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太原之行——实话实说话C5 [复制链接]

查看: 60311|回复: 174
1#

原帖由 akennadun 于 2009-10-19 12:35:00 发表
看着这篇家访,怎么觉得曾经家访过的牛逼烧有类似的说法。

LDH的前后级能推好C5,呵呵!叹为观止!

O(∩_∩)O哈哈~!!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0/18 13:50:26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

记得两年前yun0251兄打过电话与我聊天,言谈中感觉到史兄是有一定水平的,但是名琴的一贯文风实在是不敢恭维,活生生是在“捧杀”造访者。O(∩_∩)O哈哈~!!!!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3#

原帖由 yun0251 于 2009-10-19 15:31:00 发表
是啊,我一直都特别关注松香兄帖子,从中能感悟到很多东西。直接实践和间接经验都很重要,在发烧方面我这人比较喜欢了解和学习多方面的有用的东西,我不有意排斥任何有用的东西。我和很多烧友、老师经常性保持联系。这些年来得到过太多人的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了。
这世界上只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那就是----变!!!只有虚心学习和实践才有可能不拉下大步子!
有关我家的声音我想何兄是看到我如此执着和辛苦而鼓励和安慰我啦

利用业余时间经我手维修、摩机改造的音响器材大概也就百多台套,真谈不上有什么实践经验,但是关于老兄“先确定音源、音箱再选择功放”的观点实在不能理解,也不敢苟同。另外此帖提出“功放是音响系统的最大瓶颈”也不知道有何依据?难道功放的频响特征曲线或者技术指标还不如音箱??

我从来不怀疑音响器材“摩机改造”的功效,也不怀疑“音色”的个人喜好差异。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4#

原帖由 yun0251 于 2009-10-19 21:46:00 发表
关于两个观点问题可能是表述原因吧。当时有多人交谈,你一言我一语,又初次何兄见面,可能记错谁说了。何兄介绍这么多,已很不容易了、很辛苦了。我看到后也就没有提出说明。
那我个人的看法是,不是有意要先确定谁,都是陆需升级过来的,没有固定的次序,假如是新配置,我会先确定音箱,音箱会决定系统的大致走向。
我是这样过来的---先是300B蛋鸡推4寸箱,然后换英国城堡候活3落地箱,然后换功放贵丰2200,然后换箱丹拿C3,然后LDH旗舰,然后C5,期间CD由KRELL 280换为之宝588,然后是漫长的摩改调校至今。

至于系统最大的瓶颈我也说不清楚,但朋友有此看法,我觉得可能更多是从实际中成品箱一般不便动,而功放是自己做的好动而来的。我倒是觉得既然是系统,那其中的环节都可能是瓶颈,而瓶颈总是相对的,解决一个瓶颈,就会又出现一个新瓶颈,一个个瓶颈解决了系统变一步步提升了。

史兄还是过去的史兄,能够认识到“音箱会决定系统的大致走向”就很不简单,赞一个。

个人认为:目前的音响器材产品还是不够成熟不够保真的,不同档次器材差异更是明显,所以“摩机改造”才有了提升的空间余地(其实许多所谓的“摩机”是在玩音色,并非能在客观技术指标上有所提高改善)。音响系统“三大件”(包括听音环境就应该是四大件了)比较起来,音箱毫无疑问是最薄弱的环节。“短板效应”在这里也正好说明目前音箱还是音响系统的最大“瓶颈”之一,比较它们的客观技术指标仍可得到同样的结论。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5#

自从VCD在国内市场流行开始玩音响并坚持到现在的,我想没有那个不经历了DIY音箱过程的,更不要说从七十年代或更早时间就开始玩音响并坚持到现在的了。

但是个人认为,不管你电子技术能力如何(懂不懂),能认识到音箱最难做好,甚至认识到它可决定系统的大致走向后,才是开始真正进入“玩HIFI”的阶段,之前只是“玩音响”。因为没有好的扬声器箱是不可能获得好的声场特性的。记得管善群教授的一篇文章中曾经说到:“发烧友不懈地追求FI-END,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人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器材上,在一条线,一个元器件上下功夫。这种做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什么时候一个发烧友已经不再将精力注重在器材上,而是注重声场的特性,那才是进入了高级阶段。”呵呵!不要认为管善群教授仅仅是电声专家没有实践经验哦,他的功放和音箱都是自己DIY的,更不要说大量的科学实验数据、测量数据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6#

原帖由 ray_ji 于 2009-10-19 22:35:00 发表
引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09-10-19 20:19:00 发表
利用业余时间经我手维修、摩机改造的音响器材大概也就百多台套,真谈不上有什么实践经验,但是关于老兄“先确定音源、音箱再选择功放”的观点实在不能理解,也不敢苟同。另外此帖提出“功放是音响系统的最大瓶颈”也不知道有何依据?难道功放的频响特征曲线或者技术指标还不如音箱??

我从来不怀疑音响器材“摩机改造”的功效,也不怀疑“音色”的个人喜好差异。



我是这样看的:
一般来说,5位数以下的箱或多或少是有点问题的。中性百搭的功放并不能使系统完全发挥好。而厂箱又不能乱动,只有动DIY的产品或者线材等周边。
针对C5这个箱来讲,就算它有100个优点,但因为设计的原因,低频量感天生很少,也天生效率低难推,如果玩家苛求这些,只有提升功放的推力,并且让低频量感稍微多点。对C5或者对单拿来讲,功放真的是最大的瓶颈。

老兄上述第一点可以理解,事实上敢动厂箱的的确很少。

C5是密闭箱,它的低频下潜相对不是很深,但是低频量感并不少。标称阻抗低而灵敏度不够高,加上低频段阻抗波动因素,才是它“吃电流”、“难侍候”的根本原因。但是,音箱吃电流难侍候的缺点怎么就成了功放的问题?过分强调搭配其实是利用一个错误掩盖另外一个错误(或缺点)的托词。功放换换元器件很容易,声音跟着也变化了,变得自己喜欢了,O(∩_∩)O哈哈~,所以“功放有问题”!不知道是否认为这样的判断思维存在本质误导?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7#

原帖由 名琴LP 于 2009-10-20 8:37:00 发表
还是自已实践吧.

请问你的实践在哪里?

你的实践难道就是——高度风mc唱头用mm唱头放大器匹配出天籁之音吗?当高度风mc唱头不再属于自己的了,自己的mm唱头又成了远远超越高度凤mc头的天籁之音神器O(∩_∩)O~…………晕倒!!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8#

报刊杂志枪文可以理解,楼主还是不要任意践踏、滥用中文形容词哦…………!

一堆完全没有数据量化的形容词背后,百分之百没有“实话实说”…………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9#

原帖由 llhu 于 2009-10-20 12:37:00 发表
木桶理论非常好用,但似乎应用有误。首先不应该把器材的技术指标比较后,看到喇叭的指标相对最差,就认定喇叭是短板。哪有这么简单?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话,那么更换前端设备,声音就不会再有提高,因为“灌进去的水必然都从短板流出”,惟有改变喇叭了。

那就看你灌进去的水【流量】有多大了。

你灌进去的水流量远大于短板漏出去的水流量,想想,结果怎样?水位会不会【上升】至桶面?甚至【溢出】呢?

但是,尽管水位的确见长,终不能说短板没问题,甚至认为【短】得有理吧?

适当搭配是取长补短的具体应用,实际上也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过分强调搭配才能好声的器材,实际上也说明了器材存在突出问题。常言道:风格突出的器材不是好器材,也是同样道理。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