的SACD机播放)。








百花齐放.不必否定什么,也不必夸张什么,要说LP好,小于63dB的动态能说完美吗?
TOP
3#

felixcat 在 2005-11-1 0:57:31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 在 2005-10-31 22:28:04 发表的内容
抽样,其本质是混频的过程,那就是要通过非线性器件才能实现。多个信号同时通过非线性器件就会产生新的频率,有些新的频率有的就落在听觉范围内,从而引起干扰,这就是数码声的来原。


假如要批评数码取样里采用的非线性器件导致失真,那么对于LP或者磁带来讲:模拟电路里面的非线性器件和电路的非线性性质也一样严重,比如任何一个电容、二极管之类的都是非线性器件。所以“多个信号同时通过非线性器件就会产生新的频率”这句话也可以应用于模拟录音格式上面,磁带、LP制作、播放时照样会有这样的缺陷。

这里请教一下开心果朋友,对于电路的非线性特性,有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可以给出有效的分析,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方法(或者理论)吗?比如说就拿一个最简单的二极管来做例子,假设二极管的输出电流由此理想公式给出:

[upload=jpg]Upload/20051110391812497.jpg[/upload]

能否请开心果朋友告诉我们:

1. 首先,模拟式磁带录音机和LP刻盘机、LP唱机、唱放等电路里面要不要用到二极管呢?

2. 此二极管输出电流 Id 与二极管两端电势差 Vd 之间非线性二阶项和三阶项的系数是什么呢?

3. 现在假设输入的是一个频率为w的正弦波信号,能否告诉我们这个二极管输出的信号频率是否有变化呢?相位呢?振幅呢?

4. 再复杂一些,假设输入的是振幅相等的频率为w1的正弦波和w2的余弦波之和,并且两者的相位相差 pi/7,那么此二极管输出的信号是否只包含输入信号的频率呢?假如不是的话,还额外产生了什么频率呢?每个频率各自的振幅的表达式是怎样呢?每个频率对应的相位是什么呢?

5. 以上计算结果能否反映:模拟器件的非线性失真和数码设备的非线性失真之间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felixcat真心请教,请不吝赐教!






精彩!!!支持!!!!!!!!但很多人不愿意浪费神气去和没有"水准"的帖子讨论问题了,看到你精彩的发言,不得不跟.
TOP
4#

Raxel 在 2005-11-1 11:54:28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 在 2005-11-1 11:35:56 发表的内容
基本属实。

我的意思是说SACD不能象当年的密纹唱片淘汰粗纹唱片、CD淘汰LP那样顺利。至少目前在大陆是这样,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音质的原因只是其中的一方面,我帖子的中心内容就是这个。

如果SACD的音质比CD的音质有非常明显的改善的话,情况就不是现在的样子。耳朵挑剔的烧友不会因为价格的原因拒绝SACD吧,黑胶谜的增加并不是因为LP的价格比CD低很多的原因。

就技术而言,细节的东西不了解。但最基本的地方还是略知一二。不论是CD、SACD还是什么D,涉及到模数变换的都少不了抽样这一关吧。SACD只是采用了早在几十年前就提出的增量调制这一基本形式而已,没必要把它神密化。


1.请不要拿中国市场来衡量.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你也明白.没有盗版面世,是不可能占领市场的.回头看看CD和DVD在中国的成功,你不应该表示异议吧.所以下面的讨论不应该拿中国市场作为参考系统.

2.CD淘汰LP用了8-10年.粗纹,秘纹的转换时间我没有信息来源,但我认为不会少于5-10年.SACD面世了多长时间?而这个制式已经在发烧软件市场起到了一部分取代CD的局面,看看各大发烧软件厂商的发行计划.

3.模拟和数码都是取样的.DSD并不神秘,但已经得到各个方面的完全认可.DSD制式录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音乐公司采用.那些对PCM制式有异议的各位发烧大家对DSD也是采取肯定态度,Mark Levinson在个人日志上有评论.DMP的首席录音师,天碟榜的HP都认为DSD可以让我们更接近母带的音质.请注意虽然这里许多玩家喜欢拿LP来衡量,但国外的评论家,录音师都是觉得SACD/DSD是接近母带的音质,而不是LP的音质.

我觉得你顶贴的见解,是建立在错误的市场参考环境上得出的.可以看看国外几大发烧软件销售商店的销售榜,已经给了你最好的回答.在国外市场,耳朵挑剔的发烧友并没有拒绝SACD,而LP的复活和它庞大的软件财富是有紧密关系的.

http://store.acousticsounds.com/topsellers.cfm

http://elusivedisc.com/products.asp?dept=963











非常客观.
TOP
5#

yyy9 在 2005-11-5 17:54:15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0-31 23:26:37 发表的内容
eric 在 2005-10-31 23:15:14 发表的内容
哈哈,我发现Raxel是SACD的铁杆支持者。
不过,我讲一个事实:有过这样一张碟,同一张SACD,同一台SACD机,播放CD层时比播SACD层好声。所以,无语。当然,我相信这是一个例外。
也同样一个事实,是在周道前辈家听的,克莱伯的贝5交响曲CD版本比SACD版本好声(两张碟,同一台MF的SACD机播放)。


如果我听到1,2张LP比较衰声,我就此认定LP不好的技术,你同意吗?

Norah Jones的SACD双声道是用CD的PCM制作的.其他不合理制作的SACD也有许多.所以不是每张SACD都代表了它应有的品质.画面只有VCD质量的DVD也不是没有.所以这里有2个问题,一个回复顶贴,一个回复E版.

1.你认为SACD在主流市场的不成功是因为它的音质不够好造成的吗?
2.你觉得讨论技术,是应该举特例,还是指整体现象?

我们如果在一些基本观点上达成共识,那么讨论会顺畅许多.

坚决支持兄弟的观点!
10年前我听LP比一般的CD都好,但那时候,为此我受到很多嘲笑,如今,说个实实在在的话,LP若不是录音好的新唱片,一般都不如CD,现在的CD唱片与CD机与10年前比进步是非常大的!
  另外,说哪个种类的唱片好,不能以个别人的喜好为标准,应该与真实乐器的现场接近程度为标准.否则就太不客观了!
  听音乐,个人口味可以不同,也没有必要统一,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不应该以个人的爱好做为器材和录音的评价标准.







支持!!
TOP
6#

七月雨中 在 2005-11-5 23:24:46 发表的内容
最近出的新版LP,如譚詠磷的<<愛的根源>>,張學友的<<真情流露>>,鄧麗君的......,除了不及早期LP外,連早期CD也有所不及,但陳潔麗的LP,聽朋友說,比CD,XRCD好多了,搞到我都想買一張,但好像這邊比較缺貨.





如果你说的事实存在,说明了后期制作的重要性,我认为不管母带水平在好.后期制作不好不认真,什么制式都不可能好声.普通CD和XRCD的区别,同一个版本不同国家生产的CD声音上的差别,,也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唱片公司应该引起注意.不要囫囵消费者了.
TOP
7#

johnleeh 在 2005-11-5 21:06:40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5 20:46:24 发表的内容
yyy9 在 2005-11-5 18:49:35 发表的内容
[quote]clk 在 2005-11-1 8:54:13 发表的内容
[quote]eric 在 2005-10-31 23:15:14 发表的内容
哈哈,我发现Raxel是SACD的铁杆支持者。
不过,我讲一个事实:有过这样一张碟,同一张SACD,同一台SACD机,播放CD层时比播SACD层好声。所以,无语。当然,我相信这是一个例外。
也同样一个事实,是在周道前辈家听的,克莱伯的贝5交响曲CD版本比SACD版本好声(两张碟,同一台MF的SACD机播放)。


可能SACD分析力太高变薄,反而没有CD听感自然。

分析力高只能有好作用,否则就不是真的分析力高!
与CD相比,SA CD与真实的现场演奏接近的程度更高些,最好的分析力就是听现场!听现场最自然,哪个与现场接近哪个实际上就更好些,但这可能与长期听CD的习惯不一致.
  很多真实的演奏我并不爱听,但我并不认为我不喜欢的就不是好音乐!SA CD比CD确实好,但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喜欢.






基本同意yyy9 在 2005-11-5 18:49:35 发表的内容 ;

好的音源,
低频给人听感是;有凝聚力且"无限下潜",有弹性,有重量感,同时应该具有适当的张力和松弛度,.
中频听感是;在具备厚实丰满音色的基础上,有适当的透明度,有密度感和能量感,.有张力.
高频给人听感同样应该具备"厚度感",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透明度和密度感,象空气般细致松厚的"无限"延伸.(高频的"厚度感"是最难做到的)
从低频到高频总体上给人"信息量非常丰富"的听感.平衡,象征度高.
这样的好"音源",没有足够小的失真和足够大的信噪比,没有足够小的输出阻抗和足够大的"控制能力"(对后一级电路而言),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然而,"足够小的失真和足够大的信噪比"与"足够小的输出阻抗和足够大的控制能力"恰好就是一对矛盾,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举例,在一台"音源",设备电路中,类似的"矛盾"不胜例举.如果某兄设计出某"音源",输出电路,其输出阻抗非常小(比如小于20欧姆)而且具备足够小的失真和足够大的信噪比,那就恭喜你了,你会通过专利申请.
说明一下;上述对低频,中频,高频的描述表达不一定完整,不善文墨,多多见谅.[/quote]


你所描述的中高频特色,形容LP的话太贴切,准确了.CD比之差之远矣.


[/quote]






johnleeh 兄;这是我听CD得到的感受,没有偷袭他人评价用语.(名琴LP兄曾经说过;在我这里"第一次听到了高频有"厚度感"的感觉.)我听过大约十套LP了(包括大展),没有这样的感受,(很遗憾,实话直说,希望得到理解).名琴LP发过的一些LP系统照片帖子,是不是还不够水准?我相信LP能有好声(不追求"HIFI"的情况下).我非常希望亲自领教.但愿有机会而且希望得到美好的享受.
TOP
8#

dr kuang 在 2005-10-31 23:32:33 发表的内容
现在从所得到的消息,以前推出的SACD并没有真正使用上DSD技术。SONY和PHILLIP撒了个弥天大谎,在它们的宣传中,刻意地把它们的SACD和DSD混为一谈,SACD所标称的技术指标,其实是DSD技术的指标,而从未有任何一张SACD唱片达到了由EMM LAB公司开发的DSD技术的指标。一些SACD和原有CD版本听感上的提升是来源于重新制作时,制作者对原有唱片重新混音;而有些听感上没有提升的,是制作者只是使用了SACD的设备把原母带直接转换成SACD格式。







不会搞错吧?不过我接受这样的说法.
TOP
9#

yyy9 在 2005-11-5 18:49:35 发表的内容
clk 在 2005-11-1 8:54:13 发表的内容
eric 在 2005-10-31 23:15:14 发表的内容
哈哈,我发现Raxel是SACD的铁杆支持者。
不过,我讲一个事实:有过这样一张碟,同一张SACD,同一台SACD机,播放CD层时比播SACD层好声。所以,无语。当然,我相信这是一个例外。
也同样一个事实,是在周道前辈家听的,克莱伯的贝5交响曲CD版本比SACD版本好声(两张碟,同一台MF的SACD机播放)。


可能SACD分析力太高变薄,反而没有CD听感自然。

分析力高只能有好作用,否则就不是真的分析力高!
与CD相比,SA CD与真实的现场演奏接近的程度更高些,最好的分析力就是听现场!听现场最自然,哪个与现场接近哪个实际上就更好些,但这可能与长期听CD的习惯不一致.
  很多真实的演奏我并不爱听,但我并不认为我不喜欢的就不是好音乐!SA CD比CD确实好,但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喜欢.






基本同意yyy9 在 2005-11-5 18:49:35 发表的内容 ;

好的音源,
低频给人听感是;有凝聚力且"无限下潜",有弹性,有重量感,同时应该具有适当的张力和松弛度,.
中频听感是;在具备厚实丰满音色的基础上,有适当的透明度,有密度感和能量感,.有张力.
高频给人听感同样应该具备"厚度感",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透明度和密度感,象空气般细致松厚的"无限"延伸.(高频的"厚度感"是最难做到的)
从低频到高频总体上给人"信息量非常丰富"的听感.平衡,象征度高.
这样的好"音源",没有足够小的失真和足够大的信噪比,没有足够小的输出阻抗和足够大的"控制能力"(对后一级电路而言),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然而,"足够小的失真和足够大的信噪比"与"足够小的输出阻抗和足够大的控制能力"恰好就是一对矛盾,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举例,在一台"音源",设备电路中,类似的"矛盾"不胜例举.如果某兄设计出某"音源",输出电路,其输出阻抗非常小(比如小于20欧姆)而且具备足够小的失真和足够大的信噪比,那就恭喜你了,你会通过专利申请.
说明一下;上述对低频,中频,高频的描述表达不一定完整,不善文墨,多多见谅.
TOP
10#

johnleeh 在 2005-11-6 0:26:38 发表的内容


johnleeh 兄;这是我听CD得到的感受,没有偷袭他人评价用语.(名琴LP兄曾经说过;在我这里"第一次听到了高频有"厚度感"的感觉.)我听过大约十套LP了(包括大展),没有这样的感受,(很遗憾,实话直说,希望得到理解).名琴LP发过的一些LP系统照片帖子,是不是还不够水准?我相信LP能有好声(不追求"HIFI"的情况下).我非常希望亲自领教.但愿有机会而且希望得到美好的享受.



松香味兄,我想说的并不是指你抄袭,而是说你说在CD上能得到这种感觉,别人也能在LP上得出同样文字表述的感受,两者可能都是真实的,并且认为在其他载体上不能如此好地实现,你相信吗?

还有,我的听感上LP其实也很HIFI,实际能听到的声音动态,解析力等HIFI元素绝对不输给CD.你可能还没听到,但别人已经听到了.所以,我觉得肯定自己的听感,用不着用否定别人的听感为结语.

[/quote]





如果有机会到江苏常州市,一定到贵府好好享受,不知道是否欢迎.?
TOP
11#

johnleeh 在 2005-11-6 18:57:10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6 18:39:15 发表的内容
johnleeh 在 2005-11-6 0:26:38 发表的内容


johnleeh 兄;这是我听CD得到的感受,没有偷袭他人评价用语.(名琴LP兄曾经说过;在我这里"第一次听到了高频有"厚度感"的感觉.)我听过大约十套LP了(包括大展),没有这样的感受,(很遗憾,实话直说,希望得到理解).名琴LP发过的一些LP系统照片帖子,是不是还不够水准?我相信LP能有好声(不追求"HIFI"的情况下).我非常希望亲自领教.但愿有机会而且希望得到美好的享受.



松香味兄,我想说的并不是指你抄袭,而是说你说在CD上能得到这种感觉,别人也能在LP上得出同样文字表述的感受,两者可能都是真实的,并且认为在其他载体上不能如此好地实现,你相信吗?

还有,我的听感上LP其实也很HIFI,实际能听到的声音动态,解析力等HIFI元素绝对不输给CD.你可能还没听到,但别人已经听到了.所以,我觉得肯定自己的听感,用不着用否定别人的听感为结语.







如果有机会到江苏常州市,一定到贵府好好享受,不知道是否欢迎.?



随时欢迎!享受不敢当.我家里的系统因为档次和环境(未做过专门的声学处理)的关系,和我听过的比较好的LP之声还有不小距离.但很多朋友来听过之后,认为已经完胜我的数码系统(AA+MSB)了,我个人也有这个感觉.LP让我更容易专注和投入地欣赏到音乐之美.

[/quote]




非常感谢johnleeh 兄;我想,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距离不再是问题,一定会有机会到贵府拜访.也欢迎johnleeh 兄有机会到桂林来.
关于CD播放机,.我无意中获得了这样一个结果;在一次CD和SACD的对比时,由于没有两张相同的SACD<江河水>,便拿了一张普通CD<江河水>(盗版),进行对比盲听,马兰士14SACD播放SACD版<江河水>,CD播放机播放普通CD<江河水>(盗版),其结果大出所料.CD播放机播放普通CD(盗版)<江河水>竟然胜出马兰士14SACD(二手机器但没有维修史)播放SACD版<江河水>,(名琴LP兄也是对比盲听人之一).说明了以下问题:
好的CD播放机,播放普通(盗版)CD比一般CD播放机播放普通正版CD好声.甚至比一般SACD播放机播放SACD版好声.同时说明了比较好的(盗版)CD误码\损失远比一般CD播放机播放过程中的误码\损失少.郑重声明;我不支持盗版,
再就是;不管LP,CD,SACD或者DVD-A,它们都是有挡次分别的,还与技术成熟程度有关.技术指标规格高的,当技术成熟了(包括制造工艺水平),总有一天要取代技术指标规格低的.LP,CD,SACD或DVD-A都不例外.所以我相信SACD会有一天要取代CD.当然SACD也还会被其他的什么D取代.这才符合发展规律.
TOP
12#

johnleeh 在 2005-11-7 21:14:39 发表的内容
非常感谢johnleeh 兄;我想,交通工具的不断进步,距离不再是问题,一定会有机会到贵府拜访.也欢迎johnleeh 兄有机会到桂林来.
关于CD播放机,.我无意中获得了这样一个结果;在一次CD和SACD的对比时,由于没有两张相同的SACD<江河水>,便拿了一张普通CD<江河水>(盗版),进行对比盲听,马兰士14SACD播放SACD版<江河水>,CD播放机播放普通CD<江河水>(盗版),其结果大出所料.CD播放机播放普通CD(盗版)<江河水>竟然胜出马兰士14SACD(二手机器但没有维修史)播放SACD版<江河水>,(名琴LP兄也是对比盲听人之一).说明了以下问题:
好的CD播放机,播放普通(盗版)CD比一般CD播放机播放普通正版CD好声.甚至比一般SACD播放机播放SACD版好声.同时说明了比较好的(盗版)CD误码\损失远比一般CD播放机播放过程中的误码\损失少.郑重声明;我不支持盗版,
再就是;不管LP,CD,SACD或者DVD-A,它们都是有挡次分别的,还与技术成熟程度有关.技术指标规格高的,当技术成熟了(包括制造工艺水平),总有一天要取代技术指标规格低的.LP,CD,SACD或DVD-A都不例外.所以我相信SACD会有一天要取代CD.当然SACD也还会被其他的什么D取代.这才符合发展规律.



多谢老兄客气!


我也一直认为,器材的档次和水平往往比制式对最终声音的还原影响更大.以我玩CD,SACD,LP的经验,其中任何一种低班的器材在各方面都不能胜对方.没有哪种制式的普通产品,能光凭其制式的优势便能横扫对方所有档次的产品的.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光看源头上那段的理想或理论状态,对实际问题的解释和认识是没有多大帮助的.

[/quote]



我想,我们已经回归到了客观科学地看待问题的角度上来了.而且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只要是科学的,客观的东西,制式优势的产品经过发展成熟阶段后,一定会取代制式劣势的产品.除非时机和条件不成熟.就算如此,也不是制式优势的错误.对制式的讨论已经没有必要了.
还是多用心去玩好手上的东西吧!!科学自然的发展规律谁能抵抗?
TOP
13#

Raxel 在 2005-11-9 14:00:32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 在 2005-11-9 13:54:05 发表的内容
我没有兜来兜去装糊涂吧,你翻前面的帖子看,我先问什么,后问什么,你又是什么答的。


我觉得我已经很清楚地回答了你的问题啊.就像我说的,如果你觉得我回答不清,那就请兄台说说你的理解和看法,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我看Raxel 兄真是精力无限充沛啊!一个话提有必要如此吗?人家说什么好,那一定会有理由.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现代的农具多数是合金制造了,就叫做"合金时代"吧.有人说石器农具好,你会说那是古老落后的东西,不方便,不耐用,不好.于是说石器农具好的会有一条很好的理由;从环保的角度说,石器农具不会污染耕地,合金农具会对耕地造成微量元素污染,你怎么说?
想一想;有必要争论吗?我的态度是;说石器农具好的尽管去用石器农具.认为合金农具好的尽情去享受合金农具的优点.甚至有人说;石器农具是古老文明的祖宗,喜欢的,那就让人家做祖宗去.曰;合金农具是古老文明的孙子,你喜欢,你就做孙子去.有关系吗?
Raxel 兄,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市场和消费者是最好的裁判,不完善的问题销售商会反馈,制造商会去努力完善.历史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发展方向一目了然.

哈哈!!!如果说的不对,请各位前辈不要计较.
TOP
14#

Raxel 在 2005-11-10 10:53:12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9 23:50:07 发表的内容
我看Raxel 兄真是精力无限充沛啊!一个话提有必要如此吗?人家说什么好,那一定会有理由.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现代的农具多数是合金制造了,就叫做"合金时代"吧.有人说石器农具好,你会说那是古老落后的东西,不方便,不耐用,不好.于是说石器农具好的会有一条很好的理由;从环保的角度说,石器农具不会污染耕地,合金农具会对耕地造成微量元素污染,你怎么说?
想一想;有必要争论吗?我的态度是;说石器农具好的尽管去用石器农具.认为合金农具好的尽情去享受合金农具的优点.甚至有人说;石器农具是古老文明的祖宗,喜欢的,那就让人家做祖宗去.曰;合金农具是古老文明的孙子,你喜欢,你就做孙子去.有关系吗?
Raxel 兄,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市场和消费者是最好的裁判,不完善的问题销售商会反馈,制造商会去努力完善.历史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发展方向一目了然.

哈哈!!!如果说的不对,请各位前辈不要计较.


你能码这么多字来告诉我一个道理,我衷心感谢.不过我觉得好像有些颠倒黑白了.这个帖子的主题不是我开的,开贴的人是想说明SACD不够好,而我的意见和他相反.其实你的意思我理解,但是用词做祖宗,孙子,让人看了不悦.何必呢.骑马的人就是做祖宗?开车的人就是做孙子?




有关系吗?有人还希望自己是某总统的孙子呢.
辈份?...............
TOP
15#

JWang 在 2005-11-11 11:21:29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0:32:28 发表的内容
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同时制作CD和LP,后期处理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后期处理也相同的母盘,同时制作CD和LP,好的CD和LP会有几乎相同的声音。而且我认为,CD还应该胜出。

要找并不难。在上次关于LP和CD的讨论中,我已经举了很多例子了。




JWang 兄;
能不能把你在上次关于LP和CD的讨论中的例子再说说?
TOP
16#

开心果 在 2005-11-11 11:43:5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1:04:43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
请你理解清楚再发言。
能不能做到?我认为LP、MP3或什么D,不好说,但是CD、SACD、一定能基本做到。

开心果 在 2005-11-11 11:21:31 发表的内容
MP3或什么D是不该加上去的。

“基本做到”是什么概念?用什么来衡量?怎样衡量?是不是现在在用(设备和软件)的都还没有“基本做到”?


望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好声的标准是什么?




好声的标准是什么?
对器材来说,还原软件的内容。对人来说,就是他所喜欢。为了人说好,软件生产几乎都做了“后期处理”。
你想讨论什么呢?
TOP
17#

dr kuang 在 2005-11-11 15:03:19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0:32:28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兄;你提的问题比较模糊,“数码录音的音频CD和LP之间的声音差别”,你的意思是不是说LP的声音是“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色?或者数码录音的音频CD的声音也有“固定不变”的一种特色?解释这两者声音差别?如果这样,就不好说了。
母带录音方式不一样,声音肯定不一样,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同时制作CD和LP,后期处理不一样,声音也不一样。
如果用同样录音方式的母带,后期处理也相同的母盘,同时制作CD和LP,好的CD和LP会有几乎相同的声音。而且我认为,CD还应该胜出。
需要说明一点;所谓“好的CD和LP”,指我上一帖中提到的,已经足够重视解决了CD、LP的“瓶颈”问题的情况,不能用“价格相同”的概念理解。
关于CD、LP声音上的差别,上一帖是我的观点和解释。而且我认为CD会胜出。参加你的讨论,主要是想把你提出的主题弄明白。


确实有点含糊,因为部分内容已经在前面的贴子中讨论过,这里有点省略了。
那么这样说:光碟音频CD格式,出来的声音失真要比DAT带(非光碟CD转录)的要明显,这个现象如何用“数字瓶颈”理论来解释呢?而且,用“相同的一个解码器”,用光盘和DAT机分别作数字输出时,两者的声音差别依旧存在。
至于数码录音的LP和CD的声音差别问题,既然你“认为”这种情况下CD胜出,虽然可以举出反证,但就不在这里讨论了。




DAT机我没有玩过,也不了解,也可以说没有发言权。CD和DAT带两种方式记录音频数字而且出来的声音如果不同,我认为应该从记录格式和“数字瓶颈”两个方面去同时分析。理论上有“优势”的,发展的结果就是优胜者。哪怕目前不完善。
TOP
18#

开心果 在 2005-11-11 10:37:39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1-10 13:04:44 发表的内容
......
quote]
[quote]松香味 在 2005-11-10 23:16:55 发表的内容

我丝毫没有玩弄字眼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表达一种观点,如果兄台误会了,那是我的责任,表示道歉。
应兄台的邀请,我就说上几句;
回答开心果兄说的“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影响数字音频的还原度”的问题。
不管LP、CD、SACD、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它们都离不开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或者电子管等非线性元件,任何电信号经过它们,都会有一定量的损失、变形或失真。“没有损失”或“没有失真”那只是为了方便计算假设的"理想"状态。优良导线传输都还有损失呢。(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最少,CD、SACD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至少会多出百倍以上,光一块IC上的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的数量就可能是LP非线性元件数量的百倍以上了。累积的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一定有量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潜在的因素”了。(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就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简洁至上原则)
但是,CD、SACD针对问题,从设计上就采取了一些措施;1,如D/A转换前采用"0"和"1"的数字方式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    2,D/A转换采用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也有效减少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    3,再就是采用高精度工艺减小(D/A)IC集成度(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同时又能达到目标水平),从而减少非线性元件数量。典型范例如PCM1704。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非常有效。但是,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仍然有优势,只是优势不明显了而已。(如果同意,继续)
说到信号"析取",LP就根本不能和CD、SACD相比了。针头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至少是电路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的N倍(1000倍以上);而CD、SACD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则小得多(指比较好的转盘),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完全可以控制在百分之0.00以下。相对LP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同意,继续)
因此,LP的“瓶颈”在于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但是目前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CD、SACD的“瓶颈”在于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积累)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目前解决的办法除了1.数字化传输,2.多片IC并联,3.提高制造工艺精度以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好象也就如此了。但是两者比较,从“损失、变形或失真”来说,总体上CD、SACD绝对优于LP。其他指标就不用说了。因此;
重视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问题,采用好的唱头、转盘、唱臂,LP能有好声。
重视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同时重视减少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CD、SACD能有好声。而且同时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当然能否出好声还与音箱水平、线材质量、电源质量、元件质量、电路结构、电路设计参数、碟片质量等等有关,因为这些在两者中影响是相同的,因此只讨论差别明显的部分。
目前多数CD、SACD不能出好声,主要是采用的(A/D)IC内部结构是否符合简洁至上原则的问题和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多片IC并联使用的问题,与什么“制式”根本就不相干。上面的“瓶颈”解决了,都能有好声。有什么好争论的?有人会说“时基误差”怎么解释?说到底还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怎么解决?上面已经说了一些,这里就不多说了。
哈哈!!!!如有错误,请指正。

“不管LP、CD、SACD、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

模拟和数字都分别包含了LP和CD,那里还有你这种讲法的。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最少,CD、SACD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至少会多出百倍以上,光一块IC上的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的数量就可能是LP非线性元件数量的百倍以上了。累积的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一定有量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潜在的因素”了。(如果同意,继续)

我说的潜在的因素不是这个,顶帖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就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简洁至上原则)
但是,CD、SACD针对问题,从设计上就采取了一些措施;1,如D/A转换前采用"0"和"1"的数字方式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 2,D/A转换采用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也有效减少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 3,再就是采用高精度工艺减小(D/A)IC集成度(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同时又能达到目标水平),从而减少非线性元件数量。典型范例如PCM1704。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非常有效。但是,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仍然有优势,只是优势不明显了而已。(如果同意,继续)”

前后结论有矛盾了。到底认可那个?


说到信号"析取",LP就根本不能和CD、SACD相比了。针头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至少是电路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的N倍(1000倍以上);而CD、SACD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则小得多(指比较好的转盘),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完全可以控制在百分之0.00以下。相对LP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同意,继续)

唱针的循迹失真目前是无法克服,但该往左时它决不往右,最多是误差多一点而已。可光头就不同了,该读出1的地方,它给你的却是0,这个差别可不小哦。


因此,LP的“瓶颈”在于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但是目前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CD、SACD的“瓶颈”在于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积累)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目前解决的办法除了1.数字化传输,2.多片IC并联,3.提高制造工艺精度以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好象也就如此了。但是两者比较,从“损失、变形或失真”来说,总体上CD、SACD绝对优于LP。其他指标就不用说了。因此;
重视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问题,采用好的唱头、转盘、唱臂,LP能有好声。
重视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同时重视减少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CD、SACD能有好声。而且同时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当然能否出好声还与音箱水平、线材质量、电源质量、元件质量、电路结构、电路设计参数、碟片质量等等有关,因为这些在两者中影响是相同的,因此只讨论差别明显的部分。
目前多数CD、SACD不能出好声,主要是采用的(A/D)IC内部结构是否符合简洁至上原则的问题和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多片IC并联使用的问题,与什么“制式”根本就不相干。上面的“瓶颈”解决了,都能有好声。有什么好争论的?有人会说“时基误差”怎么解释?说到底还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怎么解决?上面已经说了一些,这里就不多说了。
哈哈!!!!如有错误,请指正。

什么“瓶颈”都解决了,不论LP、CD、SACD、MP3或什么D,都是一样的声音了,是这样吗?但能做到吗?



开心果;
请你理解清楚再发言。
能不能做到?我认为LP、MP3或什么D,不好说,但是CD、SACD、一定能基本做到。
TOP
19#

Raxel 在 2005-11-10 13:04:4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0 12:52:19 发表的内容

有关系吗?有人还希望自己是某总统的孙子呢.
辈份?...............


我觉得这样就没意思了.本来虽然讨论的比较长,基本还属于各抒己见.兄台貌似公正,却玩弄字眼占便宜,让讨论变味,何必呢.既然你上面明着是和我说,叫了我的id,也用了"你",当然我听着觉得不舒服.所以对我当然有关系.我还是那句话,兄台有和主题相关的内容,那就一起来讨论,无关的就不要了搅了.挺好的讨论,不要让它从这里开始变味吧.



我丝毫没有玩弄字眼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表达一种观点,如果兄台误会了,那是我的责任,表示道歉。
应兄台的邀请,我就说上几句;
回答开心果兄说的“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影响数字音频的还原度”的问题。
不管LP、CD、SACD、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它们都离不开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或者电子管等非线性元件,任何电信号经过它们,都会有一定量的损失、变形或失真。“没有损失”或“没有失真”那只是为了方便计算假设的"理想"状态。优良导线传输都还有损失呢。(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最少,CD、SACD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至少会多出百倍以上,光一块IC上的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的数量就可能是LP非线性元件数量的百倍以上了。累积的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一定有量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潜在的因素”了。(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就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简洁至上原则)
但是,CD、SACD针对问题,从设计上就采取了一些措施;1,如D/A转换前采用"0"和"1"的数字方式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    2,D/A转换采用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也有效减少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    3,再就是采用高精度工艺减小(D/A)IC集成度(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同时又能达到目标水平),从而减少非线性元件数量。典型范例如PCM1704。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非常有效。但是,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仍然有优势,只是优势不明显了而已。(如果同意,继续)
说到信号"析取",LP就根本不能和CD、SACD相比了。针头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至少是电路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的N倍(1000倍以上);而CD、SACD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则小得多(指比较好的转盘),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完全可以控制在百分之0.00以下。相对LP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同意,继续)
因此,LP的“瓶颈”在于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但是目前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CD、SACD的“瓶颈”在于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积累)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目前解决的办法除了1.数字化传输,2.多片IC并联,3.提高制造工艺精度以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好象也就如此了。但是两者比较,从“损失、变形或失真”来说,总体上CD、SACD绝对优于LP。其他指标就不用说了。因此;
重视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问题,采用好的唱头、转盘、唱臂,LP能有好声。
重视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同时重视减少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CD、SACD能有好声。而且同时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当然能否出好声还与音箱水平、线材质量、电源质量、元件质量、电路结构、电路设计参数、碟片质量等等有关,因为这些在两者中影响是相同的,因此只讨论差别明显的部分。
目前多数CD、SACD不能出好声,主要是采用的(A/D)IC内部结构是否符合简洁至上原则的问题和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多片IC并联使用的问题,与什么“制式”根本就不相干。上面的“瓶颈”解决了,都能有好声。有什么好争论的?有人会说“时基误差”怎么解释?说到底还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怎么解决?上面已经说了一些,这里就不多说了。
哈哈!!!!如有错误,请指正。
最后编辑松香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