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xel 在 2005-12-14 10:21:27 发表的内容
enrique 在 2005-12-14 10:10:50 发表的内容 碟片的确是有jitter的,不过那个一般不叫“时基误差”,而是激光打坑位置和理想位置的差距。一般以百分比来衡量。我这样说是因为我和PHILIPS公司的工程师一起工作的时候,用他们的专用伺服监控软件看到的。刻录CD-R/DVD-R就是用激光在碟片上“打坑”(实际是用激光改变碟片染料晶体的结构,原理同)
一般这个刻录过程的激光打坑都无法在理想位置,所以重播的时候会造成jitter,这个没办法的,因为读出来的数据虽然是0, 1,但是时间间隔不是绝对相同的。
普通刻录良好的情况下,激光打坑位置和理想位置相差在3%以下,一般刻录数据碟只要相差10%都可以被正确读出。 |
音频CD激光头读取信息,输出bit,的时间间隔,并不是由bit坑道间的距离决定的,事实上音频信息,也就是WAV里面连续的bit位在光盘上并不都是是一个一个坑连续存放的.音频信息的存储以frame(帧为单位.最小的存储单位是一个sector.每个帧里面存放6对信息(左右声道为一对) 6*16bit*2 =132bit,然后前面后面还会放置C1,C2校验位等其他信息. |
你说的对, 但frame是存储方式而已,实际在重播的时候, 所有的frame还是要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流. 这里面的准确东西我也说不清楚,但光盘上打坑位置不准影响最后的数据流中间的时间间隔是存在的. 毕竟硬件处理数据还是要依赖一是时钟,二是上升沿下降沿触发, 如果上升沿下降沿时间不对了,时钟也不能随便就触发,而是要等到上升或下降沿来了以后才能触发.
所以存储导致的jitter靠时钟同步是无法纠正的,时钟同步的手段只能让时钟自己准确.否则天价转盘何用? 我想转盘的重要性是发烧友都能承认,特别是如果后端不是像英国之宝或Benchmark DAC1等的.
这种时间差很小,到ps 级( 10的 -12 次方) ,普通DVD的jitter在几千ps ,好的CD在150~ 300 ps左右.
Benchmark DAC1 的jitter好像是140 ps 左右? (准确数字不记得了) ,而且这个还和输入的jitter无关.也就是说,普通DVD,只要正常工作,就行.
英国之宝588也有类似的效果,据说用buffer + reclocking来降低jitter的干扰. 可见jitter的降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并非技术上作不到.
我看到有文章说,有人用手段把jitter降下来以后,发现声音比较HiFi,但有点" 冷冰冰 " ,反而是jitter有一点的时候声音比较温暖.这个不说谁好谁坏,关键是为什么jitter产生奇妙的听感效果?
个人认为人耳对于小于微秒级的声音虽然能觉察,但起重要作用的还是相移. 传统的DAC,对于有jitter的数据, 在进行转换的时候会有一定的相移.而人耳对相移非常敏感.
至于为什么人耳对相移非常敏感呢? 这时因为我们听到的立体声其实是两声道相互干涉的结果,波的干涉在空间产生一些固定的加强和减弱的点,这就是声像. 声像的位置和相位紧密相关,相位有点不对,声像就偏移或移动不稳,就听出来了. 这就像我们看肥皂泡上的彩虹样的七彩光圈,其实那每种颜色条之间的区别就是因为他们的厚度相差100个纳米左右. (神奇! 纳米也是10的-12次方米) 光的衍射造成了100纳米的微小距离变成了颜色的区别.
人对于10的-9次方秒的声音和对10的-9次方米的光都能察觉! 都是分别借助了声波的干涉和光波和衍射.
最后说说Benchmark DAC1是完美的吗? 也不是. 网上读到有人说他的算法其实来源于AD的新数字滤波器, 基本的算法是取一段时间的数据流,然后根据平均算出应该采用多少时间间隔,然后借助高精度时钟重新生成这些数据,采用前面算出来的时间间隔. 此种方法理论上是讲的通的,不过实际做估计难度还是有很多. 估计还是有一些细节问题不是都考虑了.
其实jitter在视频就没有音频那么严重,因为视觉暂留的问题, 视觉都会延迟0.1秒左右, 所以24桢的图像看起来就很连续了,远远没有声音那样要求严格.而且人看图像也不会有波形干涉. 除非未来大家都看立体电视. 电视现在只有一个屏幕,就如同声音的单声道.
甚至有一个具有讽刺性的错误. 很多数windows下的视频播放软件播放PAL 制碟片本来是25桢每秒,都放成26桢每秒,不过居然很长时间都没人发现. 直到 WinDVD 6.0才发现并解决了这个bug.可见人视觉的要求真的不怎么高.

而且NTSC制其实是29.97 桢每秒,但几乎99%的播放器都是用30桢每秒去播放. 这个29.97的速度都被忽略了.
不谈了,以免贻笑大方, 错误之处可能很多,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