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感受音乐 [复制链接]

查看: 31736|回复: 296
1#

感觉音乐只能是个虚无的话题,所以只能是个自说自话的过程。在各位自我见解;引经据典;学术讨论的时候要注意客体,因为客体在不断的变化,所以任何普遍意义的典论都将动摇。

至于音乐语言论一说。我觉得既然说道语言,那么所有的技术的目的何在? 听懂语言只是个低级层面,这虽然比听不懂语言只看对方说话时的表情要高级一点,但最终语言的技术是要人们本能性的去感受相互的情感,此时,技术不复存在,人类回到不需要讲具体语言的就能理解的状态。

贝多芬的技术是让他更自由的创作出本能的内容(至少在那个年代),John Cage呢? 您认为它的技术在哪里? 他的较为通俗的作品四季,你觉得他用了什么技术吗? 当然有,不过意义非常小甚至没有,因为本能越来越超越一种具体的仅仅作为他仆人的技术,这是音乐的发展方向,多少是音乐本性的延续。人的思想,情感,对潜意识的挖掘的速度是匪夷所思的至少超越着世界上任何现有的具体的东西,技术与之相比显然不足挂齿。“不需要技术也可以创作艺术”是个饶有趣味的变化性的开拓性的观点。(更不要说聆听了)

至少,聆听者和创作者对技术的依赖性显然是存在差异的。同时,这是一句非常保守的,随时会被颠覆的观点。

音乐的非具体性或者概括性和绘画的差别,很难评说,因为没有说明具体的时代和风格。

在浩瀚的音乐长流中,我们总会在着某一时刻严重需要技术的依赖。这个时刻也许是某个新生事物,也许是某一种特定风格。当他的奇异的面纱已经融入我们的意识形态时,那么下一个便早已到来。

就21世纪10年代来讲,我对后浪漫之前的大多数作品不需要去理解。
最后编辑darajan
分享 转发
TOP
2#

音乐和文字的最大区别还有几处,音乐有时间性,转瞬即逝,所有造成的任何感觉是“抽象”的。
音乐本身也全是虚幻的。当你看到一些人在跳舞,或者读到一些人在舞蹈,最后听到一首圆舞曲(哪怕是最感观的音乐),最后者相对于前两者则是纯粹抽象的物体。所以我觉得任何音乐可以用来搭配任何其他媒介艺术(哪怕看似毫不相关),只要稍做调整,反之对人来讲就困难得多! 我们经常被一些影片或广告所惊异,这是重要的手法之一。

就我完全个人的体验来看,音乐之于我的最高乐趣是创作。 可能验证了某位心理学家的关于成就感是人类最高级的需求的理论。而每个人生来就会创作音乐(这是我觉得他和其他艺术类别的又一重大区别)。就像砍柴所述,超越经验(理解即等同于某一种创作能力)。那么创作就是绝对自然的沉浸在这个超越经验的上帝之礼中。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3#


或许历经磨难人生坎坷之人更能理解古典音乐的内涵,风平浪静之人大多对古典音乐不感兴趣,顶多喜欢约翰斯特劳斯门德尔松……,主要基于情感不能与之共鸣,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不懂里面的“哲学”。



我昨天为了回丁老师的一个帖子,结果一个硬盘突然报废了。灾难啊,我的40G的数据,今天让一个地方去处理了,要价可以买三套卡拉扬的贝交全集。这巨大的人生挫折使我今天对贝多芬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大彻大悟了:硬盘在刚刚搬运完之后的3小时内最好不要开机,更不要回帖子:) 这就是贝5命运里面的哲学内涵,这个叫做一个深啊!
借此轻松的文字表达严肃的严厉的对上面观点的极度不认同。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4#

我早猜到:) 丁老师。我对您同样尊敬。
不要被我的差劲的文字误导了。但是,分歧是善意的存在的。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5#

烟视媚行 在 2004-11-23 22:15:37 发表的内容
音乐
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

我们从里面体会到消散与凝聚,渐隐渐现,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调和,高潮与解决,活跃与抑制,。。。这些声音特制跟内心的情绪波动多么想相像啊!


Absolutely!
再往后就是潜意识里的情感了。
TOP
6#

丁启烈 在 2004-11-23 22:45:59 发表的内容
音乐是另一种语言,很美,很纯粹的语言,而且不需要背单词,只要了解一点它的脾气,就能完全听懂它。
音乐只要了解一点它的脾气,就能完全听懂它。还要音乐学干啥?


音乐学是对他的解剖。但是裸体女人不需要了解她的心脏在什么位置,也一样会产生反映,是男人都会有同样的感觉包括男性解剖学医生。
TOP
7#

我一直以来始终非常尊敬和羡慕学习音乐专业的朋友。这些朋友从来没有对我表达过类似的意思。

我想,丁兄此想法的众多非议即将登入。我退在一边观看了。
TOP
8#

各位莫伤和气,没必要。何不善意的自说自话的继续下去

砍柴兄有什么旧文新知都来说说,我们这些初来的后辈很想知道。

我且接着谈两句。音乐和其他艺术类别确实很不同。他更本能化,而且是绝对的单纯的本能化,岂止如此,造乐之人也是单纯的本能,或者是在经过一些训练而改造后的本能。我仍然坚持潜意识是和音乐互动的最高形式。他是起点也是终点。他是一个环,可能内行人士的半径要大,或者大很多,不过最终回到起点。不然,就失去了音乐的本真。人类之所以研究音乐,就是由这个本真所带来的冲动。说到这里,其实很多艺术确实又相通。至少视觉艺术,我在创作时,经常时而忘却用本能来体会,而沉溺于庖丁解牛式的愉悦,突然某个时刻,这种愉悦也许被一种朴素的意识击得粉碎,于是再造我的过去,或者重来,总之层层递进,使作品趋于完善。然后给我的外婆和老师评点。两者的交汇点则可能更接近作品本真的光芒。在我欣赏的设计大师里,这是他们的共同点。

想必音乐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我还有另一种感受方式,肢体! 又是老生常谈了。也许是个低层次的方式,但确是我生命的全部血脉的反射。是相对于我的最高层次的激动。
由此,这种感受,欣赏的层次是相对的。对每个人可能都5个层次,因人而异。如果可能,每个人应尽量以各种方式找到他的最高层次,这种层次在个人的层面上又虽阅历,环境,知识的数量和内容的变化发生着变化,但在时间的某个静态剖面上,他还是达到了最高的享受和恩赐。

这时,不同人的5层次之间的比较可能就没有意义了。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9#

我对先前自己的帖子有些补充或是纠正。音乐的时代性。个人的感觉在某些时代以后,音乐需要去主动地理解了。而且必须借助一些东西,游戏的法则。不过有人觉得那就不是音乐了。但在获得这些东西之后,门就打开了或者开得更大更有趣味。不过,这些法则在不同时期可能其需求性就不同了。比如300百年后,当红歌星唱着无调的噪音。人们大概无需去知道十二音的规则,也会疯狂的崇拜与追逐。人也在进化或者退化。
就目前人类个体这个区区百年的短暂的剖面来讲,现代音乐部分强烈依赖规则,但通常此类杰作的规则是提示性的,最终引导人们走向本体。
所以,听某些音乐,我更多的用心和低级神经。听另一些我心脑并用。但随着时间的更替,我和对象之间则可能又有一个递进式的错位(Offset foward),以体现不可避免的时代性和进化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