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xel 在 2005-11-10 13:04:4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5-11-10 12:52:19 发表的内容
有关系吗?有人还希望自己是某总统的孙子呢. 辈份?............... |
我觉得这样就没意思了.本来虽然讨论的比较长,基本还属于各抒己见.兄台貌似公正,却玩弄字眼占便宜,让讨论变味,何必呢.既然你上面明着是和我说,叫了我的id,也用了"你",当然我听着觉得不舒服.所以对我当然有关系.我还是那句话,兄台有和主题相关的内容,那就一起来讨论,无关的就不要了搅了.挺好的讨论,不要让它从这里开始变味吧. |
我丝毫没有玩弄字眼占便宜的意思,只是表达一种观点,如果兄台误会了,那是我的责任,表示道歉。
应兄台的邀请,我就说上几句;
回答开心果兄说的“还有一个潜在的因素影响数字音频的还原度”的问题。
不管LP、CD、SACD、是模拟的、还是数字的,它们都离不开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或者电子管等非线性元件,任何电信号经过它们,都会有一定量的损失、变形或失真。“没有损失”或“没有失真”那只是为了方便计算假设的"理想"状态。优良导线传输都还有损失呢。(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最少,CD、SACD非线性元件用料数量至少会多出百倍以上,光一块IC上的电阻、电感、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的数量就可能是LP非线性元件数量的百倍以上了。累积的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一定有量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潜在的因素”了。(如果同意,继续)
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就有明显的优势。(符合简洁至上原则)
但是,CD、SACD针对问题,从设计上就采取了一些措施;1,如D/A转换前采用"0"和"1"的数字方式工作,最大限度的消除了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的影响。 2,D/A转换采用多枚(D/A)IC并联的方式,也有效减少非线性元件的损失、变形或失真。 3,再就是采用高精度工艺减小(D/A)IC集成度(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同时又能达到目标水平),从而减少非线性元件数量。典型范例如PCM1704。实践证明,这些措施行之非常有效。但是,从电路设计元件用料数量说,LP仍然有优势,只是优势不明显了而已。(如果同意,继续)
说到信号"析取",LP就根本不能和CD、SACD相比了。针头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至少是电路非线性元件损失、变形或失真的N倍(1000倍以上);而CD、SACD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则小得多(指比较好的转盘),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完全可以控制在百分之0.00以下。相对LP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同意,继续)
因此,LP的“瓶颈”在于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但是目前又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而CD、SACD的“瓶颈”在于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积累)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目前解决的办法除了1.数字化传输,2.多片IC并联,3.提高制造工艺精度以减少D/A转换电路级数,好象也就如此了。但是两者比较,从“损失、变形或失真”来说,总体上CD、SACD绝对优于LP。其他指标就不用说了。因此;
重视唱头、转盘、唱臂等机戒部分引起的摩擦接触性和非接触性损失、变形或失真问题,采用好的唱头、转盘、唱臂,LP能有好声。
重视电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损失、变形或失真,同时重视减少光头"析取"误码丢失率,CD、SACD能有好声。而且同时还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当然能否出好声还与音箱水平、线材质量、电源质量、元件质量、电路结构、电路设计参数、碟片质量等等有关,因为这些在两者中影响是相同的,因此只讨论差别明显的部分。
目前多数CD、SACD不能出好声,主要是采用的(A/D)IC内部结构是否符合简洁至上原则的问题和是否采取了有效措施如多片IC并联使用的问题,与什么“制式”根本就不相干。上面的“瓶颈”解决了,都能有好声。有什么好争论的?有人会说“时基误差”怎么解释?说到底还是非线性元件(数量)引起的,怎么解决?上面已经说了一些,这里就不多说了。
哈哈!!!!如有错误,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