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0倍显微镜下拍摄的唱针和音轨 [复制链接]

查看: 16301|回复: 84
1#

这叫舍不得孩子......
分享 转发
TOP
2#

mylp 在 2006-1-8 23:25:49 发表的内容
嗯, 这样一来就清晰多了! 原来信息是由上而下并排而且每个点是一样的,这样的话确实与唱针的形状关系不大了, 只要与壁有接触就能拾到音! 可是为何唱针要设计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呢?形状对信息的拾取又有何不同影响呢?


如果从垂直于唱片的地方看,唱针半径的大小与唱片声槽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从图里可看到,假如唱针半径过大(比如磨损后),那么在高频时唱针就不能完全循迹了,如图A所示。如果把针做成图B的样子,循迹情况就能改善了。各种不同的形状的唱针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拾音而制造的。
[upload=jpg]Upload/20061823485337968.jpg[/upload]
TOP
3#


这是唱片刻纹的一些情况,两壁互成90度(误差有一定的要求),每壁独立的记录一个声道的信号。每对立体声唱片而言,最小槽宽不得小于30微米,槽与槽之间的距离(既槽距)为100微米左右,但是当采用可变槽距技术后,槽距随信号强弱而变。
[upload=jpg]Upload/20061822381036608.jpg[/upload]


下图中,红线上的每一点所代表的信息是相同的,所以不论唱针与A点接触还是B、C 点接触,它拾到的信号都是一样的。
[upload=jpg]Upload/20061822383337207.jpg[/upload]


下图是唱针在声槽里循迹时的情况,从图里可看到针尖是不触底的,槽底也不是平的,而是圆弧(半径小于5微米)。如果针尖半径较小,那么针尖与声槽的触点就在上图中的C点附近,如果针尖半径较大,那么针尖与声槽的触点就在B点或A点附近。针尖半径一般不得大于18微米。以上讲的是是圆锤形唱针的情况。

[upload=jpg]Upload/2006182239258141.jpg[/upload]
TOP
4#

鸟谈天 在 2006-1-8 23:35:22 发表的内容
......

还是要您讲解!!!

说的是我吗?
TOP
5#

花祭 在 2006-1-9 15:36:47 发表的内容
终于明白了,谢谢开心果兄~~~~这样的图文并茂的方式很好!!!!

不客气了,能更好的玩LP 是大家的心愿了。

明白了就好,我就怕越说越糊涂了。
TOP
6#

溪秀兰 在 2006-1-9 1:27:20 发表的内容
以前看到一个帖子说声音信息在声槽侧壁,低音信息在上,高音依次在下,针尖半径越大越不能够拾取唱片声槽侧壁偏下的信息,自然高音表现越差劲。

请 开心果 前辈继续赐教。

赐教就不敢当了,互相交流吧。至于前辈嘛,也许我比您大,还可以认可,但和论坛上真正的前辈比,我就是后生了。所以按论坛上的一般称呼,叫开心果兄就可以了。

“声音信息在声槽侧壁,低音信息在上,高音依次在下”的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刻纹刀是整体运动的,所以不论是槽壁的上还是下,只要在同一刻纹刀口的直线上,每一点都包含相同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为了说明问题,把图转了45度,这和上山的路类似吧,只是上山的路一般是台阶,唱片的纹路是曲面。路上每级台阶的高度一般是一样高,唱片纹路曲面上的每一条刀口线的各个点也一样高,也就信息是相同的,

[upload=jpg]Upload/2006191105687564.jpg[/upload]


针尖半径越大高音表现越差劲的原因,前面已说过了,那是因为唱针不能接触到声槽的底部而引起的。再请看下图,红线表示声槽的底部。用汽车轮胎来比喻吧,设路上有一条路面部分有10 厘米宽,最底处有10厘米深的沟,那么正常的汽车轮胎是不可能接触到它的底部的,但一个小孩玩跳棋的玻璃球就可以接触到。

现在回到下图,如果针尖半径过大,那么唱针就不能接触到红线的任何点,只接触红线以外的线了,如图中的黄线,这时高音表现就显得差劲了。那么黄线上的a,A,b ,B,c 和C点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知道,针尖在声槽里循迹时,它与两个壁是同时接触的,如果针尖半径较小,那么它与两壁的接触处就在c ,C点附近,也能接触到红线的c 点;如果针尖半径较大,那么它与两壁的接触处就在b ,B点附近,也还能接触到红线的b点;如果针尖半径过大,那么它与两壁的接触处就移在a,A点附近了,同时已经不能接触到红线的a点了。
由此可见,只要针尖半径不超过一定的值,也就是不论在b 点还是c点循迹,都不影响高频。只有针尖半径超过一定的值后,才影响高频的循迹。
[upload=jpg]Upload/20061912113717522.jpg[/upload]

不妥之处,请各位DX指正。
TOP
7#

溪秀兰 在 2006-1-9 13:44:35 发表的内容
嗯!俺长学问啦!

请问开心果兄:“唱片纹路曲面上的每一条刀口线……”这些概念能说得更详细些吗?


这个还真不好说。木工用的刨子(手推、电动)该知道吧,它的刀刃是怎样也明白吧,它是一条“直线”。工作时工作面与刀刃接触的那部分也是一条“直线”。当这条“直线”移动时就形成一个曲面。下图中的红线、黄线和部分黑线都是与刻纹刀刀刃紧密接触的“直线”,可称为刀口线。这个叫法是我想出来的,书上没见过。这里的直线两字之所以打引号,是因为直线是一个理想的情况,实际上工作面与刀刃是以面的形式接触的,只不过这个面的宽度比它的长度小很多,所以用直线来代替更直观些。
不知这样的解释能否使大家理解。
[upload=jpg]Upload/2006191105687564.jpg[/upload]
TOP
8#

mylp 在 2006-1-9 23:39:37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兄果然犀利,细佬受益非浅啊,唔该晒!不过还是有几点有点糊涂的:
(1)音槽应该是呈正弧形而不是象你图上所示是“S”形的不规则曲线状?如附图。
(2)音槽的深度应该是相等的吧?也就是说两壁上的每条“直线”的长度都应该是相等的,如图左。如果是这样,那么就不会出现如你所说的“如果针尖半径过大,那么它与两壁的接触处就移在a,A点附近了,同时已经不能接触到红线的a点了”?
(3)“因为刻纹刀是整体运动的,所以不论是槽壁的上还是下,只要在同一刻纹刀口的直线上,每一点都包含相同的信息。”既然是这样,那么也不会出现“针尖半径越大高音表现越差劲的原因,前面已说过了,那是因为唱针不能接触到声槽的底部而引起的”了?因为如照你这个说法也就等于说高频是存在于音槽的底部了?那中低频又在哪里呢?这与“每一点都包含相同的信息”是不是有矛盾了?
(4)如果圆形的针与两壁的接触是一点,其他形状的针与两壁接触的面积多一些,比如说是10个点,那么两者出来的声音会有何不同呢?是不是接触的点(或者说面积)越多声音就越好呢?
呵小弟思维迟钝理解力不好,一下子问了这么多,不知表达得是否清楚,还望不惜赐教!多谢!
[upload=jpg]Upload/20061923263665792.jpg[/upload]


直奔主题了,这几个问题,也是不太好回答,我是这样看的:

1  音槽的样子其实是很复杂的,您的图不能说不对(但右图不对),但要有前提条件。其一,音槽段的长度要比取样地段所在的圆的周长小到忽略不计,比它所记录的信号的波长相比也小到忽略不计。其二,音槽段的长度要比取样地段所在的圆的周长小到忽略不计,同时处于无信号状态(比如开头,结尾,或者两首歌之间的过度段等)。重要的是这个图并不能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音槽的几何形状。
音槽呈“S”形的原因,结合下面几幅图作些解释。
图1是刻纹针静止(即没有信号)时在胶片上的情况,刀口与胶片接触部分(即前面说的刀口线)的长度是AB,这时刻出的音槽的样子就象您画的图了(这里引用为图2) 。现在设左声道有信号输入,这时刻纹针将产生运动,并假设它刚运动到图3中的实线位置(虚线是静止位置)。由图3 可知,刻纹针平行移动的距离是d ,胶片上音槽宽度增加了y ,深度增加b 。

[upload=jpg]Upload/2006111145532358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111146105342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1111463938730.jpg[/upload]
TOP
9#

再看图4,刀口线由静止时的长度AB增加到A1B1了,明显变长了。最后请看立体图图5,图5中黄线对应的就是图4中的线段AB,红线对应的就是图4中的线段A1B1。这样刻纹针的完整刻纹过程中就画出了图5 所示的立体图。音槽呈“S”形就这么来的。

[upload=jpg]Upload/20061111411391913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1111412984495.jpg[/upload]

2  由上面的分析得知,两壁上的每条“直线”的长度是不相等的。

3同理,由上面的分析得知,刻纹针是平行移动,也就是刀口线是平行移动。这样刀口线上的每一点的移动量都是一样了,也就是每一点携带相同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条线所携带的信息是一个瞬时值,并不代表那个频段。每个瞬时值都是由各种频率的信号的瞬时值共同确定的,因此每一条线都包含了所有频段的瞬时信息。针尖半径小的唱针为什么只能音槽的底部拾取信息呢?那是由于几何尺寸小,只能落在底部的原因。并不是高频只存在于音槽的底部。就象摩托车一般只能走路边,但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地,因为整条路的的目的地是一样的。

4  针尖与唱片的接触问题。理论上应该是以点的形式接触的,但是由于胶片是有一定弹性的(即是可压缩的),因此针尖与唱片的接触是以面的形式接触的,而不是点。面的大小与胶片的弹性系数、针压大小等有关。如图6所示。这样唱针在某时刻拾取的信号就同时包括了多条刀口线的信号,而不是单独某条刀口线的信号,这些信号的平均值就代表了该时刻拾取的信号。但要注意,平均值的大小是随时而变的,因此相当于产生了一个与某条刀口线瞬时信息相当的,新的瞬时信息。这个新的瞬时信息才是唱针拾取的信号。因为每个新的瞬时信息都有一条刀口线与它对应,所以最后拾取的信息还是按每条刀口线信息。这个可能不太好理解。
所以也可以这样叙述,针尖与唱片的接触是以面的形式接触的,它每刻都同时拾取多个瞬时信息,所以无法确定它拾取的信息是哪条刀口线的信息,但总有一条刀口线的瞬时信息与那些瞬时信息的平均值相同(因为是连续的信号)。所以最后的结果,针尖还是能按每条刀口线信息拾取(大家可以想象刻纹时也是类似的情况)。

[upload=jpg]Upload/20061111413721801.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