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听音响与听音乐会现场 [复制链接]

查看: 20339|回复: 111
1#

我家器材太差,所以只能经常去音乐厅混混,草根发烧友的无奈啊。。。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9/8 11:28:04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对于器材重播音效(只谈古典音乐的重播),俺觉得向高质量的现场靠齐,是唯一的宗旨。在这个宗旨之下,经过俺的探索(当然是在别家大烧那儿),唯一的途径,就是合理搭配的百万音响(千万、上亿当然更好)。

(以下文字再次进入alma老师的真与美论战。。。)

现代音响和古典音响的区别可以简单归纳为前者求真,不计代价,以真实还原带来现场的美,后者求美,稍作妥协,就能把哪怕很一般的现场粉饰成中上。求真者,代价惨重,往往花了大把的银子,最后可能离真还很远。求美者,代价往往不大,即便稍高也在合理范围,效果却往往很好,时常能有拨动心弦般的感动。

看似求美比较符合俺的经济状况,但很无奈,在听过了一些和现场很接近的高级系统后,俺堕入了杀千刀的求真黑洞,不能自拔、痛苦万分。在中彩票之前,唯一的解毒良方就是多去音乐厅现场。买最便宜的票子,一年听十几场高质量的音乐会,还是开销得起的。
TOP
3#

原帖由 zl2211 于 2009-9-8 11:10:00 发表
现场与音响各有千秋,双方都不能取代对方。我感觉现场与音响的最大区别在于现场各种乐器的定位真实具体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9-8 11:47:00 发表
我感觉HIEND器材播放交响乐定位更清晰。尽管这是一种幻觉。

施兄所言并未幻觉,音场的形状、乐器的定位、乃至乐器形体和重量感的体现,都是高级重播系统必须具备的素质。从广义上讲,越高级的系统,定位越清晰、乐器的分离度越高(尤其是大编制的作品,可以把很多独立的乐器单独分离定位)而不显得凌乱。当然在音乐会现场,大多数的座位上是听不到高级HiEnd系统那么清晰的乐器分离度的,所以有些朋友说HiEnd系统可以高于现场,我不太赞成这样的观点。虽然我还没有机会跑到指挥的位置听,不过从我现场很多位置的尝试,我发现越靠近指挥的前排中心位置,可以得到更多的乐器细节和定位信息。尤其是协奏曲,或者有独唱人声声部的管弦乐作品(比如大地之歌),前排座位可以取得类似录音那样的乐器对乐队的比例,后排的座位则比例完全不对,乐器很多时间内会被乐队掩盖,尤其在东艺大厅这样声音稍薄的场合,甚至钢琴有时都会被乐队淹没。
另外,现场的乐队分布是横向宽、纵向浅,音场的宽度大、深度小。录音则有两种,现场录音和现场音乐会的音场分布基本一致,而录音室录音,通常没有像音乐厅那么宽广的场地,乐队在录音室里的排列和现场相反,横向窄、纵向深,音场宽度小、深度大。录音室的空间高度往往也低于现场。
音响器材必须正确还原每种不同的音场和乐器在其中的定位,这种还原能力同时也影响了乐器(包括人声)的形状还原。如果一个录音室的录音在某音响系统体现了异常深的深度和异常宽阔的宽度以及异常高的高度,那么这个还原基本是不合格的,其乐器的形状也势必大大超过真实乐器本身。一套较高素质搭配得当的系统,是可以做到正确还原录音现场的比例的。
从我个人的角度,鉴于现场音乐会是电声发明以前几百年唯一的古典音乐欣赏模式,我对系统的要求,只要能够做到类似现场音乐会的比例就行。音场宽度高度必须足够,对音场深度要求不高。乐器定位和分离度,能达现场的中间效果就行,即离乐队稍远的中部座位或者稍靠后座位那般稍有点含混的状态。在此基础上,每做一次声音上提升,都应该相当于现场座位的前移,其金钱的代价,也同现场票价一样,投资增加往往是不成比例的。
最后编辑scfan 最后编辑于 2009-09-08 12:53:58
TOP
4#

原帖由 alma 于 2009-9-8 11:55:00 发表
我这种听音乐的方式大概属于最无聊型的,就是主要拿她当背景,什么时候音乐能把我从手上的工作抓走,音乐就成功了。

alma老师谦虚了,大多数时间俺也都在听背景音乐。
TOP
5#

原帖由 zl2211 于 2009-9-8 13:07:00 发表
分析的客观,细致,准确。
音乐会现场不是最佳的录音场所,好的录音一般不出自音乐会现场。

谢谢兄,小弟不敢自得。
与兄商榷,虽然音乐会现场受到负面干扰因素很多,包括观众的咳嗽、乐手或指挥某个局部的技术失误或某段时间内状态起落。但是现场的演出是一气呵成的,没有纯录音演出通常有的打断、重来,指挥、乐手和观众的相互感应,造成现场独特气氛,往往会让乐团(特别是大师级别的指挥家和独奏家和名团)有超常发挥,音乐的流畅感、整体感,指挥乐手的默契度,远非在相同音乐厅没有观众的纯录音可比。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场的观众也是制造好音乐的一份佐料。很难想象没有观众的摇滚演唱会和足球赛会弄成什么样,古典音乐会也是一个道理。除了少数只和自己弹着玩的钢琴独奏家,绝大多数的古典音乐会,离开了观众,也就远离了气氛。
至于在录音室专用的录音棚内录音,则在现场气氛上更加缺乏。音乐的流动性下降。当然,录音棚的音效有中上质量的保证。毕竟世界上这么多音乐厅,音效好的占少数,很多知名乐团的主场也都是恶声的场所,那样的现场录音,纯粹从音效来说的确是不如录音棚的。
当然,兄说的是录音,“好的录音一般不出自音乐会现场”,但唯独音乐才是录音的灵魂,如果不是好的音乐,那么再好的录音也没有意义。这也是很多大师不愿意进录音室的道理,上一辈的大师自不多言,富特的每一个传世神品都是现场,伯姆一到现场就放射出无尽的活力,和他的录音室简直换了一个人。再世大师中的翘楚,即将来北京演出的阿巴多,近年的录音几乎全是现场,几乎每一个录音都是令人顶礼膜拜的里程碑。跟何况现在录音技术的进步,已经可以保证现场录音音效足够接近录音室了。
TOP
6#

原帖由 bomber 于 2009-9-8 14:35:00 发表
。。。从演奏内容和水平层面,在国内能够听到的乐团,演奏家现场演绎,大多都与经典唱片的水平差距很大,即使是现在国家大剧院经常有国外名团来访,但到访演绎的水平和作品表现来看,与经典唱片的还是有很大差距。。。

很有共鸣!
国内的音乐会演出,一旦乐团名气过大,往往会有很多闲杂人等混入,现场的气氛混乱,导致乐团和指挥状态无法正常发挥。其结果,除了听到一些乐团局部的音色和特点,其他一无所获。
往往是一些实力大于名气的团,到场的观众多是真正的爱乐者,现场气氛很好,乐团发挥的也棒。
TOP
7#

原帖由 pipe_organ 于 2009-9-8 16:22:00 发表
scfan兄上面的几段话,深以为然、深以为然

哈哈,pipe_organ兄,这次北京,你我前后脚,碰不到了,我听第一天,你们接力。回上海再聚。WP那场,弃之可惜,食之味道又不够,犹豫啊犹豫。
最后编辑scfan 最后编辑于 2009-09-08 21:21:12
TOP
8#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09-9-9 8:53:00 发表
都不太同意两位兄台对音响的认识。
音响和唱片其实是一种艺术。
这种艺术有他的与众不同,
与现场是两回事。
听音响其实是一种艺术活动,他其实与音乐会不同。
举个例子:音响的重播效果有时比真实更好听。


施兄,音响之所以和现场不同,不是有意为了做艺术,而是技术上无法做到完全还原现场。音乐是艺术,音响称为技术更合适,技术手段需要保证音乐真实还原,而艺术,交给录音的真实音乐本身吧。

常听现场的朋友都很清楚,甚至不用百万美圆的名琴,一把二流乐团首席手里很一般的小提琴,其音色就能很轻松让所有重播器材汗颜。音响存在的理由,在于一来很多逝去的大师,已不可能再出现在音乐会现场,二来高质量的现场,尤其在中国,也的确很少,不得不依赖于唱片,三来爱乐者基本上每天都需要听很长时间的音乐,按照现代社会的环境,这个需求只能通过音响设备满足 。

当然,音响声音胜过现场的感觉很多人都会有,我也有过。在一个声学条件不太理想的现场,在一个相对远离乐池的位子,或者一个状态不好的乐团、指挥或者独奏家,你所听到的声音或者音乐,的确还比不上搭配合理的高级系统播放大师们的黄金录音。田忌赛马,这样比虽然不太公平,但的确也是音响存在的第四大理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理由。
TOP
9#

原帖由 挠挠 于 2009-9-9 11:09:00 发表
其实,玩音响最疯狂的恰恰是我国的香港。

还得加个东洋日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