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佳歌剧入门收藏★ [复制链接]

查看: 45682|回复: 108
1#

肖邦兄所选的十大歌剧和版本选择都具有十足的成色,除了《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我有说保留,要我选,我选Victor Gui现在在EMI世纪中的那套,也是三星带花的那套,这个带花不是吹的。
看得出,肖邦兄对莫扎特歌剧情有独衷,一气选了他的三部曲,而且这三个选择都是一级棒的,此外,我对卡拉扬的EMI单声三部曲也是极力推荐的,除了卡拉扬是莫扎特歌剧的不二专家以外,歌手都是以后不复再来的莫扎特大师。
肖邦兄所选的《弄臣》也是我的第一选择,《艺术家的生涯》是我最喜爱的三个版本中的一个,卡雷拉斯唱的诗人几乎让你落泪,那个第四幕是所有版本中最棒的。《茶花女》和《蝴蝶夫人》、《托斯卡》的选择都是不会有什么争议的。
分享 转发
TOP
2#

还有Victor Gui指挥的歌剧我见到都收下的,我认为他和Toscanini、Serafin、Sabata是二十世纪四大最重要的意籍歌剧指挥家。
TOP
3#

Mark_Wang 在 2005-9-11 17:10:48 发表的内容
托老指挥的verdi歌剧几乎都是经典,虽然声音不令人满意,但强烈的戏剧效果绝对是后来指挥家很难达到的。



不过,我只喜欢他的《阿伊达》、《法尔斯塔夫》和《假面舞会》、威尔第《安魂曲》,《艺术家的生涯》、《茶花女》和《奥赛罗》都不喜欢,一是H8录音室的录音实在受不了,毫无美感,二来也不喜欢托斯卡尼尼的处理,三来认为他选的歌手有问题(以托斯卡尼尼的号召力,怎么不找些诸如吉利、早年的斯苔方诺,尽管他1946年就发现了苔巴尔第,但为什么不用苔巴尔第录音?)
TOP
4#

mahler2004a 在 2005-9-12 0:02:11 发表的内容
首先赞肖邦兄好文,马屁按下不表,单说我的异议。
异议很简单:
1.普契尼太多。以《波西米亚人》为例,在《冰凉的小手》出来之前,差不多半小时都是些什么情节?唱的又都是些什么?跟房东那段,在我听过的歌剧里面简直是最无聊的。我个人认为:普契尼有硬伤。硬伤有多处,此处同样不表。
2.罗西尼有类似的问题,我同样有保留。《理发师》也无聊得可以,男女高音一开腔,挺好的咏叹调,尾句总是“抖”得人浑身难受。只有莫扎特写出来的无聊歌剧,因其无与伦比之艺术价值,我才敢衷心拥护。
3.歌剧入门之路可以多种多样。应该也有威尔第之门,瓦格纳之门可循。如果愿意走这2道门的,我各推荐一部:《阿伊达》与《罗恩格林》,或许会更狂热地迷上歌剧亦未可知呢。
以上小意见,愿引起更多的讨论。



回应Mahler兄,看到Mahler兄的见解,我着实吃惊不小,觉得实在要反驳。

先表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这部四幕歌剧的重头戏就在第一幕,最精彩的写作并不是咪咪的咏叹调、鲁道夫的咏叹调和两人的爱情二重唱,而恰恰是Mahler兄认为无聊之极的出现在“冰凉的小手”之前的那半个小时的音乐。先撇开音乐不谈,这部歌剧的剧本是伊利卡写的,他可以说是十九世纪末最成熟的剧作家,也是意大利水平最高的剧作家,这部歌剧的成功一来源自原小说的成功,二来是伊利卡的剧本,三来才是普契尼的音乐。这半个小时内交代了四个主要的人物,诗人、音乐家、画家、哲学家穷困但苦中作乐、乐观向上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这一段是没有什么剧情,但音乐刻画得十分生动,极具感染力,那段与房东的插科打诨更使得这段音乐具有戏谑的成分。这些情节和音乐来自于生活,剧词和音乐都十分生活化,在舞台上演出时是十分出彩的。相同的场景和音乐片断当在第四幕再次出现时,已经没有了先前的欢快,观众无不沉浸在咪咪和鲁道夫爱情悲剧的沉重氛围中,及至最后咪咪在贫病之中在爱人的怀中死去,达到了这部悲喜剧的戏剧高潮,而音乐也在此时达到了悲剧化的顶点。
至于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其音乐和其中的咏叹调是否无趣和庸俗化,我想应该是有定论的。其剧情就是放在今天也还是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的,不说剧本的思想立意具有什么样的革命性。罗西尼的天才火花在全剧的写作中随处可见,的确,这样的音乐除了莫扎特没有第二人能写得象罗西尼这么好了,我常想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和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同为博马舍的三部曲中的两部,剧情具有连贯性,但歌剧的完成上却是一后一前,但听觉上仍然还是风格十分统一,几乎就是一个人写出来的。
TOP
5#

musicman 在 2005-9-12 17:57:10 发表的内容
只听旋律和声音吗,如何解决语言的问题?



就是这样呀!听歌剧的必由之路!放之以四海皆准绳!意大利人听德国歌剧、德国人听法国歌剧、美国人听意大利歌剧、日本人听意大利歌剧都不必课求能听懂唱词的。在你对歌剧有了一些喜爱、感性认识之后,如能学点外语那就更好了。但不懂外语,绝不妨碍你听歌剧。
TOP
6#

歌剧的成功,最根本上来自于剧作家的剧本,象Mahler兄所说的《卡门》剧本来自于梅里美的小说,《玫瑰骑士》是大剧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代表作,这两位都是具有哲学家式思维的戏剧家。这两部作品还不能归于一类,象《玫瑰骑士》应该是属于博马舍三部曲之类的,实际上有着深刻的社会含意,借讽刺上流社会宣示着深刻的社会进步要求。《卡门》是一部十分生活化的作品,揭示小人物的生活命运,而并不见得有什么深刻的立意。相同的情况也出现在《乡村骑士》、普契尼三部曲中,这些歌剧实际上是属于歌剧史上的另一个流派--真实主义歌剧的范畴,那些歌剧所要揭示的就是贴近大众的最底层人们的生活。(详见: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69782&ftdate=20050226&ntypeid=11)




现在我去上班,回来继续聊这个问题。
TOP
7#

萨瑟兰59年的这一款《茶花女》应该说代表了她的艺术事业辉煌时期的最高成就,也是美声艺术的最高成就,然而欠缺的就是她在薇奥列塔这个人物的刻画上,不能由表入里,尤其在第二幕中表现苍白,但撇开这些不谈,我是十分热爱这个演唱的,指挥、贝尔贡奇、梅瑞尔都是最好的。如果执爱萨瑟兰的朋友,可以选择后来她和帕瓦罗第的第二次录音,那次,萨瑟兰的薇奥列塔的人物刻画有了很大提高,尤其第二幕使我落泪,不亚于卡拉斯和苔巴尔第的处理。
但《茶花女》优秀的版本实在很多,我觉得各方面来说(录音、演唱、指挥、价格、搜寻难度)眼下的这款Decca双张低价系列应该是一时之选,Chopin兄选得没错。尽管我是卡拉斯粉丝,但我在这里也是推荐这部。
TOP
8#

一前我一直说过,《茶花女》的关键是第二幕,能在第三幕中使观众落泪应该是正常的,而真正的顶尖演员应该在第二幕就让你落泪,能在第一幕就使你对薇奥列塔寄生同情之泪的就更难能可贵。这样的要求,只有卡拉斯做到了。写作上,《茶花女》和后来的《艺术家的生涯》实际上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姐妹篇,两位作曲家在刻画简单的人物上都是下了大功夫又不露斧凿之迹,前一部的戏眼在第二幕,后一部的戏眼在第一幕那前三十分钟。我们听戏,听演唱,就是要把握住这些戏眼,看这些演员是否演绎成功,往往不需要看那些华丽、动听的咏叹调、爱情二重唱,而在这些看似无聊、不成曲调的宣叙、对白和重唱之中。
TOP
9#

听《玫瑰骑士》神魂颠倒倒不至于,如果听《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或《阿里阿的涅在拿索斯》神魂颠倒还差不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