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由SACD红不起来想到的 [复制链接]

查看: 80166|回复: 807
1#

现在从所得到的消息,以前推出的SACD并没有真正使用上DSD技术。SONY和PHILLIP撒了个弥天大谎,在它们的宣传中,刻意地把它们的SACD和DSD混为一谈,SACD所标称的技术指标,其实是DSD技术的指标,而从未有任何一张SACD唱片达到了由EMM LAB公司开发的DSD技术的指标。一些SACD和原有CD版本听感上的提升是来源于重新制作时,制作者对原有唱片重新混音;而有些听感上没有提升的,是制作者只是使用了SACD的设备把原母带直接转换成SACD格式。
分享 转发
TOP
2#

Raxel 在 2005-10-31 23:38:24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 在 2005-10-31 23:32:33 发表的内容
现在从所得到的消息,以前推出的SACD并没有真正使用上DSD技术。SONY和PHILLIP撒了个弥天大谎,在它们的宣传中,刻意地把它们的SACD和DSD混为一谈,SACD所标称的技术指标,其实是DSD技术的指标,而从未有任何一张SACD唱片达到了由EMM LAB公司开发的DSD技术的指标。一些SACD和原有CD版本听感上的提升是来源于重新制作时,制作者对原有唱片重新混音;而有些听感上没有提升的,是制作者只是使用了SACD的设备把原母带直接转换成SACD格式。


如果是原始母带直接转成SACD的制作,那么音质是不错的,因为你可以获得非常非常接近原始母带的音质,而不仅仅是LP的音质(Sony的单层SACD,滚石摇滚乐队的23张专辑重发等实例).而音质不好的是那些在混音制作过程中经过PCM格式处理,再转成DSD的制作(包括雨果的SACD都是这类).特别是有些根本就是用了第2,3代的数码母带,而不是原始模拟母带.



声音不错的原因,有从事专业录音室工作的人说过“是通过在极高频段加入了数码背噪来改善的”。
原理有点复杂,但可以理解为在音箱加超高音的原理,当单独使用超高音时,基本听不到,但其实有极轻微的背噪(非人耳敏感范围内),当这些背噪加入到音箱的声音中时,却能改善人耳敏感范围内频段的听感。还有一些类似的技术,但SONY肯定没有全部对外公布;当其它公司使用SACD转换设备,但没有使用类似这样的技术时,SACD比原CD的提升就远没有SONY公司自己的制作明显。因为香港出的SACD唱片,其中很大部分是香港唱片的流行曲,原始母带就在它们自己手上。
而且,就我自己的经验,SACD唱片比CD改善得最明显的,不是那些使用模拟录音的唱片,反而是那些使用数码录音的。
TOP
3#

Raxel 在 2005-11-1 0:29:59 发表的内容
这个极高频段底噪的问题,是DSD编码的天生缺陷吧,我们说的是一个噪音来源吗?这个不是加入的,而是编码格式造成的.

为什么Esoteric,金嗓子等顶级SACD机都是把DSD信号转成PCM信号后再解码成模拟信号的?就是因为如果直接把DSD信号解码成模拟信号,这些高频噪音要通过比较复杂的手段去除,反而可能会影响到最终可闻频段的音质.能够做好的没有几家,例如EMM Labs是个例外.而Esoteric,金嗓子等采用讨巧的手段,转成PCM后可以比较方便的解决高频噪音问题.有兴趣可以参考一下这里

http://www.aplhifi.com/phpBB/viewtopic.php?t=194


EMM LAB就是DSD技术的开发者。至于转成PCM后再解码,这正是SACD系统干的,EMM LAB根本不认可这是真正的DSD技术。
TOP
4#

少点对他人的评价,多点实质内容吧。
当讨论进入到以打倒他人观点为终极目标,甚至于不惜动用到各种可能的词语来达到目的时,讨论就失去意义,乏味之至。用上一堆街头骂战的字眼,无论是否能占到上风,就旁观网友看来,形象已大打折扣,更何况这种骂战通常不会有“胜利”一方。
TOP
5#

关于生产成本,大约可以知道的是,目前国内的绝大部分唱片公司都没有自己的唱片生产线,而是由一些专门的光碟生产厂家压片,一般的价格是2元/张,如果对压片质量要求高,比如说一个母盘只压两,三千只或更少,单只的成本就会高一些;如果压片量大,超过5K以上也不重新制作母盘的,单价还可以降低(当然,这是以牺牲音质来达到的)。
还有的成本就是包装材料和设计的费用了,这方面不同的唱片之间出入会比较大,但如果是几千张以上,单只成本通常在10元之内。
剩下的成本就是版权,报酬,录音设备的损耗,广告,公司日常开销,这方面出入非常大,不好统计——比如说不同的音乐家间的价码出入非常大;有些出版唱片量少的公司没有自己的录音室,租借或干脆委托其它录音室。
最直接的说法是:国内卖四,五十元/张的唱片,大部分发行量在5K以上就可以赢利。
TOP
6#

Raxel 在 2005-11-4 0:53:10 发表的内容


但如果是SACD,sony要另外收专利费,如果带多声道音轨的,sony还有收双重专利费.加上制作,压片成本的提高.估计以SACD的成本计算,发行5K片要有赢利,你估计SACD单片的零售价大约会是多少?


具体成本曾经听到过,因为自己没留心,忘记了,平均应该不超50元/张。但考虑到销量问题,地区性唱片公司不会把赢利点设定到5K这么高的。
TOP
7#

而且,我还想知道,用什么样的系统读取的光碟数据作蓝本,来确定CD机没有出错,就用声卡和EAC吗?
TOP
8#

Raxel 在 2005-11-3 23:47:49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 在 2005-11-3 23:33:34 发表的内容
盗版问题值得商讨,盗版似乎和大众的关系更密切些,虽然烧友也是大众中的一员。但是烧友有其特殊性,他们对软、应件的要求更高,投资比大众更舍得,也就是说他们能承受SACD的正版价,况且他们(部分吧)早就希望新的格式来替代CD。在这种情况下红不起来有点说不过去(指国内的情况)。


你太高估中国市场发烧圈的正版软件消费能力了.方便的话,请E版,或者柏菲,雨林来透露一下平时发行的专辑的发行量吧.更不要说古典专辑的销售数量了.如果一张专辑只能发个几千张,估计这个连引进一条生产线的开销都不够,更不要说配备其他相关设备了.其实如果真正对目前SACD市场情况了解透彻的话,4个字就足以说清楚情况了.


深有同感!
之前的盗版还只是光碟,唱片公司还可以通过出“廉价版”来应对;但近年MP3风行,大唱片公司难以为继。自唱片工业产生支持到现在的EMI公司,之前已经放弃全部光碟生产线,最近更准备全面放弃新录音,只靠卖旧家当度日。
作为一项商品,能否成为主流,音质确实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只靠一小撮使用高级器材的发烧友,养不活以音质为取向的发烧公司。音质明摆着比翻版好的正版CD都难以为继,门槛更高的SACD等新制式可谓“生不逢时”。开发SACD技术的两家公司,PHILLIP的录音室已经被环球关闭变卖,原因是环球不想替PHILLIP电器卖广告;而SONY则整个唱片公司被BMG兼并,BMG是否愿意替SONY的电器卖广告呢?
TOP
9#

开心果 在 2005-11-4 12:13:59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 在 2005-11-4 1:07:52 发表的内容
数码就这样玩完了?


老浦东 在 2005-11-4 8:43:14 发表的内容
根本不必如此忧心忡忡,数码音响是一股不可抵挡的洪流。必将以主流地位统治音响世界,其他形形色色的东西只能乖乖地俯首称臣,成为遗老遗少家中的宠物。

怪我没说清楚,我的意思是说数码仅玩到CD就很难再有什么质的飞跃了。


我却觉得“光碟”这一形式才是制约数码声源的瓶颈所在。
我们一直以来把太多光碟系统的不足归罪到数码录音上,是因为作为消费者能接触到的数字音源是光碟,而这是几家唱片垄断公司强加于我们的,其它小唱片公司和发烧器材厂家能做的,就是在大公司制定的框架之内(那怕不完善)去作些小修补。
SACD其实也是SONY和PHILLIP想强加给市场的,单从技术上来衡量,SACD还只是一种不成熟的DSD的技术(基于PCM技术),随着世界上第一台真正DSD多声道录音系统被开发出来,在高档市场上取代CD的“真命天子”应该会出现的,但还是不是叫SACD,或者能否被现有SACD设备兼容就还不知道。
不过,能带给音响市场最大惊喜的,我觉得可能不一定是新制式,如果能有一台价钱合理的,革命性的音频CD读取系统,可成功克服音频光碟读取误差,把数字讯号“无损”地输送到解码部分,这才是现在市场上最需要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