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原帖由 Lighting 于 2014-12-2 22:44:00 发表确实存在追求精度与传统韵味美学之间的矛盾。偏监听风格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尤其是老烧们。 这里有两种走向:一种是以胆机,黑胶为方向的DIY 音色为主导;另一种是以忠实 录音师本身的作品还原为目标。在80,90代,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在CD 的数码声,功放的毛刺,Speaker 的箱声
确实存在追求精度与传统韵味美学之间的矛盾。偏监听风格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尤其是老烧们。
原帖由 nsx_r 于 2014-12-4 13:26:00 发表是,我也一直是这么看的,既然是主观审美,也完全存在就有人喜欢清洁无染,透彻“无味”的声音啊。
原帖由 nsx_r 于 2014-12-4 13:29:00 发表这点是赞同的,这个地方用胆其实作用就是个效果器,对吧?:)
原帖由 nsx_r 于 2014-12-4 13:38:00 发表都是效果器这个观点是没错的,毕竟精度再高的设备都有误差,不可能100%精确,但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就是减少这种效果,箱子单元的新材料,更低失真的磁路,箱体设计的新理念,放大器的主动修正技术……这一切的目的就是减少设备的“效果器作用”,当然,也存在不用新技术,采用传统技术走韵味美学路线的“效果器”厂商,二者的存在意义都是有的。
原帖由 Lighting 于 2014-12-5 5:30:00 发表 原帖由 hugoo168 于 2014-12-5 4:58:00 发表你这大帽子扣的,原来我用了胆机就是不尊重音乐人啊,哈哈。好像是有点乱扣帽子。胆机Fan 只不过在每道端上来的大厨的菜里,加上一勺Sugar 而已!: )刚看完【Lucy】,好漂亮录音 和 配乐!赞一个!不过,如果用胆机
原帖由 hugoo168 于 2014-12-5 4:58:00 发表你这大帽子扣的,原来我用了胆机就是不尊重音乐人啊,哈哈。
原帖由 Lighting 于 2014-12-4 0:32:00 发表假设你这位无胆不欢的朋友,是《安和桥》的录音师,那天的场景应该是这样的:“我记得我第一次听到这段马头琴在这首歌里出现,是专辑混音过程中我去录音棚,上楼过程中在楼道里听到的,当时我惊在楼道里动都动不了,随即冲进棚里眼泪几乎夺眶而出,冲着惊愕的制作人和录音师大喊:我去你妈的!我的马头琴呢!这么就成了小提琴了?”;-)开个玩笑,胆机其实是一种声效器,经它一处理,立刻油光滑润了起来,北方的粗旷,能立即变为上海的小资。。。《安和桥》换成胆机听,其中的歌词“让我再尝一口 秋天的酒”,最好改为“让我再尝一口 StarBuck 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