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0倍显微镜下拍摄的唱针和音轨 [复制链接]

查看: 16311|回复: 84
11#

溪秀兰 在 2006-1-11 21:41:44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兄,偶曾经在音乐唱片分坛发一个帖子,请教大虾们关于7寸黑胶、45转速黑胶的问题,仁兄大才,可否解我辈菜鸟之疑惑?呵呵!!这是链接: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8773&ftdate=20051204&ntypeid=11

另外,最近听了一些7寸、45转速的黑胶,确实好听一些,声道分离度更干净利落,层次、细节更丰富,音质更甜美,总之,更棒!从技术层面这是何故?多谢!

关于7寸黑胶,我了解的不太多。据说最初是由RCA公司首先发行(EP或DP 唱片),意图是取代粗纹唱片,但它的中心孔直径是38.1毫米,主要用于自动换片。12寸的密纹唱片出来后,它就淘汰了。
现在说的7寸黑胶是指中心孔直径小的那种吧(SP唱片),这种唱片是出于某些特定场合的需要而出的,如专用于典礼、仪式或广告等方面的单首乐曲。有些是为试探市场而出的。这些唱片的发行量一般较少,相当于限量发行,所以音质比较好。
TOP
12#

mylp 在 2006-1-11 22:51:52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兄辛苦了!第(1)(2)个问题,经兄的分析和我用低倍数(太高倍数因取样面积太小看到的已是接近直线)来仔细观察全新的唱片后,可以确定音槽确实是呈不规则的“S”曲线形!既然“两壁上的每条直线的长度是不相等的”,而唱片表面是平整的平面,那么每条“直线”的上端是平高的,那也就是说音槽的底部是高低不同的了?(如下图右之所示)用道路来打比方就是音槽底部并非平坦大道而是坑坑哇哇的了。不知理解得对不对?如果确实是这样的话,那么唱针在曲线形的音槽中工作时就会产生左右的摆动,同时又因底部高低不同而作上下运动,那……那唱针岂不是好忙?有点乱套的样子喔[upload=jpg]Upload/200611122513485136.jpg[/upload]



“音槽的底部是高低不同”,说得非常正确。但音槽的底部是比较特殊的,从理论上讲它只是一条由两声道的音壁(曲面)相交的理想曲线,这条理想曲线携带了(左右声道)全部的信息。不过实际的音槽底部是一条弧面半径小于5微米的曲面。如果针尖是触底,那么唱针在曲线形的音槽中工作时的确会产生随意的左右摆动。但前面的帖子已经讲过了,唱针在音槽中工作时,针尖是不触底的。所以唱针在音槽中工作时,不会随意的左右摆动,只能按音壁的变化规律运动。由于要同时参与两音壁的运动,因此它的确很忙。
TOP
13#

[upload=jpg]Upload/200611222331958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112223248134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112224080422.jpg[/upload]
TOP
14#

[upload=jpg]Upload/20061122252990653.jpg[/upload]
TOP
15#

mylp 在 2006-1-11 23:14:27 发表的内容
......
第(4)个问题是想问:唱针与音壁接触的面积对于声音的表现有什么影响?是否接触面积越大声音就越好呢?因此而引申出“针尖究竟设计成何种形状才是最理想的?”


第(4)个问题。接触面积越大,唱片所受的压强就越小,唱片和唱针的磨损就越慢。从这点看,针尖半径应该大些好,但和第(3)个问题的结论有矛盾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从60年代开始就使用椭圆唱针,前面帖子已有图片。
“针尖究竟设计成何种形状才是最理想的?”唱针的形状当然做成与刻纹针的形状最理想了,但这样会使唱片所受的压强增大,唱片和唱针很快就磨损了,这也不现实吧。不过到了70年代,日本研究出一种外形上接近刻纹针的唱针,最高重放频率可达40千赫兹以上。
TOP
16#

mylp 在 2006-1-11 23:14:27 发表的内容
至于第(3)(4)个问题可能是我表述得不够清楚,所以兄所解答仍然未完全道出,第(3)个问题我是想问:既然每一条直线都包含相同的信息,“每一条线都包含了所有频段的瞬时信息”,换言之音槽中的信息是不分什么高中低频区域的,那么无论唱针接触到任何一点都会拾到相同的信息,那么就不会出现“针尖半径越大高音表现越差劲的原因,前面已说过了,那是因为唱针不能接触到声槽的底部而引起的”了啊!因为每一点的信息是相同的,即使针尖半径大接触不到底部,但只要它接触到上部的任一点都是一样的啊!又怎会高音就差了呢?呵呵不知我表述得清楚否?
......


第(3)个问题可能是我的表达能力有限,表述得不够清楚,使大家不能理解,深表遗憾。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做了些道具,用图7---13来表达。由图可见,当唱针的半径较大时,对高频大电平音槽的循迹就有问题了。这就是针尖半径越大高音表现越差劲的原因所在。


[upload=jpg]Upload/2006112215913092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1122159476945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1122202980283.jpg[/upload]
TOP
17#

开心果 在 2006-1-8 23:10:40 发表的内容

下图中,红线上的每一点所代表的信息是相同的,所以不论唱针与A点接触还是B、C 点接触,它拾到的信号都是一样的。

[quote]mylp 在 2006-1-8 23:25:49 发表的内容

嗯, 这样一来就清晰多了! 原来信息是由上而下并排而且每个点是一样的,这样的话确实与唱针的形状关系不大了, 只要与壁有接触就能拾到音! 可是为何唱针要设计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呢?形状对信息的拾取又有何不同影响呢?


鸟谈天 在 2006-1-8 23:35:22 发表的内容
还是要您讲解!!!

名琴LP 在 2006-1-13 10:19:26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兄就是我在《黑胶世界》、《黑胶新世界》上发的无线电电子专家与古典LP收藏家。

原来是这样啊,怪不得我有班门弄斧的感觉。
其实几位DX的问题是很专业的,好在有点资料,照能理解的内容抄一下吧,只希望尽量不要出错,没误导他人就行了。
最后编辑开心果
TOP
18#



溪秀兰 在 2006-1-11 21:41:44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兄,偶曾经在音乐唱片分坛发一个帖子,请教大虾们关于7寸黑胶、45转速黑胶的问题,仁兄大才,可否解我辈菜鸟之疑惑?呵呵!!这是链接: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8773&ftdate=20051204&ntypeid=11

另外,最近听了一些7寸、45转速的黑胶,确实好听一些,声道分离度更干净利落,层次、细节更丰富,音质更甜美,总之,更棒!从技术层面这是何故?多谢!
开心果 在 2006-1-12 21:51:28 发表的内容
关于7寸黑胶,我了解的不太多。据说最初是由RCA公司首先发行(EP或DP 唱片),意图是取代粗纹唱片,但它的中心孔直径是38.1毫米,主要用于自动换片。12寸的密纹唱片出来后,它就淘汰了。
现在说的7寸黑胶是指中心孔直径小的那种吧(SP唱片),这种唱片是出于某些特定场合的需要而出的,如专用于典礼、仪式或广告等方面的单首乐曲。有些是为试探市场而出的。这些唱片的发行量一般较少,相当于限量发行,所以音质比较好。


溪秀兰 在 2006-1-12 22:52:52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兄,我的意思是说都是12寸的黑胶45转速和33转速的差异。最近听的一张45转12寸黑胶唱片,乃是单面只有两首曲子,另一面是光面,表现更出色。换言之,当初黑胶唱片为什么做成45转速?听说更早的是78转速,后来为什么是33转速?据说乃是因为33转速能够记录的信息多。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33转速为什么能够记录更多信息?相应的又怎样地劣化了其音质表现?

主要问题 felixcat DX 已补上了,其它问题等我找找资料吧。
TOP
19#



溪秀兰 在 2006-1-11 21:41:44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兄,偶曾经在音乐唱片分坛发一个帖子,请教大虾们关于7寸黑胶、45转速黑胶的问题,仁兄大才,可否解我辈菜鸟之疑惑?呵呵!!这是链接: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8773&ftdate=20051204&ntypeid=11

另外,最近听了一些7寸、45转速的黑胶,确实好听一些,声道分离度更干净利落,层次、细节更丰富,音质更甜美,总之,更棒!从技术层面这是何故?多谢!


开心果 在 2006-1-12 21:51:28 发表的内容
关于7寸黑胶,我了解的不太多。据说最初是由RCA公司首先发行(EP或DP 唱片),意图是取代粗纹唱片,但它的中心孔直径是38.1毫米,主要用于自动换片。12寸的密纹唱片出来后,它就淘汰了。
现在说的7寸黑胶是指中心孔直径小的那种吧(SP唱片),这种唱片是出于某些特定场合的需要而出的,如专用于典礼、仪式或广告等方面的单首乐曲。有些是为试探市场而出的。这些唱片的发行量一般较少,相当于限量发行,所以音质比较好。


溪秀兰 在 2006-1-12 22:52:52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兄,我的意思是说都是12寸的黑胶45转速和33转速的差异。最近听的一张45转12寸黑胶唱片,乃是单面只有两首曲子,另一面是光面,表现更出色。换言之,当初黑胶唱片为什么做成45转速?听说更早的是78转速,后来为什么是33转速?据说乃是因为33转速能够记录的信息多。那么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是,33转速为什么能够记录更多信息?相应的又怎样地劣化了其音质表现?


唱片的转速问题
唱片的转速开始并没有什么标准,爱迪生最早定为120转/分钟,后来为了提高音质又改为160转/分钟。再后来,电唱机出现了,爱迪生开始定为80转/分钟。因为要使用同步电机,所以转速就和电源频率有关了。因为美国的电源频率为60赫兹,比较容易实现78转/分钟。这是78转/分钟的来历。
33转/分钟的来历和电影有关,因为早期的有声电影是用唱片播放声音的。根据一卷35毫米影片的播放时间来计算,在其它参数已定的情况下,要选用33转/分钟才行(接着电台也用这种唱片)。后来进入密纹唱片,根据各种参数计算,发现7寸唱片在45转/分钟、10寸唱片在33转/分钟时能取得最长的播放时间。12寸唱片最长的播放时间也接近33转/分钟(小于33转/分钟)。因此33转/分钟就定下来了。12寸45转/分钟是为了取得更高的质量而采用的。
TOP
20#

mylp 在 2006-1-13 22:43:36 发表的内容
啊这下总算明白了,小弟愚钝让开心果兄多废心了!兄之不厌其烦的解答实在让小弟感动,实在佩服,再次表示感谢!!这贴发得有价值了,长了不少见识啊!有机会我一定要用高点倍数的显微镜看一看音壁上的信息是长得什么模样的!


不客气啦,只要玩得开心,这点不算什么,互相交流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