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漫谈卡拉扬 [复制链接]

查看: 21350|回复: 157
1#

bbc4 在 2004-12-22 16:04:03 发表的内容
很多人不喜欢老卡我觉得主要原因是他不仅仅在音乐上有追求,而且在别的方向上面也有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犯了忌讳,特别是直接违反了中国文化潜规则里面对艺术家们的要求。艺术家最好要象徐渭金农黄宾鸿那样的,最好还要象八大那样受迫害只好冷眼看人(象不象切利?)。

我常常想,如果真的切利上了台,以他老人家极端的处事方式就真的能够善始善终吗?他就真的能够宽容卡拉扬和其它指挥同仁吗?我们对千篇一律的华丽唯美的卡拉扬之声产生反感,那么假设切利上了台,我们会不会对同样千篇一律的慢慢慢产生厌倦呢?

可以明确的说,我喜欢卡拉扬(和他创造的声音)更甚于切利,我同样欣赏Perlman和Mutter。最近几天一直在听卡拉扬和穆特的勃拉姆斯小协,感觉比海老和米老的版本亲切得多。按声音收货是最重要的。


BBC4朋友说的很好!你做的这个假设可能我们每个人都考虑过:如果不是卡拉扬而是切利指挥BPO 30多年,最后切利和BPO会变成什么样子?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切里真得像老卡一样和BPO相伴35年的话,以他老人家的性格而言,很有可能一样不会善终的。甚至最后得到的骂声比卡拉扬还多。正是由于切里的隐居多年造成的神秘感,才让我们今天对他这么感兴趣。

而放眼全世界,和一个乐团合作这么多年后来又没有一点摩擦而平静分手的例子很少,就像梅塔当初荣任纽约爱乐指挥时,当地的乐评界一片欢呼,可是十几年之后,当地的乐评界又和他龌龊颇多,急着想赶他下台。除非像阿巴多这么性格好、而且有自知之明的指挥,在柏林的听众和乐评界厌烦之前离开宝座,其他的能够在2、30年合作之后平静而没有吵闹的与乐团分手的,恐怕都是庸才或者没有性格的指挥。
分享 转发
TOP
2#

不同意上面的某些观点:

1.“刻意追求音响效果的代价,是牺牲了音乐!”——我们不能说有了完美的印象就丧失了音乐。音响和音乐二者并不是冲突和对立的。是某些人手里是可以完美的统一在一起的。而且,我们不是当事人,谁能断定老卡当初让音响更加完美的原意是为了以此表达他“心中”完美的音乐?我们没有老卡当初的地位的修养,不敢盲目断定他的这种做法就纯粹是为了音响而已。

2。“看过一本卡拉扬访谈录,因为经过卡本人校订,所以有很多地方感觉很做作。”——既然是访谈录,那它的主要内容肯定是出自被访谈的主角之口的,这不同于一个站在完全旁观者的立场上写的书。所以,试问——谁有可能在自己评论自己过去的做法、主张时完全客观、公正,而不带一点主观个人色彩?你能做到么?我能做到么?即使是老肖在口述《见证》时,不也是带有他浓厚的个人对历史、人物、时间的个人观点和他自己的说话风格吗?我们能说老肖也是“做作”的吗?
TOP
3#

ADWS 在 2004-12-14 14:42:07 发表的内容
这觉得听着舒服?你正是你的问题所在,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说的直接点你对古典音乐的理解是有所欠缺的。
9

请不要告诉我:你已经到了听老卡不舒服,只有听什么切利、谢尔欣、克格尔的电台录音,或者只有听门格尔贝格、魏恩加特纳30年代的古旧录音才舒服!真正段位高的爱乐者我也认识,他们是不会分什么“阶段”、或者按照指挥家的“分类”来欣赏音乐的。

真正的爱乐者欣赏的是他们认为好的“音乐”,不是“录音”,也不是“指挥家”。更不会以欣赏某位“入门级”的指挥家(比如说卡拉扬、索尔第、梅塔)的作品为耻的。
TOP
4#

ADWS 在 2004-12-14 17:10:34 发表的内容
他能成为“欧洲音乐总知指导”与其出色的政治外交手腕分不开的。  可以说指挥界不下十人执掌柏林取得的艺术成就不会次与老卡。

柏林爱乐这种顶级乐团,只要指挥他不是庸才,都会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的。无论是与卡拉扬同时代的切利、库贝里克,或者与阿巴多竞争的巴伦波依姆、马泽尔。不能因为别人可以取得同样的成就而贬低卡拉扬的成绩啊。

再者,不知道这位朋友为什么总把老卡的“政治手腕”和他的“艺术成就”联系在一起?似乎你的意思是“政治手腕”和“艺术成就”是天生对立的两件事物,有政治手腕的人都是天天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交际和政治斗争上了,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艺术成就了?这是什么谬论?很多政治家艺术都可以在“玩弄政治”的同时做一些利国利民的实事,难道艺术家不能在耍一点政治手腕的同时把艺术搞好吗?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啊,比如说战后的SCHWARZKOPF洗脱了和纳粹的牵连,BARENBOIM与柏林当局的争端等,难道我们也曾因为他们的“政治手腕”而怀疑过他们的“艺术成就”吗?

老卡之所以受到这么多怀疑,无非是树大招风而已。而且和老卡死后,有的乐评人立即倒戈,转向以批评他而为生有关。 -——当然我说的这种批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批评,而是纯粹的“为了批评而批评”,说难听点就是以“踩老卡作为自己的饭碗的”,这种艺术批评态度影响了很多人对老卡的看法。一个像老卡影响力这么大的指挥家,当然会有功有过,但是如果对艺术成就进行评论,最好剥开他在政治上的功过不谈,否则连富特、里查·施特劳斯这样的艺术家也会背上“极具政治手腕”这样的骂名的。
最后编辑ludwig2000
TOP
5#

ADWS 在 2004-12-13 9:22:14 发表的内容
卡拉扬的政治手腕远远大于其艺术造诣,其在商业运作上的成就远远大于艺术成就。


这么说有点极端吧?!“艺术造诣”和“政治手腕”本来就是极虚的东西,谁能准确度量?所以一个“大于”另一个又从何说起?商业运做也是基于其艺术影响力的基础上,古典音乐又不是流行歌星。如果他真是扶不上台面的阿斗,又有谁会捧他?又有谁有买他唱片,又有谁会评他的唱片为三星?
TOP
6#

darajan 在 2004-12-13 21:15:08 发表的内容

原谅我道出以下粗浅的话:
我们只要听一段他的音乐就可以了,因为这里面说明了一切。
马勒第九末乐章70年代版。
就像影片《Immortal Beloved》里面最后的一段,当贝多芬的弟媳听到他的第九之后语道:对这样一个人,我们还能计较他的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呢。

卡拉扬无论如何给这个音乐星空带来难以抹煞的珍宝。如果你否认,那是你的损失,这个世界并没有损失什么,改变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享受这种财富。


非常同意!

至于上面有朋友提到的为什么卡拉扬留下的现场演出的影象资料这么少,我们是是否可以理解为这就是卡拉扬的艺术观?——也就是他更喜欢录音室里精工细做的产品,而不是现场演出的一次性产品。或许他认为前者才是代表了他对一首乐曲的真实的完整的理解,而后者(现场演出)只是代表了他这一时这一次对乐曲的理解,不足以对外人道?或许他还认为现场演出只是奉献给在音乐厅内的那些观众的,而只有录音室作品才是留给全世界听众的?

我们不是卡拉扬,不知道他的用意。但是他至少主观上想在音乐上留给后人他认为最完美的东西这一点我很赞成(虽然他留下的这些唱片有些人并不认为非常完美)。而且,就算是卡拉扬当时留下了很多录影资料,难保后人不会又有人从他的现场演出资料里挑毛病?说他现场演出的种种瑕疵不如录音室的作品完美吗?这不是又为反对他的人留下了更多的口舌之虞,以及我们今天的谈资了吗?

抛开这一切,仅仅从音乐家的个性角度来看,喜欢现场录音和不喜欢现场录音的指挥家都大有人在。前者如阿巴多,后者如布列兹。可是我们谁曾仅仅因为他们俩一个喜欢现场录音,而另一个喜欢录音室录音,而对这两位在世的音乐家的艺术成就怀疑过?
TOP
7#

yilinliulin 在 2004-12-16 22:24:55 发表的内容
接下来谈谈他的指挥姿态。他著名的不看总谱、闭目指挥的姿态,有那张酷得不得了的照片为证,当初不知迷倒万千乐迷啊(我也算一个,还将它临摹下来,张贴于室内呢,不过,那都是十几年前的事了)。他的这种指挥姿态早在亚琛时期就已养成,直至晚年才有所改变。


其实这种指挥姿势真是他很久以来的习惯了,看他60年代录象就已经这样了。但是到了晚年不知道这种习惯怎么就成了众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后来又成了一些人讨伐的对象?想必应该不是卡拉扬自我宣传的结果吧!

其实其他很多指挥也有自己的独特指挥习惯(艺术家谁没有自己的个性?),只不过他们没有卡拉扬那么大的名气,也没有卡拉扬那么大的争议,所以未引起注意吧!所以卡拉扬应该不会是当初预见到自己会大红大紫,为了给崇拜者留一个自己特有的“标签”或是给后人留下争论的话柄,而故意养成这种指挥习惯的吧?!
TOP
8#

yilinliulin 在 2004-12-16 22:20:15 发表的内容
卡拉扬有个习惯,专门组织特定对象观看他的排练,很多的,只是确实不向广大乐迷开放。他的很多录音室录音实际上也是“现场录音”,因为是有听众的在现场的。至于他在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的排练好像是对外开放的。


是吗?没想到他还有这习惯,看来我们对卡拉扬的唱片得重新对待了。因为我以前也看过某篇报道说,他喜欢在没有听众的音乐厅作“现场录音”(也就是一气呵成的录音,不加修改。据说有一版威尔第的安魂曲的录音就是这么录的)。
TOP
9#

上山砍柴 在 2004-12-22 17:51:02 发表的内容
这4就是没遇到过。遗憾。
卡拉没有录完马,又是更大的遗憾。
如果他来录大地之歌,他会选谁来唱呢?

卡拉扬指挥的马勒四在DG出版的panorama系列的马勒第二集里有,编号是469 304。不过我劝您还是不要听了。马勒四是卡拉扬录制的5部马勒交响曲(含大地之歌)相对最差的一部,听上去“交响味道”太浓,而且听上去感觉“老气横秋”(某乐评人言)。这部马勒配器最简洁的作品应该如室内乐一般作品演奏的清淡一些才是。据说连他自己都不太喜欢这个录音,DG也同样不太喜欢这个录音,翻版次数很少,所以大家都不太熟悉。另外老卡73年录过《大地之歌》,演唱者是kollo 和ludwig,都是当时唱马勒的不二选择。据说这个版本也不错,但是比起来同一阵容在bernstein指挥下的大地之歌(SONY/ 以色列爱乐)要差一些。

不过这套双张的第二张上的朱里尼的《大地之歌》倒是很好,可以算得上大地之歌最好的版本之一了。
最后编辑ludwig200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