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都能出好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9072|回复: 370
1#

呵呵,松香兄所说极是!不过对于没机会亲耳聆听过制作一流的CD的朋友来说,我们的确是不可能、没办法、也没必要让他们接受我们的观点,我说的对吧? :)

近日听了斯托科夫斯基57年为Capitol录制的巴伯《弦乐慢板》之高价版CD,当乐曲高潮时CD在十五秒时间内,持续以不失真、负3分贝的骇人能量展示出弦乐团的全力演奏景象(我从未看到有其他任何CD以如此高的能量展示一个弦乐团)时,相信任何亲耳聆听的人都无不被其宽广的包围感、乐器强烈的质感、堂音的真实感,还有演奏家迷人的艺术魅力所感染。

可惜,头版LP(SP 8385)和最新再版的中价版CD上都没有(甚至是根本没打算要)保持原始母带如此好的动态,上述那种感受在此两者身上可以说是荡然无存的。没听过的自然打死不信,听过的自然坚信无疑。
分享 转发
TOP
2#

楼主的意见很有针对性。

这里补充一点:如何尽可能地消除电路的非线性因素,也就是说:如何设计一个高线性度的音频频率范畴的电路,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其中Volterra序列分析是一种很有效的工具。对于模拟集成电路来讲,这本著作非常有名:

《Distortion analysis of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由Willy Sansen和Piet Wambacq合著。

这里我有个问题:现在这么多音响厂家,他们的电子技术人员是否都具备扎实的功底?因为电路真要设计得好,设计者必须要有很多年的专业训练才能胜任。经验和理论知识,两者缺一不可。

开发一种性能更好的电路结构,一个公司需要投入相当多的人力和资金才能收到效果。比如说这里透露一个“内部消息”:上一年Texas Instrument为了研究设计一个新领域内的电路,新成立了一个大约20人的部门,基本上只收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或以上学历的人,年薪$7万 至$10万。这样算下来,TI在这个新电路上,每年在人员薪水上就需要投入140万至200万美元的成本,并且这只是设计一小块电路而已。所以我有些疑惑:目前这么多音响厂家,到底它们之中有多少家是具有开发电路的能力呢?(尤其是那些蚊型小厂,他们养得起这样一个部门吗?)或者他们都是采用现成的电路结构,自己只是按照现成的结构装配上不同牌子的零件,然后在外围加些调整(当然这也是一种手艺)就出厂呢?

具体来讲,电路失真分析是一个很复杂的并且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它不单止要靠个人经验,并且还需要拥有牢固的理论基础。对于美国大学的电子工程专业来讲,一般都是博士研究生才会专门学习这个技术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它来设计电路。至于一年或者两年制的硕士学位来讲,学生能够把Volterra序列的本质全部掌握好已属难能可贵了。

所以我这里做个白日梦:以后我买某个品牌的音响器材,最好先找到它的设计师,然后递给他一个简单的电路图,请他现场计算一下这个电路的非线性特性——假如他会算,我才放心购买这个产品——否则的话,他连分析电路特性的方法都不能做到心中有数,我怎能放心购买他“设计”的器材呢?(就算试听的时候音质好,我如何知道电路是否稳定呢?电路是否具有强壮性呢?这个电路是否在任何输入信号下都会出靓声呢?)

最后再说个题外话:Broadcom公司招聘技术人员的时候,面试那一环节有时比较恐怖:我认识的一位朋友上个星期去总部面试,面试一共持续了8个小时,都是不停地问电子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问题,就连中午吃饭的时候都是一边吃一边问一边回答。那哥们最后出来的时候都快累得不行了。所以可见美国大的电子厂商招人都是挑了又挑的,所以做出来的活很有质量,也因此很多Hi-End厂商都只能选用他们生产的部件、芯片。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3#

老浦东 在 2005-11-11 17:40:01 发表的内容
今天可能Kuang版不在,不然就容易了解楼主的意思了。我看了几遍,越看越糊涂。楼主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概念呢?CD声音不好的原因就是因为电路里有很多非线形元件吗?还请楼主明示。可能楼主还有一些主题要放在下面说,那我也翘首以待。可能是因为今天光棍节的关系,我这个老光棍今天有很多文章都看不懂。请原谅!


我觉得可能不是非线性的问题了。因为在这个年代,不管是什么音响厂家,推出一件产品时做到“电路保证较高的线性度”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了。假如某家音响厂商,他们连自己产品电路的线性度都没算出来或者测出来——如此不专业,它的产品还是不买为妙。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4#

老浦东 在 2005-11-11 19:00:50 发表的内容
不能完全同意两位老兄的观点,虽然离题很远了,还是想说一说。现在提倡全球化,工业分工相当细化,音响厂根本不必任何东西都自己做,成本下不来的。一个音响厂只要有电子、结构、外形等几方面的技术人员就够了。拿电路设计师来说,他不需要自己制造IC,因为那是芯片厂商的问题。他只需要选择合自己心意的元器件就可以设计符合自己理想的产品,而这些元器件的性能生产商已经在实际应用上详加说明了。音响厂只要在声音、外观、结构等方面有研发能力就足够了,如要求每个音响厂都有强大的全功能研发能力好像不太实际。
还是返回正题,楼主说CD同样能出好声音,但在前面文章中楼主好像说的是“因为非线性元件”而使CD机出不了好声音啊?会不会我理解有误?
如果采用了并联IC方式就能够解决CD机的声音问题了吗?


浦东兄的意思是说因为大多数音响厂家在电路方面只需要处理分立元件级别的电路,所以无需对技术有太高的要求吗?

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就拿非线性特性这个例子吧,分立元件电路(也就是把各种IC、电容、电解之类的小部件装在一起的电路)一样需要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并且分析起来一样不太容易。我做过这样的习题,一个只含有10个由小部件的简单的分立元件电路,算它的频率域上的非线性二阶项和三阶项,已经不容易了。

其次,就算各个小部件,每个都有厂家各自的性能描述,但是把这些小部件组合到一起,这个组合之后的整体性能是什么样子呢?——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比如说,两块IC,我们称为A和B吧,A的频率域上非线性特性说明书描述成AN,B的描述成BN,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B串联一个二极管之后再和A并联(这个电路够简单吧),那么这个新电路的频率域上的非线性特性是怎样呢?——分析它的方法和分析集成电路用的是一样的,都不是太容易的。

所以,我觉得电路这方面和别的领域有些不同,电路它有时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所以有时候并不能依靠分工合作来完成一个电路。这一点和电脑软件设计不同:电脑软件的开发可能每个人写一块,只要大家把I/O都统一好了,最后把各个小程序和在一起就成了大程序了。电路就不同了,它里面可能元件与元件之间是互相牵制的。

因此我觉得:虽然电路是否集成会造成不同的电路特性,但是分析他们的方法有一部分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不管是设计什么级别的电路,对于高等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牢固掌握都是很必要的。它在各个级别的电路设计上都用得着。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意见,欢迎各位朋友指正。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5#

噢,还有一点差点忘了。关于电路板图(layout)的问题。

电路设计好了,不等于万事大吉了,还有重要的一步便是画板图。同样一个电路设计,板图设计好不好直接决定了成品的实际性能和理论性能是否接近。比如说对于电路板上的元件之间的位置、距离,距离远一些可以避免元件之间的干扰,但是它们之间的铜迹长了电阻也大了;距离近一些虽然使得铜迹短一些电阻小一些,但是元件之间的干扰又大了——那么该如何掌握距离呢,这里面就有一些学问了。

所以画板图也是一门学问,在大的电子公司里面,都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画板图的,里面的那些都是板图专家。甚至板图部门里面的人还有更细的分工。所以可见,电路设计需要很多的人力与物力,设计出一个性能良好的电路,需要不少的投入。

也是我的一位朋友,设计出一个新的电路,开始他自己来画板图,结果制成品的测试性能距离理论性能比较远;后来他把设计拿到ADI(Boston那个)里,让公司的板图部门帮忙设计板图,结果制成品的性能立刻就上来了。

当然板图这样东西,有时影响不大,但有时却很重要。但问题是对于音响厂家,似乎没有几个有财力养得起这些部门和这些员工哦。
TOP
6#

松香味 在 2005-11-11 18:57:23 发表的内容
真正发挥了CD制式水平,你会发现“采样率”不是致命弱点。致命弱点在于没有真正发挥CD制式的水平。


对,说得很对。在以前的讨论里面我也说过,数码格式有两个要素:采样率和量化率。对于采样率,Nyquist定理完全保证了CD格式的采样频率能够严格覆盖20Hz-20kHz的所有信号;对于量化率:CD格式理论上的失真是来自于其量化率上,但是就算这样,CD的量化失真也远远比LP刻片、压模、播放时的种种形变、磨损导致的失真远远小得多。

有的CD播放时听感为何不佳,原因主要有二:一是CD制作时马虎不用心;二是器材的因素,要100%发挥CD制式的威力,使得硬件实际表现达到和理论值相当的水平,这相当不容易,对于硬件器材的设计要求很高,成本也很高很高。所以我前面说:

对于音响器材的设计师,丰富的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两样缺一不可。
TOP
7#

科研级旗舰 在 2005-11-21 1:23:14 发表的内容

KUANG版在另一个帖子里告诉我,“我认识一个超级LP发烧友,他对重播的要求和你所说的一种非常接近。他自己介绍器材为高文LP唱盘直线臂,加全套STUDER,问他为什么这样配,他这样说:因为刻盘机是直线循迹的,要最接近母盘,就应该用直线唱臂;因为60年代大公司的录音室基本都用STUDER,要最接近录音母带的效果,所以用STUDER。一张好唱片放到转盘上,唱针放下,接着就应该听到50Hz的低频背噪,然后在音乐开始前,一些唱片上你可以听到录音师推动控制杆的细微声音,接着音乐开始,仿佛乐团就在你面前开始演奏,而你就站在指挥的位置上,中途,你还可以听到乐队中翻谱的声音,提琴手碰到了别的什么东西(当时他描述的是DECCA安塞美指挥的《鹅妈妈组曲》)”

你在USA的LP高烧友或音响店里曾听到如此骇人的分析力么?我觉得母带要做到这点都已经超级厉害了。哪天我问问STEVE HOFFMAN:)


LP唱片在导入轨和导出轨上都能听到那种低频的背噪,并且不同的唱片公司这种低频背噪听上去也不同,水星和RCA的要比Philips的声音大一些。这一点相信很多的转盘和唱头都能播出来。

另外这里“录音师推动控制杆的细微声音”能说说具体是哪种声音呢?是指录音师的手指甲碰到控制杆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不会跑到母带里去吧?);还是指因为录音师推动控制杆,使得器材电路产生一些反应,从而被刻盘机等捕获到呢?

假如是前者的话,那这也太灵异了;假如是后者的话,不少唱片(LP和CD都有)都能听到,并且也不一定要用贵价器材。

至于翻谱之类的细小声音,呵呵,在LP上当然能够听见;在CD上,假如再版混音工程师没有故意要删掉的话那更加能更清晰地听到。在Classic Record的那张《1812》金碟CD里,连乐团小提琴手的呼吸气息都能清晰无比地一览无余——这一点绝对要归功于数码制式的高信噪比。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8#

VV 在 2005-11-20 20:15:53 发表的内容

制式不制式,这仅CD难“容易”出好声的千百原因之一!CD实在无法还原原声!即使解决这问题也于事无补。
再列另一千百原因之二:声音(声波)是三维实体,编码-------分割-------重组,天方夜谭!!!给您粒米,您先编码,把它碾碎,能再重成组原来一样的米吗?最多形似,内里份子必定位移了。


这样说就不科学了。Nyquist定理100%证明了这种做法。

另外模拟制式里,比如说LP吧,您以为音槽里面刻制的就直接是我们要听到的声波么?
TOP
9#

dr kuang 在 2005-11-21 0:48:06 发表的内容

记录的是扭曲和压缩过的震动波。


呵呵我觉得不只是这些,我明天会写一个专门的帖子讨论一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