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168|回复: 807
11#

大哥 在 2005-11-9 15:33:02 发表的内容
现在雨果出来一种新CD叫LPCD你们谁听过?觉得怎么样?是不是真的有那么神奇?我觉得毕竟是CD嘛能有多大区别...


也这麽认为,而且它的介绍逻辑上好像有点问题。

“结果老易发现CD在制作过程中,数码讯号的转换多达5-6次之多!整个流程分别为:母带-CDR母盘-玻璃模-金属模-压碟-CD。最后两道损耗性工序,更是严重影响了CD的音质!压碟次数的增加,碟片的的音质亦随之劣化!因此,无论是LP或CD,头版碟总是比较靓声的原因就在此。

经过长时间的研究与开发,老易从母带的处理及CD制作两方面着手改善,最终开发出音质骄人的LPCD!

首先,雨果自行开发了音频处理软件,在纯净电源及高精确数码时基的控制下,将母带升频至最高精度的数码规格,并从艺术的角度调整与处理能量的密度、动态及频宽等。

在压制CD时,以特殊的材料和工序,提升镭射光束读取讯号的精确度,降低因CD及机械振动所造成的失真等。并以最直接及最耗时的方式,制作出比一般CD母盘还要精确数十倍的LPCD碟。

LPCD采用独家专利的生产技术,它不存在压铸损耗和格式转换而导致音质劣化的弊病,特殊材料的运用让LPCD更为经久耐用。

http://www.avmagazine.com/02/LPCD.htm

《2005香港高级视听展》示范hybrid SACD的CD层就有运用LPCD技术的,效果都很好,但不知与LP有何关系,也没得比较。
TOP
12#

dr kuang 在 2005-11-20 16:20:39 发表的内容
我还没听过高档的DVD—AUDIO机,现在能接触到的基本都是全兼容机。用来和几万元的SACD机比,不能代表两者的差别。
如果就用全兼容机来比较SACD和DVD—A,好象不但对SACD不公平,对DVD—A也不太好;因为一台三分二价格的CD机都会比全兼容机好声了。


我觉得倒不一定要用最高档的机器比,高档的器材一般都比较有“个性”,拿这台和Philips或Sony的SACD/三四千的CD比应该可以体现不同格式的差别了(如真有很大差别),选择可比的录音反而是比较头痛的问题。
http://www.hifichoice.co.uk/review_read.asp?ID=2749
TOP
13#

许多网友说SACD缺少质感。
我听过一些SACD是有觉得太斯文了(too civilized)柔化了,不知是否和SACD一秒钟28.8M级的动态有关?并不一定是动态不足够,而可能是DSD这种录音方式去掉太多“噪音”?
对SACD和DVD-A有比较过的大侠觉得DVD-A在这方面有优势吗?
TOP
14#

kentryfo 在 2005-11-21 8:24:22 发表的内容
老朋友,原来您也有这样的听感,不过,我以为是高频部分精确甚至准确了,但是,往往是我们现用的低音系统一直是在cd条件下出来的,他对精微信号基本上“无法考虑”所以,足够细致的低频信号在我们的系统并不能表现出来,而人的听觉往往在高低对比中产生“高下”差异。这样,高音的改善太明显、低音的改善不明显的话,听感上就会出现这种现象。

哇,好久没看到kentryfo兄的好文了,一定是在埋头苦干些什麽。
现在kentryfo兄的系统取向是LP, CD 还是SACD/DVD-A?
TOP
15#

开心果 在 2005-11-21 23:19:57 发表的内容
CD格式的抽样特性。如果仅从抽样来说,不论是什么D ,样本的特性都是一样的。但具体到那种D 时,其主要问题是不同的。CD格式的主要问题是混频干扰严重,原因是抽样频率低了。

下图是按CD格式对频率为11175 hz 的正弦信号进行理想式的抽样,每个周期约有不到4个的抽样点,显然少了点,仅取了几百多个样本,这里仅取出其中的几个特殊点进行说明。

取样开始后不久,样本就能取到峰值了(第26和28点,近似值,下同),过一段时间后又能取到峰值了(99和101点)。但在28到99点之间,取样点是逐步远离峰值的。往后的数据基本是这个规律,显然这些样本已经走样了。如果使这些样本通过滤波器,显然恢复的波形将不是理想的正弦波,而是振幅受到调制的波。从数据中可分析出,调制周期约为0.0016秒,相应的频率是625赫兹。不过准确的频率应该是11175*4- 44100=600。显然这个频率是落在听觉范围内的,是无法去掉的,从而形成一种特讨厌的干扰声。这就是数码声的来源之一。

信号的频率越高越容易产生这种特讨厌的干扰声。所以高音越丰富的乐器声灌录到CD后,重放时就越难听。从这点来说,国乐就不太适合灌录在CD里。大家可以从雨果出版的碟里去漫漫体会。

为了验证以上的分析,用现有的元件搭了个临时的线路进行试验,不过抽样频率仅取4.41Khz,相应的信号频率就只能取2Khz以下了。结果如下:

老CD机播放“雨果发烧碟一”中的6.3khz 信号时的输出波形(因为6.3*7=44.1  所以能稳定的在屏幕上显示)

信号频率为400赫兹时的输出波形,显然那个“数码声”不明显。


如果开心果兄的测试结果是正确的话,SACD/DVD-A正是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SACD,正如KENTRYFO兄在前面也有提到,SACD在可闻的高频方面可以说是做得相当精准。
TOP
16#

kentryfo 在 2005-11-22 10:07:05 发表的内容
嘿嘿,sacd何止于高频精准,从信号来说,其低频同样是精准的,然,我们的系统重播,特别是扬声器就难以乖乖就范听话地播其低频信号了..........这就是技术领域的进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是可以理解的现实,更是sacd有机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但是,录音的源泉如何?的问题同样值得探讨!我倒是为sacd烦恼:没有模拟化水平的考量机制下,大大超前于所有模拟设备的发展,跟声音本质(模拟化)还是没有接近..........      


不能完全同意。
信号精准的定义应该是A/D,D/A之后和原来的原始信号比较难有人耳可闻的差别。信号源的工作就只是提供信号。
最后编辑重起
TOP
17#

岔开一下。
这里是Brothers in Arms 20th Anniversary Edition录音师Chuck Ainlay的专访,有提到DVD-A与SACD的比较。
“DSD有着无可避免的柔化作用,在我看来这在某程度上令人觉得更‘模拟’,但它不能代表最接近主控台的输出(意即96/24 LPCM 更接近)”
http://www.highfidelityreview.com/features/brothers_in_arms_02.asp
TOP
18#

Raxel 在 2005-12-3 13:09:06 发表的内容
说道Brothers in Arms,岔开一下,个人觉得就音质而言.Dire Straits的专辑,还是前面几张用模拟录音的Communique和Love Over Gold好一些.

真的没觉得Love Over Gold录的比BIA好,反而BIA体现了数码录音的优越(相对Love Over Gold来讲,干净、清晰、动态大),但Love Over Gold的音乐成就不可置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