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P、CD都能出好声 [复制链接]

查看: 39025|回复: 370
1#

决定CD音质的,首先是CD唱片的制作,除了个别发烧厂牌,大唱公司的CD唱片压片质量下降已经是共识,技术越来越先进和普及,质量越来越差,要改善CD系统的声音,这个问题一定要改善。
第二个是CD唱盘读取讯号的准确性问题,这个非常关键,有人提出误差率很低,可以忽略,但试过替分体CD系统升级转盘的发烧友恐怕很难接受这个说法。听过DAT母带和CD差别的发烧友更无法接受。大家有没有发现,二手市场上90年代的中高档CD机种,机芯都做得很发烧?几年前,高品质的CD机芯唾手可得,大约万元级的CD机就可以用到如CDM—PRO这类顶级量产机芯了;到现在,CDM—PRO机芯停产,如果要找到一台使用这款机芯的CD机,花费就要好几倍。
有个关于CD的怪现象,普及型的CDP机芯越来越差,芯片技术倒是越来越先进,升频芯片96Hz的还没风行,192,就迅速进入主流市场,高端市场几年前就有768Hz的产品了。有幸在一台支持768Hz的解码器(BOULDER)上比较44.1Hz和升频后的效果,提升非常明显。
至于芯片解码之后的放大部分,这个就是已经成熟的技术了,和唱头放大一样,可提升的空间非常有限了。
就以上现象,要想CD出好声,我们“现在能做的”是首先要及早收藏哪些压片质量好的CD唱片(像FELIXCAT大侠做的那样);第二样是找一台机芯部分制作精良的CD唱盘,并备好用以跟换维修的零件和机芯;至于解码部份,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完善的产品,又或者今天只用在高端市场的产品进入中,低档市场的。
最后编辑Dr kuang
分享 转发
TOP
2#

lybxr 在 2005-11-13 18:27:24 发表的内容

一般的厂家不会考虑缓存和JITTER上的改进,,不是没有资金,只是因为眼光.我要是有钱我就召集人才做这个事,这是音响史上的里程碑.


确实是里程碑,而且很简单就可以做到了,把市面发行的CD全部改成WAV格式,再把民用的CD机改成WAV格式,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得到非常接近原始数字录音水平的声音文件了。
TOP
3#

我的观点恰恰相反——CD播放时听感不佳的主要原因正是其基于80年代初期的芯片技术的落后制式。
在当时的科技条件下,芯片的速度非常有限,还不能象现在的芯片技术那样,把音频文件高速以分割好的数据包形式打开再形成固定速度的数据流后转换成模拟讯号。那时的芯片需由外界提供一个“近似绝对稳定”的数据流,在当时的芯片技术条件下,光碟无疑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它在理论上能提供这样的数据流,当然前提就很不“数码”——首先要有绝对准确的CD音频文件,接着要绝对准确的数据读取(光电转换),还要速度绝对准确的数据传输。这三个方面,无一不是要求一种精度几何级数地高于模拟系统的硬件技术要求。
所以,CD音频光碟其实是一种比LP系统对机械工艺精度要求高得多的数码系统,是“建立于一种几乎不可能做到的模拟技术上的数码技术”,要接近这样的要求,单在机芯这一环节,不妨理解为要比现在最精密的机械式手表还要精密的传动系统(联系一下这类手表的价格,就会发现其实现在的HIEND级转盘卖价并不贵)。但在发明当时的芯片技术条件下,确实非常合理和巧妙地解决了“稳定速度的数据流”这个问题,而且在使用和保存上又比DAT优胜得多,所以很快就成为了行业的工业标准。
但到了芯片和软件技术已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个工业标准就显得很过时了,也成为了制约数码录音的瓶颈。
至于解码部分的问题,我从“数码录音的LP唱片”和“原始DAT母带”得到的印象是:现在的中档(约万元级)解码器,已经非常好地解决了“数码声”的问题了。尤其是现在比较常用的24bit96Hz以上格式的数码录音,至少我在专业的录音室监听系统上无法听出发烧友所谓的“数码声”;而且很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监听所使用的器材居然还是用数码功放系统的,难怪几乎所有接触过的录音师都坚持“数码录音的音质优于模拟录音”。
TOP
4#

enrique 在 2005-11-13 20:28:59 发表的内容
320Kbps 的mp3 的确比多数LP 都保真


如果用示波器来“看”失真,同意你的看法。
如果用耳听就不同意。
TOP
5#

问题在于现在除了一小撮发烧小厂外,几大唱片公司的压片质量明显下降了。
现在压片厂注重的不是“提高质量”,而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比如说单是碟基胶粒加温这个简单环节,最佳效果要求分三段进行,现在为省时间都是一次加温。又比如说母盘转录,最好的效果当然是1倍速转录,早期时设备不支持高倍,所以“被迫发烧”,现在通常是8倍甚至更高速转录,是放弃发烧来提高生产效率。类似的问题还有好多,科技先进只提供了“发烧”的可能。
TOP
6#

松香味 在 2005-11-14 1:32:35 发表的内容
关于CD制式,2005.11《高保真音响》P21上有音乐传真老板安东尼先生这样一段话;其CD重播的声音缺乏信息量,责任并不在CD格式本身,CD碟上刻录的信号并不比录音母带少,原因就是播放设备没有完全将CD碟中的信号提取出来。如果将这个问题解决了,SACD、DVD-A的意义就不大了。


如果他把这句改成“制造工艺完美无缺的CD碟”就比较合理。
先不提原始的数字文件在储存,编辑,混音过程中的失真问题,就看看目前制作好的WAV音频数据文件是如何制作成CD的过程,就知道CD制式的问题了。
先要把WAV文件转录成CD文件格式的刻录母盘,这个格式的转换有无失真因无法独立对比,暂时还不能完全确定,但在录音室对比过,刻录出来的母盘和WAV文件间差别很容易听得出来,如果原来是高于CD格式的就更明显一些。当然,使用高质量的特别设计的刻录盘和刻录机,使用高质量的电源和讯号传输线材,可以有效地减少部分失真,但暂时还没谁能做到听感无差别的转录。
刻录好的母盘送到压片厂,要经过两次以上转录才制成压片母盘,这两次转录中又会有比较明显的失真。这里失真的程度就和各个厂家的工艺和所用原材料密切相关。
可以肯定的是:根本没有可能有“刻录的讯号和录音母带一样的CD唱片”。当然,如果象雨果准备发行的LPCD 45那样,直接刻录出CD唱片来销售,就可以消除了压片造成的失真。但这样也只是和“刻录母盘讯号一样的CD唱片”。
TOP
7#

现在的市场状况,要大公司提高生产质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它们更关注的是压碟的成本,质量不要继续下降就很不错了。而对于绝大部分消费者,对音质的要求并不高,他们更关心的是内容和价格。
象雨果这样的生产方式只适用发烧小厂,但这些小厂又签不到“重量级”的音乐家。数码科技高速发展,发烧友却要找多年前的数码产品——旧版CD,这才是目前CD工业的悲哀之处。
TOP
8#

七月雨中 在 2005-11-14 22:02:05 发表的内容
我們玩CDR都知道用藍或綠色較好,但有些唱片公司的CDR還很隨便的,用金牒,聽過那些CDR,好衰聲,呵呵.


最好的是一种半透明的金碟(碟基类似日本版《奶妈》),大约20多RMB一张,但我把牌子忘记了,广州要定购,香港应该可以买得到。
而且,一台专业的独立刻碟机,由好的CD转盘作1:1直接对录效果远优于用电脑来刻录;如果一定用电脑,早期的SCSIC卡接口的低速刻录机效果比现在的IDE,USB口的刻录机好。刻录时所用的数据线对效果影响非常明显,刻录机严格的避振也不可忽视。
TOP
9#

我一直有留意网友们关于这方面的贴子:)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