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155|回复: 807
1#

的确是一个很值得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晚辈觉得这个题目因该不局限于SACD格式,而是更广意的探讨一下数码录音到底有问题吗?有什莫问题,能解决吗?

晚辈在不同场合都听过一些“掺考级”的SACD和DVD-A录音,是比CD要精细一些,音场定位更为细致,但差别比预期的小(想想信息量是CD的多少倍哦),我想普罗大众更未必能体会到这些格式在音质上的提高(多声道的优势又是另一个题目),我完全不觉得这种改善令SACD或DVD-A更接近LP。但如果价钱和CD一样的话,我会毫不思考的买SACD或DVD-A。

我自己轻率地作了一个这样的结论,数码录音可能已经接近它的极限了,起码在取样和解析度这两方面,就是说在这两个领域再努力的话,听感也不会有多大的提高也不会更接近LP。

我另一个可能遭人臭骂的想法,偏爱LP的发烧友他们喜欢的是LP的“味道”,无论这种“味道”令他们更觉得身历现场或更有音乐感,这并不表示LP重播出来的更接近原来的信号,相反我想如果纯粹用数学方式比较重播信号和原始信号的话,CD会比LP真。发烧友不也觉得数码录音的LP都比CD好听吗?这也证明问题不在于数码录音的失真,比较夸张的例子还有,某些烧友觉得把CD录到磁带上重播或经过电台FM播放都比原CD好听。我自己也觉得某些AAD的录音更有“味道”,这是不是意味着数码录音的基本问题是它太“干净”了,加一点“噪音”,声道之间加一点干扰会不会更好?
分享 转发
TOP
2#

关于AAD录音的“味道”,可以补充一点,混音技巧越原始(简单)的味道越好。最好的例子莫过于5、6十年代的爵士录音了。
David Bowie的精选CD -- Changesbowie一碟便可体味不同时代的录音效果,单曲 Space Oddity,Ashes to Ashes 和Blue Jean 十分有代表性。
想到这里,我们所追求的“味道”是否符合高保真的精神呢?如果当今hifi工业科技是在尽量接近“真”那麽和我们的要求永远都有距离。
TOP
3#

SACD和LP比音质,更本没得比。
我讲的是没有什麽可比性,因为长久以来音质这东西一直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喜爱LP的烧友就算你给他48bit 384KHz Jitter free的重播系统,他可能还是更喜欢把数字信号录到磁带再播。这是取向的问题。

高解析度格式(包括SACD,DVD-A)只要制作认真效果优于CD是烧友们普篇认同的,就算这种差别并非革命性的,其实发烧不就是花大钱为的是那麽一点点的改进吗?为什麽SACD红不起来,症结还是片源太少。

要SACD取代CD也很简单,只要Sony和Philips旗下的唱片公司从哪天起不再发行普通CD,只出hybrid SACD而且售价和普通CD一样,这样CD不多久就会把市场主导地位拱手相让。当然Sony和Philips利用SACD大捞一笔的想法就可能要落空了,不过现实的情况是两家公司在SACD的业务方面都可能要大亏一笔。

有业界人士在一个专业会议上说过,SACD的前途在于多声道的推广。但我知道很多发烧友一提到多声道便觉得与hifi火水不相容,听过以下的一张DVD-A后我感觉到多声道是hifi的发展方向。
[upload=jpg]Upload/200511213282940975.jpg[/upload]
这是一张严谨的录音,不会有乐手在你身后演奏或走来走去,但多声道营造现场感是两声道做不到的另一个境界。。。。。。扯远拉
TOP
4#

看过链接,原来Brothers In Arms新发行的SACD和DVD-A是由原来的44.1KHz16bit的母带用各种模拟/数码工具混音而成的---好像有点骗钱之嫌。我曾买过原版CD和96年SBM remaster的再版CD。
在链接中SACD和DVD-A版本的比较也没有明显结果,哪个版本更好听好像更取决于播放器材,都是用44.1KHz16bit的母带也就难怪了。

另请问老虎鱼是哪家唱片公司?方便的话请提供链接。
TOP
5#

SACD 和 LP比较,这个问题太复杂,如能说出个所以然,CD和LP之争今天早有结论了。

不如比较一下CD,DVD-A,SACD更有意义。
DVD-A vs CD,高解析度令听感有合理的提高吗?
SACD vs DVD-A,DSD和PCM录音/重播到底哪个更优?
TOP
6#

Raxel 在 2005-11-7 18:22:43 发表的内容
老虎鱼
http://www.stockfisch-records.de/stckff/sf_stockfisch_e.html

两张直刻SACD
http://www.stockfisch-records.de/stckff/sf_r_artists/sf_artists/ttsacd_fe.html
http://www.stockfisch-records.de/stckff/sf_r_artists/sf_artists/cwsacd_fe.html


谢谢!
相信这两张DIRECT-CUT-SUPER-AUDIO-CD加上钢琴神童Péter Tóth 的那张在当今录音是相当有代表性的。
只不过surrounded by horns的感觉可能有点怪。但很欣赏他们刻意没有加reverb --- 原汁原味。
最后编辑重起
TOP
7#

唉,音响工业一直都不是追求最完美的方式来储藏旧录音的而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反正母带在他们手上,印什麽消费者都会买,我们在这里是帮他们白担心了。
当今最具成本效益的储藏方式无疑是数码格式,更不说数码格式在各方面处理的方便性。
TOP
8#

提供一些讨论数码制式比较的链接。
http://sound.westhost.com/cd-sacd-dvda.htm
http://www.chesky.com/Forum/viewmessages.cfm?Forum=23&Topic=152
http://www.polkaudio.com/forums/printthread.php?t=27707
http://www.radiomute.com/hi-fi-equipment/7992-cd-vs-sacd-vs-dvd-a.html
http://www.audioholics.com/techtips/specsformats/DynamicComparisonp1.php
http://www.avsforum.com/avs-vb/showthread.php?s=&threadid=490555
http://www.organissimo.org/forum/lofiversion/index.php/t21620.html
http://www.allaudios.org/detail-6997640.html
不少是基于个人听感,但也有些是有科学理论的例如第一条链接。
TOP
9#

L版在这个时候发个这样的帖,好像是有所暗示哦   :-)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87094&page=1
觉得至少国内业界应以精准的取向作为发展目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