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8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为什么要玩黑胶?》---与黑胶相关的交流话题 [复制链接]

查看: 255578|回复: 1101
1#

以前玩垃圾转盘+入门级MC头时,尽管感觉LP听感整体好过CD,但是LP、CD仍然各有听法,所以当时CD唱片仍然买。现在也仅仅是玩二手入门级转盘+中档MC头,声音听感已完全大大超越CD,尤其是三维立体声场声像还原再现、中低频及低频的重量感、弹性、张力,全频段的密度及流畅感、鲜活感,是CD无法给你的。没有相同版本的LP与CD唱片对比,都可以明显感觉到这些差异的存在,用相同版本的LP与CD唱片AB对比更能证实它的客观存在(不发烧的普通人都知道LP更好听更“真”)。所以两三年来基本不买CD唱片了,集中财力进黑胶,CD-R倒是刻了不少……哈哈。

当然,没有LP,CD同样听,有时候也同样听得津津有味。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8/11 23:42:5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

原帖由 八先生 于 2011-8-18 19:14:00 发表
LP一如其他商品一样,流通量决定了价格水平。

LP由于其机械损伤和人为损坏,以及对于头版唱片的收藏需求,流通所谓的头版唱片日益减少,也是导致价格上扬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步入LP行列时,曾有年长的好友告知:LP虽好,但水深的很,而且越到高端越是让人胆寒。2年下来,发现确实如此啊,略微有些肝儿颤了.........

我以为,既然LP是好东西, 玩就在自己能接受的条件下玩个痛快

精彩!顶顶八先生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

原帖由 八先生 于 2011-8-19 1:04:00 发表
原帖由 jazzwong 于 2011-8-19 0:38:00 发表
呵呵,正慢慢体会八哥黑道上的点点滴滴,本人觉得CD与LP的区别正如玩摄影道上135与645、6X6的分别,这是两个境界,要方便还是要更高品质...各取所需...本人是选择了LP,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包括LINN LP12的调校,高中力学常识足以应付,并没有所谓的神话、玄学...

LP盘,臂,头.....无不是经典基础科学的产物,————这句话说的非常精辟。因此玩LP能否出好声不完全是比器材价格高低,更重要的是选择自己相对更了解、相对更能够玩好、更适合自己动手能力范围之内的LP盘、臂、头。
往往“对比法”能帮我们大忙:例如对比高价器材能发现低价器材诸如避震、底噪、巡迹能力、抖晃度、(长短臂直线巡迹臂等)巡迹误差等等许多方面会存在明显差距,除了物理学原理已经注定不能改变的差距外,许多方面还是可以尽自己所能去改善提高的。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

没有那么玄!调整得当的转盘系统对唱片的磨损应该是非常小的,我的一些二手唱片到我手上就不止听上100次了,音质效果仍然没有发现改变,至少我没有感觉到“磨损退化”。一些全新唱片如《伶歌》、《名琴、梁祝》等等,播放次数也超过100次了,以十分挑剔的要求去判断,音质效果“退化”程度也仅仅是可以忽略的程度,广播电台的要求是【确保】最佳状态,当然会包含【可靠的安全系数】,假如“最佳状态”小心使用可以播放200次,为了【可靠安全】取其1/3播放次数,那么70次就不再使用了。

其实播放系统不同,每播放一次磨损的程度也是不同的,针压大小不同,针尖状态不同,唱臂类型和状态不同等等因素,也会造成播放磨损程度不同,许多口碑不错状态良好的唱臂,都有很好的巡迹能力,这也为降低磨损提供了条件,从减少唱片磨损程度的角度看,口碑不错状态良好的唱臂+适当小一些的针压(选择唱头时就应该注意了)是有好处的。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08-20 17:00:28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

原帖由 老浦东 于 2011-8-22 7:53:00 发表
数字音源的主要毛病出在硬件(鸡鸡)。

这也是晶体管诞生几十年来始终未搞定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并非只有“HI-FI”才有,所有运用晶体管(IC)的场合都存在这个问题。

把这个问题解决了,LP就只能作为古董而为眼球服务了。

既然“晶体管诞生几十年来始终未搞定”一些问题,那么“音响技术……已经很完善”就是老浦东自打嘴巴了。
数字音源使用晶体管(IC),LP系统也是有使用到晶体管(IC)的,为什么LP听上去就强那么多?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

掐架也不会在八先生这个帖子里掐,就事论事。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22 18:3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JWang 于 2011-8-22 1:06:00 发表
再讲关于复刻的LP。复刻的LP有可能比原版音质上差,也可以音质不同(不等于差),也可以相同,也可以更好。一开口就讲复刻的LP比原版音质差是没有根据的偏见。如把45转的复刻也算在复刻的LP中,复刻的LP就必定要比原版音质好。前不久,富盛用45转的LP 录下来,发现其中有高达70kHz以上的信号。一开始我
老兄开玩笑咩,复刻版45转的LP比头版的好!不是吧?

我就买过全新复刻版45转的唱片,而且还是一套4张(220g/单面),音色还不错,可三维立体声声场已经严重缺失,到目前都没有听够十次,原因是“不好”!其实不管立体声或是单声道,声场信息也是表现音乐内涵的重要形式之一,缺少了这些东西就不能打动人……,令人消失了欣赏它的兴趣……。我手上大约有约一百张45转的黑胶唱片,不管45转还是33转,听下来还是头版的好。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

原帖由 ray_ji 于 2011-8-23 9:19:00 发表
这个CD机是个小电脑,不算传统意义上的CD机。不过声音非常好,比它好的传统CD机没几台。

CD唱片上本来没有的东西,超采样升频处理的结果,与原始数据还是有差异的,有“美化”声音的嫌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9#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8-23 11:56: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8-23 11:26:00 发表
CD唱片上本来没有的东西,超采样升频处理的结果,与原始数据还是有差异的,有“美化”声音的嫌疑……

这要分开两方面来理解。
数字记录的方式是0和1,模拟是连续的。
打个比方,要用阶梯来还原一个正弦波信号,那阶梯最多,就越接近模拟的正弦波,
这就是数/模转换的原理,在这里比特流和超

据我了解,CD的音频波形还原并不是由想象中的阶梯组并出来的,理论上只要有两个采样点就可以完美还原了。用示波器观察CD输出的20KHz高频波形,你就能明白这不是蒙人的鬼话。低于20KHz的频率会多于两个以上采样点,但是,其实同样也是只要有两个采样点就“够”了。
采样频率的高低,决定高频还原的极限可达到什么频率,仅此而已。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