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我发觉大多数老烧大烧玩到一定程度大体上都会转到玩胆机上... [复制链接]

查看: 49079|回复: 238
1#

“胆色过人”是音响家,“胆识过人”是音乐家,“无胆无色”是玩家。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3/12/28 21:57:06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32# 强悍制箱 的帖子

强悍兄,很愿意向您学习音响方面知识;胆、石之分从某种角度讲是科技发展产物,它们自身发展的材料物理指标和技术指标,其指向性具有共同点,它们相同目标是为了刻画演奏录音之声,我们用很多数据去衡量“箱真度”问题,可是我以为这里尚有漏洞,真实乐器发声有其材质决定,乐器中以木质为主,即便是金属乐器,在打击和吹奏过程中,都以柔性材料迫使之,因此它们发声都具有“柔中含刚”特质及其泛音,在此方面胆机的表现力可谓突出,这些问题和年无关,但和听音阅历和理解力有关。不好意思,多说了几句,谢谢。
TOP
3#

回复 38# 修竹 的帖子

修竹兄好,没想到在此相遇,呵呵。兄也为胆爱好者,同感。胆机在音色上造就的登峰造极之声,我在石机上没有听到过,这是它具有广泛的品种和音响设计师想象力、潜心专研之果,当然,对于喜欢“中性”朋友会说它是“音染”,即便如此水银泻地、可用盆装的圆润颗粒声,是具有艺术美感的。大功率后级胆机任然是我选择对象,因为它具有闪电般快速,90度垂直穿越地板的力度,慢慢弥漫开来的低频铺垫,以及小提琴模仿暴风雨、鸟群飞舞中连续三十二分音符那种体现高难度技法时,演奏者仅是头发抖一抖的轻松自然感。
TOP
4#

回复 54# 修竹 的帖子

回兄,如先生以听人声为主,单端三极管不妨是好选择;如以听古典为主则可试一下四极管;至于推挽出粗声,可谓相对而言,我现役听古典曲目后级采用并联推挽外交桥接方式,配以上品的胆管,音质极佳,诚然这种使用方法,知其者少,否则根据国人购买能力,这种器材和胆管又要被炒作了,到头来反被受害,请原谅话说一半。
TOP
5#

回复 64# Peterlo2011 的帖子

看兄是西电标志,简报自我经历,走过西电300B——艳丽、可人,遇上211——鲜嫩、水淋、剔透,遭遇KT88——正统,是打开西方人古典乐与文化之门的工具。老外在此胆管机种后级开发、研制的经典型号及数量,无出其右。
TOP
6#

回复 68# Peterlo2011 的帖子

请兄有机会找上一台经典款型,插上50年代大金狮,小管子也用上“折玻璃”、“磨玻璃”之类的,再听一下;同理,211如不遇上KONDO会有水淋淋感觉吗?、300B的空灵感在别的机种上会有吗?,道理一样的。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3-12-29 19:00:22
TOP
7#

回复 68# Peterlo2011 的帖子

材料和设计制造的器材美声,到此可以基本说到尽头了,但是不用正统之声去刻画福尔特文格勒的42、51、54年指挥的贝九之声,何以体现一览众山小的高度。
TOP
8#

回复 72# Peterlo2011 的帖子

把箱子控制好了,你会听见就像前者所言——演奏中高难度动作仅是抖一抖头发那般轻松自然;尽在掌握之中的快速,那是收放自然;急吼吼、爆炒之声,都是奶水不足所致。至于你说的“细细地”,请想总不能眯缝者眼睛听尼尔森、温德加森等人的歌唱,对吗。
TOP
9#

回复 85# jackydql 的帖子

兄好,你使用了自然就有客观评价和体会。KT88(或6550)与300B被誉为胆王和胆皇,一阳一阴,正能对应音乐艺术表现方式的迥异特征,“阳”则西方古典歌剧、交响乐、室内乐作品的戏剧张力和悲剧之美。“阴”则表达小资情调的缠缠绵绵。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音“色”字,过分追究,是器材之声的迷恋,它的分界点在是否符合音乐演奏之规律与乐器发声之理,比如把“色”搞成油亮、滑爽小提琴之声,显然走向另一极端了,除非是前者提及的音响玩家,另当别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