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 [复制链接]

查看: 25876|回复: 160
1#

haha!在反对平衡玩音响??就是的!既然是“发烧友”一定要吹毛求疵——以科学家为榜样!敢于尝试、探索事物,发现、总结、表述真理,本论坛不是号称“发烧”吗?权威?应该“知其然而让所以然给厂家去探讨”?哈哈哈哈哈哈.......
      对于音场——我按“四至”“八至”“十二至”要求,对于频带——我喜欢对着乐器频谱表去分辨,对于“贵气”——我以为“一山还有一山高”“一天比一天高贵”。
分享 转发
TOP
2#

要命,是时候把这个纠正一下了。
TOP
3#

对音响音的质量,我是这样理解的:重播各种录音中的声音应该没有明显失真——什么东西的发声就是是什么声音!
对于密度的理解:在现代,应该以高度分析力为基础,存在“足够”“密实”的信息量,同时全频段声音信息都“轻重”、“有致”地均匀“填满”听音三维空间。
对空气感的理解最近有所更新:在舞台“台形”之外,我们还应该听到周围空间的残响与回音,将音乐演奏现场的空间信息清晰地感应出来。同空间感的概念非常相交,空气感还应有着确实的能量感(能够清楚全频各段声音的非声压的能量多少),而空间感则只有三维大小的感觉。.......
至于盛先生,无可否认是先生、前辈、先驱,限于时代特点与社会环境等因素,他的理论与理解,不可能在一遍文章中全部交待清楚,任何书述,本来就应批评中学习。
TOP
4#

阿泰 在 2004-12-30 13:07:01 发表的内容
刘汉盛不是神.

94,但神在心中啊!
TOP
5#

至今为止,应该把音质归为为音响重播声音的质量了吧?
TOP
6#

这就回去看一下我的《梁祝》俞版LP是否您所指。另外,批评地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要文字表述,还是很容易犯上“大概这样”的错误,^_^,我想应该在批判中接收批判,大概这才是前辈的本意吧?大家不是攻许而是批判的话........一切态度已经改变。
TOP
7#

“当声波波长的长短接近单元振膜锥的直径(包括直径的倍数值)时,声音传播的方向性就会增强。”——对我来说,这是新的知识,认真想一想,十分在理。然后,考虑应该如何应用?
“层次感」只不过写手们惯用来描述音场中的一称形态而已。它属于音场范畴之内,因此,这一「要」也该说是凑数的,该被删掉”——GREAT!!多了这个听感物理化的概念,的确有“搁乱”之嫌,应该感谢楼主。
    估计是昨天聚会的原因,楼主更自主、更开放地谈了。这才.........
TOP
8#

harvey 在 2004-12-31 15:40:20 发表的内容
的确是在凑数,上一帖说明了音质和音色的重复性内涵,其实意义一样,因此二十要可以减略为十九要了,继续下去暂时还不知道要减多少,往前看。

——12-30-04-12:34
harvey再说:《音响第四要:音场表现》这节中,篇幅的确不少,甚么「Sound Field」、「Sound Stage」、「音台」、「空间感」、「深度感」、音场位置、音场的宽度、音场的深度、「宽到隔邻、深过对街」……形容了很多,最后结论是一句话:“我相信,您祇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这句话就不会错了。” ——这样就是好的音场!?

在《音响第五要: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刘汉盛先生人对以一公斤棉花与一公斤铁块的密度感觉,来描述声音密度带来的重量感。刘汉盛先生说:“声音密度大听起来……(的)感受(是)弦乐有黏滞感、管乐厚而饱满、打击乐器敲起来都会有空气振动的感觉。“

对不起,我体会不出这是甚么的感受?刘汉盛先生再说:”我推测与供电的充足及中频段、低频段的饱满有关。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好有什么好处呢?让乐器与人声听起来更稳更扎实更像真的。” 光是供电充足、中频段、低频段的饱满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就能好?怪不得台湾发烧友们都着紧地在搞定供电电源,电缆的截面积听说达到0.45cm²,而且必须铜质较纯的。这都是甚么<电源十XX要>的连锁反应!想深一些,聆听环境的影响,声音的反射和差效果,刘汉盛先生在这小节里却只字没提。

◎我在这里澄清我过去混淆了的一点——没有将音场作为首「要」地位。现在我认为应该将音场「置顶」,因为音场的建立是在所有其它「XX要」的基础上,缺少了一个「要」,音场也不会完美!

在这里我引入音景(soundscape) 这一个只能在声音词典上才能找到的名词。音景是由聆听者的意识和潜意识认知共同蒂造出来的;聆听者这种理性的意识和感性的潜意分析,是建立于认知和认识力的归纳上,如前景(foreground)、后景(baclground)、外形轮廓(contour) 、节奏(rhythm) 、宁静(silence) 、密度(density) 、容积空间(space and volume) 等等分析而延伸出这样精致的声音概念,它包括了下列的各种情况:

基调(keynote) ,这是乐器和乐曲的调性,在聆听音乐的音景中,聆听者能够有意识地、熟练地从复杂的声音背景中确认出独特的基调来,例如回放中夹杂了的交流声……有时基调声音不能够有意识地识认出来,但基调会作为其它声音讯号的媒介,相应地比拟环境中认知形象轮廓的关系。

声音的连续串(sound event)  空间和环境素质(context) 决定了声音或声音串在它们的演绎能否纯正,它们都是构成音景的主要部份。聆听时,发声物体(sound object) 往往被抽出而变作一个声学上物体,以声音的连续串方式将音响意思,在这种声学环境素质中呈现。因此,声音的连续串在一个声学环境素质中的呈现,包含了包围感(ambience一种在聆听环境里由许多声音构成的综合声音,其中包括保真声音、基调、污染声音等等) 、环境特性造成的残响、声学空间、节奏等等。声音的连续串又可以根据它的语义上、象征上或结构上的功能或品质去分类,如人声、乐器声、杂声等…

声音效果(sound effect)  提及THX、AC3、Dts等大家就会意会到甚么是声音效果了。声音效果是一种录制过程的人造仿效出来的包围感、声学空间电影中音景,音乐唱片、CD也有这样的人造仿效音景的,我们在选购器材时就不能以这种录音去欺骗自己了。
在这里我又引入一个新名词声音罗曼史(sound romance) ,意思是指我们脑海里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声音记忆,这些印象往往不容易聆听到新的类似声音所能取代的,我每听到My Way就记忆起Frank Sanatra,听到小城故事,就想起邓丽君,这种情结即是romance。我们在选购器材时,就要以这种录音去,因为自己对他她们的声音最熟悉,最能识辨真假。

前辈应该把文章写好后,逐段“斩件”上谈,让大家有谈的机会吧?——其实,我理解,写文章有思路,但是,论坛就这个样子,把道理写得严严实实就.......嘿嘿,一个音场的概念还需逐步讨论,可惜的是可能会故意纠缠,影响你的原意,分散你的思路的。
TOP
9#

嘿嘿,我还有个建议呢——玩音响,先别玩hifi,先玩lowfi!!这是大实话,现在的lowfi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房间效果,^_^,给你的不单只是享受,还是hiend器材无法给你的经验、知识、智慧......再来真一点:调教房间可以调教音色、嘿嘿,有时候,竟然会达到调教音质的效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