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 [复制链接]

查看: 25908|回复: 160
11#

不过,那可是艰难困苦啊!但无穷乐趣等着您。
TOP
12#

还应该删的是——..........
TOP
13#

音场大——必然层次感清晰,没有质量的音场是不会大的。
TOP
14#

很想多与陈前辈交谈,确实是一种享受,可惜的是打字慢,本职工作忙........
TOP
15#

diala 在 2005-1-4 13:07:48 发表的内容
呵呵,那是我以前上課教材的一些titles。真的需要我整理一下也行。

至於這方面的研究.....恩,如果老爺子你需要,我有機會隨著你的文章介紹一下吧。不過必須說明的是目前對於聽覺心理學的研究,層級還是很低的,主要是我們這個領域現在的目標是能有效排除認知的干擾,而至少先把知覺的層次作有效的釐清。而業界則是從觀察現象及設計本位的角度回頭來探索這個領域。目前這兩個領域還未有完整的耦合與交集,所以缺乏權威性的決定性論述和細節。

您的二十要還未完阿,加油!!

“不過必須說明的是目前對於聽覺心理學的研究,層級還是很低的,主要是我們這個領域現在的目標是能有效排除認知的干擾,而至少先把知覺的層次作有效的釐清”——如果不在知觉層次作有效的釐清,恐怕很多人无法理解前辈们现在所谈的内容,而音响近百年的发展从阶段性考虑应该是在7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这个时候,人们从“听音既知的概念(大部分指现在的“知觉的层次”)可以通过物理手段去控制”的角度出发,声学、录音专家们在“手段”、“品位”上总结了各自的经验和相对(现在)稳定的措施,再如艺术家般对既有“素材”进行“加工”“生产”出音响产品和音响音乐——此所谓经典,就是目前“怀旧风”盛行的原因之一吧?通过“相对现在产品为lowfi制品”的听音揣摩,得到对自己有价值的听音感观与概念上的认知,有助于了解传统概念与hitech成果之间的区别,而且有助于判断新科技的人文价值所在,是打基础之举。
TOP
16#

面对面的交流与net上交流,确实有比较大的区别。
如果面对面,也许由于面子的原因,不能把话讲尽,而net上公开交流,时间、精力的确不是很容易“恰缘”啊!正如:对音质和音色的问题,尽管完全同意前辈的看法,但认为:在对待音响问题上,仍然应该对音质和音色进行区分:因为音色是指一些器材声音的特色,这个特色是“会”存在的。对待lowfi的问题,我们“有时”会玩出灵性——这是肯定的,但只是指“有时”——即在一定的特定条件下。
    对于杂志的言论,通常都只是一家、一时之言,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思考、学习、系统研究都是各人的修为——我们很有必要经常谈,经常深思,经常研究,经常探讨,必要时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多多研读冗长的文章。
    正如harvey前辈本文章,我以为必须收藏,并逐点参照自己的观念、open自己、“虚心”研读。能够把自己的观点提出来讨论就更积德了。
TOP
17#

harvey 在 2005-1-3 9:18:24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音场大——必然层次感清晰,没有质量的音场是不会大的。」

这句话我同意前半句,后半句我却有异见:首先,音场是由声音音压凝聚而构成,它虽然虚无飘幻,却是一种能量的表现;音场是会大的,这里扩大的情况我从聆听室做了声学处理后的亲身体验,本来想扩大聆听室的构想取消了,因为声学处理后聆听起来的音场是感觉上大了!

1、器材分辨能力差、杂音多,时间、响度、波形、线性不准确等原因,2、在器材问题基本解决后,房间、摆位的不合理,激发混乱的声音波形。——能量可以足够大,但是,此时,不会形成音场,当然不会音场大——所以,我讲的是“没有质量”的。正如前辈,如果没有对房间的特性进行适当的处理,你不会体会到“不用扩充房间”。我的描述不够专业吧?但就事论事的讨论还是应该能够明白,但是,如人们会作为“指导”性、经典文章阅读的话,应该花多一点的时间进行文字整理。
TOP
18#

是对待“音响”(指硬件吧?)的要求而不是对待声音或音乐。
TOP
19#

“音响最难处理得好的地方就是弱音时有好的动态”——非常有同感、痛感!但是,这个表现,在我们这似乎还牵扯到一个“瞬态”的概念——极短促之中的起伏,确实是音响对音乐表达能力的客观存在的表达,正是音响表达音乐感情所必须的?这正符合harvey前辈的声音与时间关系的感悟。
TOP
20#

harvey 在 2005-1-6 11:10:51 发表的内容
KENTRYFO
「harvey 在 2005-1-3 9:18:24 发表的内容

经过讨论密度,寻芳不觉醉——所谓密度,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是质量/体积之比。但声音的确没有质量,它是一种能量。声音能量在一定环境里回放,要它能够忠实原始录音,的确受到不少条件限制:器材质素、环境的声学处理、环境的大小尺寸比例、甚至出席聆听人数的多寡……都是影响因素。

「作为“指导”性、经典文章阅读的话,应该花多一点的时间进行文字整理。」这个建议很好,看来要另起帖子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了!


期待前辈不是因为敏感而准备另贴讨论,我最后一句话原意也只是“书面难以表达完整全部意思”的延续而已,“应该多花一点时间”仅是对自己的勉励,完全没有弹劾老师的意识的。

是的,声音能量在一定空间中“有致”分布才是我们所“要”,而“有致”的原因不碍就是声音信息得到准确的表达,因此,我倾向于前面同好们提到的密度与信息关系的观点。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