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为什么要玩黑胶?》---与黑胶相关的交流话题 [复制链接]

1#

以前玩垃圾转盘+入门级MC头时,尽管感觉LP听感整体好过CD,但是LP、CD仍然各有听法,所以当时CD唱片仍然买。现在也仅仅是玩二手入门级转盘+中档MC头,声音听感已完全大大超越CD,尤其是三维立体声场声像还原再现、中低频及低频的重量感、弹性、张力,全频段的密度及流畅感、鲜活感,是CD无法给你的。没有相同版本的LP与CD唱片对比,都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差异的存在,用相同版本的LP与CD唱片AB对比更能证实它的客观存在(不发烧的普通人都知道LP更好听更“真”)。所以两三年来基本不买CD唱片了,集中财力进黑胶,CD-R倒是刻了不少……哈哈。

当然,没有LP,CD同样听,有时候也同样听得津津有味。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8/11 23:42:5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

原帖由 八先生 于 2011-8-18 19:14:00 发表
LP一如其他商品一样,流通量决定了价格水平。

LP由于其机械损伤和人为损坏,以及对于头版唱片的收藏需求,流通所谓的头版唱片日益减少,也是导致价格上扬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步入LP行列时,曾有年长的好友告知:LP虽好,但水深的很,而且越到高端越是让人胆寒。2年下来,发现确实如此啊,略微有些肝儿颤了.........

我以为,既然LP是好东西, 玩就在自己能接受的条件下玩个痛快

精彩!顶顶八先生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

原帖由 八先生 于 2011-8-19 1:04:00 发表
原帖由 jazzwong 于 2011-8-19 0:38:00 发表
呵呵,正慢慢体会八哥黑道上的点点滴滴,本人觉得CD与LP的区别正如玩摄影道上135与645、6X6的分别,这是两个境界,要方便还是要更高品质...各取所需...本人是选择了LP,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包括LINN LP12的调校,高中力学常识足以应付,并没有所谓的神话、玄学...

LP盘,臂,头.....无不是经典基础科学的产物,————这句话说的非常精辟。因此玩LP能否出好声不完全是比器材价格高低,更重要的是选择自己相对更了解、相对更能够玩好、更适合自己动手能力范围之内的LP盘、臂、头。
往往“对比法”能帮我们大忙:例如对比高价器材能发现低价器材诸如避震、底噪、巡迹能力、抖晃度、(长短臂直线巡迹臂等)巡迹误差等等许多方面会存在明显差距,除了物理学原理已经注定不能改变的差距外,许多方面还是可以尽自己所能去改善提高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

没有那么玄!调整得当的转盘系统对唱片的磨损应该是非常小的,我的一些二手唱片到我手上就不止听上100次了,音质效果仍然没有发现改变,至少我没有感觉到“磨损退化”。一些全新唱片如《伶歌》、《名琴、梁祝》等等,播放次数也超过100次了,以十分挑剔的要求去判断,音质效果“退化”程度也仅仅是可以忽略的程度,广播电台的要求是【确保】最佳状态,当然会包含【可靠的安全系数】,假如“最佳状态”小心使用可以播放200次,为了【可靠安全】取其1/3播放次数,那么70次就不再使用了。

其实播放系统不同,每播放一次磨损的程度也是不同的,针压大小不同,针尖状态不同,唱臂类型和状态不同等等因素,也会造成播放磨损程度不同,许多口碑不错状态良好的唱臂,都有很好的巡迹能力,这也为降低磨损提供了条件,从减少唱片磨损程度的角度看,口碑不错状态良好的唱臂+适当小一些的针压(选择唱头时就应该注意了)是有好处的。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8-20 17:00:28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11-8-22 7:53:00 发表
数字音源的主要毛病出在硬件(鸡鸡)。

这也是晶体管诞生几十年来始终未搞定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并非只有“HI-FI”才有,所有运用晶体管(IC)的场合都存在这个问题。

把这个问题解决了,LP就只能作为古董而为眼球服务了。

既然“晶体管诞生几十年来始终未搞定”一些问题,那么“音响技术……已经很完善”就是老浦东自打嘴巴了。
数字音源使用晶体管(IC),LP系统也是有使用到晶体管(IC)的,为什么LP听上去就强那么多?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

掐架也不会在八先生这个帖子里掐,就事论事。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22 18:3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JWang 于 2011-8-22 1:06:00 发表
再讲关于复刻的LP。复刻的LP有可能比原版音质上差,也可以音质不同(不等于差),也可以相同,也可以更好。一开口就讲复刻的LP比原版音质差是没有根据的偏见。如把45转的复刻也算在复刻的LP中,复刻的LP就必定要比原版音质好。前不久,富盛用45转的LP 录下来,发现其中有高达70kHz以上的信号。一开始我
老兄开玩笑咩,复刻版45转的LP比头版的好!不是吧?

我就买过全新复刻版45转的唱片,而且还是一套4张(220g/单面),音色还不错,可三维立体声声场已经严重缺失,到目前都没有听够十次,原因是“不好”!其实不管立体声或是单声道,声场信息也是表现音乐内涵的重要形式之一,缺少了这些东西就不能打动人……,令人消失了欣赏它的兴趣……。我手上大约有约一百张45转的黑胶唱片,不管45转还是33转,听下来还是头版的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

原帖由 ray_ji 于 2011-8-23 9:19:00 发表
这个CD机是个小电脑,不算传统意义上的CD机。不过声音非常好,比它好的传统CD机没几台。

CD唱片上本来没有的东西,超采样升频处理的结果,与原始数据还是有差异的,有“美化”声音的嫌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9#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3 11:56: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8-23 11:26:00 发表
CD唱片上本来没有的东西,超采样升频处理的结果,与原始数据还是有差异的,有“美化”声音的嫌疑……

这要分开两方面来理解。
数字记录的方式是0和1,模拟是连续的。
打个比方,要用阶梯来还原一个正弦波信号,那阶梯最多,就越接近模拟的正弦波,
这就是数/模转换的原理,在这里比特流和超

据我了解,CD的音频波形还原并不是由想象中的阶梯组并出来的,理论上只要有两个采样点就可以完美还原了。用示波器观察CD输出的20KHz高频波形,你就能明白这不是蒙人的鬼话。低于20KHz的频率会多于两个以上采样点,但是,其实同样也是只要有两个采样点就“够”了。
采样频率的高低,决定高频还原的极限可达到什么频率,仅此而已。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0#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14 18:39:00 发表
合唱在后排,舞台在中间,下面还有乐团,你的音响系统能否将这3个纵深层次、间隔清晰地反映出来?
而且歌唱演员还在舞台中间不停地移动,你的音响系统能否清晰、自然地反映他的移动位置?
常常听到一些朋友说:他的平价音响系统如何调整搭配得当、如何打败高价音响系统............
高价系统调整搭配不当,显示不出其价值不奇怪。
但有那套平价的音响系统能够完美地将歌剧的精粹重播出来???

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判断事物不能绝对化。因此“绝对”的本身就是一种谬误。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1#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15 21:43:00 发表
我的是平价系统,所以不敢听歌剧。

听老兄对音响方面的许多见解,相信老兄的音响系统表现水平已非同小可,老兄谦虚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2#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9-16 17:25: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9-15 23:07:00 发表
听老兄对音响方面的许多见解,相信老兄的音响系统表现水平已非同小可,老兄谦虚了。  

我就是一个泥瓦匠,高楼大厦没少建。
自己嘛.....还是睡在茅棚里。

即使如此,此“茅棚”也非彼“茅棚”…………
器材不在价高,只要达到一定级数,发挥的好与不好差别巨大,好玩也在于此。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3#

原帖由 600122 于 2011-9-19 7:45:00 发表
呵呵.带均衡曲线的唱放不是一般的人能承受的.都是天价

不知道是我理解错你的意思还是你理解错了RIAA均衡曲线?
RIAA均衡曲线是唱放的基本设置,几十元的唱放都会设置了RIAA均衡曲线,只是均衡曲线的参数和精度及其性能会有较大差异而已。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4#

原帖由 600122 于 2011-9-19 13:15:00 发表
回松大侠.没有RIAA均衡就不叫唱放了,贴已编辑

(生产)刻制LP唱片过程RIAA曲线处理的目的:
1:通过对低频作一定程度的压缩,减少低频坑纹宽度和深度。同时可以延长每一面的播放时间。
2、通过对高频作一定程度的提升,提高高频坑纹宽度和深度,解决刻制LP时高频坑纹太浅容易丢失的问题。
过程RIAA曲线处理,可以使得刻制到LP上的中高低频坑纹深浅度基本“均衡”,唱针更容易读取。

播放LP唱片(还原过程)RIAA曲线的目的:
是刻制LP过程RIAA曲线的应用的镜象过程(逆向过程)。
1、对低频作一定程度的提升,得到原来压缩前的幅度。
2、对高频作一定程度的压缩,得到原来提升前的幅度。

这个RIAA曲线应用的镜象过程,理论上最终得到频响平直(平衡)的还原。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5#

回复 1088# 八先生 的帖子

每个人喜好,口味各异,但没有影响我们的交流与往来.

似乎中庸,可这才是面对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态度,顶顶八先生!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6#

回复 1094# 青菜爱乐 的帖子

其实LP相对于CD,弱项在于信噪比指标、左右声道分离度指标低于CD,实际听感信噪比也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干净、状态好的LP唱片背景噪声已经很小,即使较大音量下听音位上也基本听不到“背景噪声”了。声场声像分离度,定位,音场,动态方面,实际听感上LP也明显优于CD,只是LP相对难玩,变数较大,同样的器材由于调较差异声音往往大不一样。但是黑胶系统调较好后,还是非常稳定的,基本上可以达到(至少半年以上)长期稳定的状态,完全不必短时间内常常调整。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10-14 11:12:07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7#

回复 1097# 老浦东 的帖子

干净、状态好的LP唱片基本上是没有炒豆声的!!偶尔很小的炒豆声根本就不会引起你的关注。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8#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10-14 23:42:00 发表
回复 1096# 松香味 的帖子


引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10-14 11:11:00 发表
其实LP相对于CD,弱项在于信噪比指标、左右声道分离度指标低于CD,实际听感信噪比也已经不是什么问题,干净、状态好的LP唱片背景噪声已经很小,即使较大音量下听音位上也基本听不到“背景噪声”了。声场声像分离度,定位,音场,动态方面,实际听感上LP也明显优于CD,只是LP相对难玩,变数较大,同样的器材由于调较差异声音往往大不一样。但是黑胶系统调较好后,还是非常稳定的,基本上可以达到(至少半年以上)长期稳定的状态,完全不必短时间内常常调整。



您好松香兄!

对您说的:“其实LP相对于CD,弱项在于信噪比指标、左右声道分离度指标低于CD”。这个不解?

CD的指标是:16Bit,44.1Khz;那LP的指标是什么?

为什么LP左右声道分离度指标低于CD?

既然,LP的左右声道分离度指标低于CD,又为何会:“声场声像分离度,定位,音场,实际听感上LP也明显优于CD”?
这个我就更不解?


中山张兄:

1、信噪比容易理解啊,CD机理论信噪比可达到96dB,很一般的CD机都能够达到90dB以上。而LP从唱头放大器输出端检测信噪比指标能达到67dB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系统了,与很一般的CD机比都还相差甚远呢。

2、LP的分离度,较好的唱头1000Hz时,左右声道分离度也不过二十多dB,能达到30dB以上的已经少见;而CD机通常可达到90dB以上,很一般的机器至少都可达到80dB以上。

以上两个指标CD系统明显优于LP系统是毫无疑问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实际的听感效果。(对应解释上面两个指标与实际听感的关系)

1、我们的听音环境本底噪声通常在35dB左右或以上(我这里关上门窗听音室内可达到30dB左右)。白天,城市环境里的私人住宅室内本底噪声往往达到50dB或以上,现在我们就以一个经过精心隔音处理过的听音室本底噪声为35dB的情况来说,假如我们需要听到音乐的最大声压为100dB左右(已经很大声了),那么LP系统(唱头放大器)输出端的信噪比只要达到65dB就差不多了,因为开到这个“音量”时,从音箱输出的噪声大概也就相当于室内环境的本底噪声35dB,而听音位还会远离音箱一段距离(约两三米),音箱发出的这个噪声在听音位上就会小了很多,加上环境的本底噪声干扰(掩盖效应),就几乎完全可将这个大约相当环境本底噪声的音箱噪声给掩盖掉,我们会“听感”到它已经十分安静。

这就是实际听感上LP(信噪比)并不差的根据所在。

当然,你如果需要聆听非常大声的例如110dB声压,甚至需要振耳欲聋的120dB的最大声压时,在本底噪声为35dB的这个听音环境里,毫无疑问听感上CD系统的高信噪比指标将会明显显现优势(注意:在本底噪声为55dB以上的较差的听音环境里还不一定哦)。

2、首先我们要了解左右声道分离度的意义,它是指左右声道相互串扰(程度)的指标。简单的说就是左声道的声音信号串到了右声道,右声道的声音信号串到了左声道。这种“串扰”当然是越小越好。

不过,假如左右声道的音乐内容它们的频谱近似或频谱差异不太大(是广谱频率而不是单一的频率),从掩盖效应可知,一个较大的声压可掩盖掉一个较小的声压,使听感上感觉较小的声音如同完全不存在一般。不同的单一频率之间的掩盖效应声压差是不完全相同的,而音乐是一种广谱频率(如同广谱噪声)信号,通常认为较大的声音大于较小的声音15dB以上就可以将较小的声音“掩盖”掉。而传统唱头的左右声道分离度基本上都大于20dB,较高档的唱头还能达到30dB左右的较高分离度指标,即左右声道的声音信息都比左右声道相互串扰的声音信息高出20~30dB,这个情况下,听感上串扰的信息将被掩盖而如同不存在一般,即我们听感不到串扰的声音(掩盖效应)。

3、为什么听感上“声场声像分离度,定位,音场,实际听感上LP也明显优于CD”呢?

个人认为:哈斯效应、.·波埃效应、劳氏效应、李开试验,是立体声系统定向定位的理论基础。频率的相位延时、时间差Δt、声压差Δp,是主导立体声系统声场声象立体空间定向定位的决定性因素。左右声道分离度指标达到一定水平(掩盖效应值)后,左右声道分离度指标的高低并不影响频率的相位延时、时间差Δt、声压差Δp,调教到位的黑胶系统在还原唱片里【原有的】频率的相位延时、时间差Δt、声压差Δp信息方面,具有仅仅经过唱放RIAA相对直接还原的过程,失真相对较小,“简洁至上”的理念在这里可说是获得了较好体现。而CD系统在存储和还原这些频率的相位延时、时间差Δt、声压差Δp信息过程中,经过的电子元件及电子电路就复杂得多,加上时钟抖晃等等因素,信号频率的相位延时、时间差Δt、声压差Δp信息“还原”输出时,势必已经存在相对较大“失真”。


当然,唱针读取黑胶唱片信息坑纹的过程是一个机械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容易引起“失真”的过程。唱头的素质、唱臂的巡迹能力和调教功夫的高低可明显影响这个机械读取过程的“失真”大小,唱头、唱臂、唱放的素质要求自不用说,仅仅“调教到位”的要求,在黑胶系统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举足轻重。这可说是“黑胶难玩”的根本所在。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