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正确认识适合自己的发烧规模 [复制链接]

1#

但凡需明确为什么而烧?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7# 远去的村庄 的帖子

很不幸,至今未见志同道合的观点,请问您将音响器材视为享受工具还是学习工具?我可以肯定楼主是选择前者。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2-08-11 22:07:02
TOP
3#

如把音响器材作为学习音乐、聆听演绎和诠释方式的工具,你会走得很长、很远。
TOP
4#

回复 33# 白了头一夜间 的帖子

我知道你看到了,呵呵…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2-08-12 10:19:54
TOP
5#

回复 54# M100 的帖子

前辈好,未想到您能在此帖点语。弟二十岁时放弃迈克杰克逊、麦当娜等流行之星投入古典音乐怀抱,期间在音响器材中经历各种,但每次调整都会惊喜一番,随着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逐渐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深感乐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一套音响器材能播放笛膜的质感而不能体现第一、二小提琴组声部的和声,前者不是作曲者要求的后者是乐谱里写明的。弟在前辈面前回答主旨是:真诚的音乐爱好者才能把发烧之路走长、走远。
TOP
6#

回复 57# 白了头一夜间 的帖子

好了,我知道您已经看过了,我删除它。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2-08-12 18:35:04
TOP
7#

回复 61# 白了头一夜间 的帖子

晚上8:30分发给你的帖子删除了。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2-08-12 19:14:55
TOP
8#

回复 63# 白了头一夜间 的帖子

先生客气,我的方式不一定适合他人。我来本帖是想给烧友提供一种看待音响发烧的角度。
TOP
9#

回复 65# M100 的帖子

前辈,弟在hifi168里通过观看他人帖子,提请自己少走或避免有些弯路。弟在音响器材方面所走之路属于小字辈,但我想通过学习老师发烧经验,为己所用;以前在一些“毒性”器材之声上驻足、留恋,寝食难安,通过音乐知识学习,懂得了器材之声如是为了讨好耳朵而不是为体现音乐灵魂,我不会想它。弟以前经常为好器材中播放“不食人间烟火”的童丽之声在帖子里沾沾自喜,为庞大的音场而自豪,现在明白有些是后期制作而成、有些是材料特性制造,它们不符合音乐演奏之法和规律。本帖“正确认识适合自己的发烧规模”之题目,能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和联想。再次感谢前辈的指点。
TOP
10#

回复 84# 白了头一夜间 的帖子

楼主,链接给你的三张唱片看过了吗?
TOP
11#

回复 86# 白了头一夜间 的帖子

不是建议你买,只是想说明一点:音乐听到哪里,器材调整的何种程度;当然,这是对于工薪阶层发烧友而言。现实中很少烧友是这么做的。
TOP
12#

1.C小调即兴曲D899.1
乐曲的开头效果别致,八度强奏的轰鸣过后,全曲的主题却以清淡安详的弱奏陈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十分动听的主题简单易记,既朴素又纯美,然而长达十来分钟的整首作品却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构架起来的。仔细听主题的初次陈述。第一句有意用单音弹奏,不加任何和声,如果钢琴家的音色足够柔美,那可真有点如梦似幻的意境了。第二句才加上淡淡的和声伴奏,且用断奏手法以求变化。有人把这第一句形容为河流的源头那一滴滴泉水清冷地涌出,传神之至。在主题一次次地复述变化中,和声逐渐丰富起来,回音、装饰音使旋律发生了细微的色彩变化,力度的强弱交替蕴含着深邃的诗意。这时候,滴滴泉水已汇聚成了小河,在微风吹送下奔涌向前。和一般变奏曲不同的是,这个主题的形貌始终没有很大的变化,除了个别乐句外,情绪几乎总是那么平和安详,超脱凡尘。主题的速度、节奏也没有多大变化,而每一次的和声、调性均有细致的改变。其中,左手三连音伴奏下的那次变奏最为迷人,洋溢着浪漫情调。乐曲悠缓的流淌中,主旋律忽又移到左手低音域,三连音换到右手高音区,给主题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乐曲末尾,主题回归原貌,以柔弱的音色向听众依依惜别,余味无穷。

2.降E大调即兴曲D899.2
一开头,一连串的三连音(连奏)便如一股溪流不停地奔泻而出,沁人心脾。想象一下,这段音乐用来配什么画面最合适?当然是林中小溪欢快地奔腾,蝴蝶漫舞,草长莺飞。中段陡然一变,钢琴奏响了一支乡村舞曲,风格优雅欢快,恰如溪边的野花在微风吹拂下翩翩起舞,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味。这支即兴曲最富画意,拍成MTV再合适不过,能活生生地把听众带到田野小溪边去。无形的声音几乎要化为有形有色的画,扑面而来!

3.降G大调即兴曲D899.3
由于带有6个降记号的降G大调太麻烦,许多钢琴家干脆把它移调,用常见的G大调演奏。霍罗维兹1953年的录音就是弹G大调,后来他意识到了G大调并非舒伯特的原意,而是后人的篡改,又按照舒伯特的原谱降G大调再录一遍。听着如此意境高绝的音乐,我们只能叹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在如小溪潺潺流水声般的左手连奏琶音伴奏下,一支悠然自得的女高音歌曲缓缓飘来,仿佛一位仙女凌波微步,乘风而来,吟唱着天上美妙的生活。很奇怪,歌曲大师舒伯特却没有把如此适合歌唱的旋律谱成一支艺术歌曲,而是用在了钢琴上,可见他对钢琴是多么情有独钟了。由于此曲的情调太美、太虚幻,每每令听者有懒洋洋的梦幻般感觉,以过去的眼光看,它多半要算靡靡之音了。在舒伯特的作品中,类似的意境还有不少,如技巧艰深的“流浪者幻想曲”中的慢板部分。人们想象中最美的天堂恐怕就是如此吧!

4.降A大调即兴曲D899.4

5.f小调即兴曲D935.1
一开始出现的美妙旋律带出第一部份,这里有可以和贝多芬、巴哈互见高下的内声部风格和最动人的节奏感,被人戏称为「不断地打铁」的持续同音反复的风格在此己经有高明的表现。然而一转成第二部份,在复杂的左手琶音单纯伴奏下,右手在高音部和低音部跳跃奏出旋律线的对话;淡淡的诗意是这乐段的主要风格,和前一乐段的热情奔旋形成充满张力的感人乐念。我要特别强调这首乐曲持续同音的旋律线风格,你可以在第一乐段中听到舒伯特利用持续了近 40 小节的四分音符持续弹奏来隐藏美妙旋律线的功夫。而曲中丰富的内声部有人能清楚的描绘?我手上有一舒纳贝尔1950的版本,虽然布伦德尔的诠释我己非常满意,但我觉得第二乐段性格的描绘上布伦德尔失之过份平淡。当然,在舒纳贝尔难买又录音不佳的情况下,我想你可以大胆买下布伦德尔1989最新的录音。

6.降A大调即兴曲D935.2
舒伯特一开始先使用接近小步舞曲的速度和气质来表现,舒纳贝尔和布伦德尔一开始的曲风完全一致,反而在旋律进行间,布伦德尔特意表现出比舒纳贝尔更多的情感起伏。中段一转而成为诙谐式的快板,从左手传来的节奏感(在三拍子中只点出两拍的音符)和 D.899即兴曲第二曲非常类似,但大家可以听出,同样是右手快速音符的流泻,只是在这首曲子中加入了中音域的内声部(这是舒伯特后期作风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而且在大小调间跳跃式的连续转调,结果乐风是那么完全不同的迷人。布伦德尔非常明显的故意把速度从慢逐渐变快,风味自是不同。在这乐章中显然布伦德尔比舒纳贝追求更多自由和即兴的风格:如更夸张的速度变化,更夸张的旋律起伏和完伓不依乐谱指示的反复乐段,也许布伦德尔想好好的扣紧「即兴」的曲风,我认为这首曲子他的表现是可以和舒纳贝尔并列为绝调。

7.降B大调即兴曲D935.3
对舒伯特这个技巧拙劣的「天才」作曲家而言,他从来没办法从变奏的技巧本身给人满足,这是我们欣赏他的技巧面所要注意的。
不过有些奇怪,贝多芬第32号奏鸣曲第二乐章的变奏方式在前三个变奏是把单纯旋律的主题以更多短音符切细后,配上完全相同的速度和节奏感来发挥。而这首变奏曲的第一、二变奏和第五变奏都有这种类似的作风,不知是否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学习?
拿这两首乐曲一比,你可以明显听出,若论如何让一个旋律的发展和变奏能拥有最多旋律本身的美感,那无论如何贝多芬是永远比不上舒伯特的旋律天才的;但论变奏技巧,舒伯特简直像小孩子一样?#092;薄可笑(虽然比鳟鱼五重奏进步了一点)。但是论及我们应该最重视的精神感受时,虽然仍以贝多芬该作品为上乘,但那是因为心境的不同而无关技巧或旋律,也就是严格来说,舒伯特这作品仍过度伤于情绪的过度描绘,他要一直到 D.946、D.951、D.959、D.960 中,才真正表现出最越越的成就。
现在回到这首作品,长大的主旋律节奏感非常类似「罗莎梦主题」的节奏感,我想舒伯特对「X--XX|X-X-」的旋律节奏有太大的偏好。这个主题被舒纳贝尔演奏的即兴无比,甚至有些恢谐风味;但布伦德尔就比较像沉思性的慢板了,再加上舒纳贝尔又非常即兴式的每个变奏都不加反复地快速通过,这和布伦德尔完全相反。有趣的是在上个乐章两个人的作风完全和这乐章不同呢!
话说第一变奏,加上附点音符修饰的旋律由于曲风保持和煦,因此别有一番清澈小溪流过的感受。而第二变奏加上的旋律变化相当华丽,而节奏也一变成为切分音式的强烈情绪渲染,然而同一变奏中,舒伯特却利用不同的奏音符和不同的速度指示让这乐章听起来有最多的情感起伏,然后引出悲怆性强烈的小调的第三变奏。值得注意的是舒纳贝尔为了强调即兴风格在这个变奏没有很刻划多样的绪性,而精雕细琢的布伦德尔便强烈表现出多样的色彩变化。
舒纳贝尔这样处理的理由在悲怆性的第三变奏得到答案:一瞬间成小调的这变奏采用了小步舞曲般的速度,而且舒伯特也在此难得有一次非常高明的旋律变奏;伴奏变不强调节奏感但有强调重音的分解和弦,产生的乐曲性格相当沉重而忧郁。但下一第四变奏却一转又成为极度快活的变奏:这里的旋律性不被强调,强调的却是强烈的切分音式的节奏感,而且让主旋律在右左手间互换,一扫前一变奏的气氛,但是并没有回复一最初的气氛,所以舒伯的手法是在这变奏最后速度放慢并且加上一子段过门后,转向回归原主题的第五变奏。在这变奏中,主题被切的更细了,而且更强调了天真无邪的心情,舒伯特终究是这样活着的吧?虽然会有一剎那的情绪,但终究回到纯朴的天性。最后以一小段歌咏式的旋律平静的结束。

8.f小调即兴曲D935.4
正如『舞曲』,这首曲子的节奏非常辛辣,重音的特殊放置也造成旋律惊悸的律动。此外,装饰音适时的调味,急速三十二分之一音符(大约是)的一瞬流泻起伏,一下子就深深吸引我们的情感投入。这种手法后来在 D.946的第一曲发展部同样造成最深切的倾诉。动人的第一乐段后,以不停止流动的快速音符和一再反复的强烈和弦节奏产生一段过门,然后产生另一种辛辣的节奏:X-X-X-XXX(三连音)
同时,装饰风的音符不断缠绕在主旋律上,这时我们特别有体会这乐曲的三大特点:特殊情趣的节奏,装饰音符的调味和不时流泻的快速音符。而且这些特点是互为宾主的:在第一乐段中节奏是主,装饰音是宾,而快速音符只是一瞬的重心;而这里的第二乐段同时有以快速音为主的过门和以装饰音为主的主旋律,这是否是舒伯特精心的安排结构呢?
曲风越趋热烈,慢慢的有些迟缓,「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回到第一乐段,由于装饰音符使用的更为华丽,曲风比起乐曲开始更为热烈了,但却也如第二乐段般水泉冷涩而声声绵延,这里是一段非常幽美的倾诉,说明了相同的节奏要素却可以在舒伯特的乐思下表现最多的风情。然后,真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鎗鸣」,但是,却有那么一瞬,我首次在这首小调写成的乐曲中听到相当悲怆的一面,这乐曲的不安结尾,对比 D.960的诙谐结尾,舒伯特的心灵,究竟要对我们传达什么?
可能在装饰音和快速音的两大要素上,布伦德尔的音色和技巧适如其份的表现成功,所以第一乐段的高潮着实令人回味无穷。不过舒纳贝尔以整体结构取胜,曲中第一乐段的多次重复乐节,他都有不同的风味使乐曲逐渐推向高潮;他有时节奏松软无力,有时却又坚硬逾石;因此我想在音响美的快感上布伦德尔是唯一之选,而音乐性的深刻刻划只怕仍以复兴舒伯特的舒纳贝尔为上。
在此要回顾一下我没有提的D.899第一组即兴曲,印象中这组即兴曲比D.935还要大众化一些,不过我只喜欢幻想风浓厚的第一曲。而第二曲的作曲方式可在D.935 随时可看到更高明的发挥,第三曲是较早的作品,旋律优美,但变化生硬;第四曲当然更没法和 D.935比了。我记得这组即兴曲有一些不知是作者本身还是外人加上的标题,我只得第二曲是「恋爱」,第四曲是「投河」,四个标题连贯下好像是要说爱情不顺下想自尽,我承认第四曲的主旋律确时像投河一般......  然而,标题却无法带给我更多音乐的感动。

9.C大调音乐的瞬间 D780.1
10.降A大调音乐的瞬间 D780.2
11.f小调音乐的瞬间 D780.3
12.升C小调音乐的瞬间 D780.4
13.f小调音乐的瞬间 D780.5
14.降A大调音乐的瞬间 D780.6



埃德温 费舍尔演奏舒伯特
1.C小调即兴曲D899.1            8.30
2.降E大调即兴曲D899.2        4.19
3.降G大调即兴曲D899.3        5.03
4.降A大调即兴曲D899.4        7.34
5小调即兴曲D935.1            8.40
6.降A大调即兴曲D935.2        4.48
7.降B大调即兴曲D935.3        9.34
8.f小调即兴曲D935.4            4.58
9.C大调音乐的瞬间 D780.1        4.28
10.降A大调音乐的瞬间 D780.2        6.11
11.f小调音乐的瞬间 D780.3        1.40
12.升C小调音乐的瞬间 D780.4        4.17
13.f小调音乐的瞬间 D780.5        1.16
14.降A大调音乐的瞬间 D780.6        6.35

录音时间:即兴曲:1938.3.8-9;音乐瞬间:1950.5.18
录音地点:伦敦,艾比大街,第三录音室
录音工程师:Edward Fowler(爱德华 福勒),Francis Dillnutt(弗朗切斯 蒂尔努特)

施纳贝尔演奏舒伯特
1.C小调即兴曲D899.1            8.49
2.降E大调即兴曲D899.2        4.05
3.降G大调即兴曲D899.3        4.53
4.降A大调即兴曲D899.4        5.59
5.f小调即兴曲D935.1            9.01
6.降A大调即兴曲D935.2        7.12
7.降B大调即兴曲D935.3        9.50
8.f小调即兴曲D935.4            6.27
9.C小调小快板 D915            4.49

录音时间:即兴曲:1950.6.6-9、12、13;小快板:1939.1.25
录音地点:伦敦,艾比大街,第三录音室
录音工程师:Edward Fowler(爱德华 福勒),Arthur Claker(阿图罗 克拉克)
制作人:Walter Legger(瓦尔特 李格)Fred Gaisberg(弗雷德 盖斯伯格)

诸如:阿尔弗雷德 布伦德尔于70、80、2000年代录音,威廉 肯普夫,劳德 鲁普,科尔托等大师不烦举了。
TOP
13#

我在听唱片之前要做这些功课,我想时长日久会有长进的。
TOP
14#

http://photo.163.com/674551951@qq.com/#m=2&aid=242947166&pid=7806563919
勃拉姆斯: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OP.15
1.    庄严地        23.40
2.    柔板            14.29
3.    回旋曲(勿太快的快板)    12.24

钢琴:魏森博格
指挥:朱利尼
乐队:伦敦交响乐团
录音时间:1972.11.29、30
录音地点:伦敦,艾比路 录音室
制作人:Michel Glotz(米歇尔 格罗兹)
录音工程师:Michael Grey(迈克尔 格雷)

选择这张唱片的理由的朱利尼在上世纪70年代录音很少见到这种“慢”节奏,封面是他和魏森博格交流,你打开唱片播放第一乐章时便会相信二人不是在“做秀来一张”,因为暴风雨般主题转入抒情的插部时,乐队第一小提琴声部用“瑟瑟”的颤音奏出摇晃而飘落的情绪;好!如果您的器材是否能像“照妖镜”一般把“瑟瑟”的颤音使用的弓法反映出来,同曲在此,您在别的唱片版本中听见过这种演绎方式吗?至此,我把唱片停了,它值得我反复咀嚼。。。至于这张唱片CD很少见到,物以稀为贵这类事情,我都没有兴趣。
TOP
15#

对于工薪阶层而言,音响发烧主张量力而行,这里的“力”不仅是财力还应包括其他方面。。。
TOP
16#

我们发烧友都在讲“真实”,但是真实的东西不一定讨耳朵喜欢。我们拿唱片版块中“雄辩系列”的皇家芭蕾说事,该款是双CD,我们播放CD1,你是否发现那件乐器摆放的位置和管弦乐常规排列方式不同,长笛演奏具有空气感是对的,有跳跃感和活跃性也是对的,但必须具有“乐感”,它的基本表现是:乐器的形体感不能过大,长笛的音高和声强不能等同于小号,否则显得突兀会带来“刺激”(局部放大),而音乐整体的流畅性荡然无存(切记:是合奏不是独奏、协奏,有此声部演奏存在是为了表现主题,却不是主奏乐器),所谓的平衡性无从谈起了。
TOP
17#

丘,仕未达,修春秋。吾,三唱片,未体会;境未至。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2-08-17 11:54:34
TOP
18#

几颗钉子,便使人忙得不亦乐呼,我没有可高兴的,音响之道、音乐之门未入也…
TOP
19#

回复 108# szlghyj 的帖子

670707已非初来咋到168之时,讲究语不惊人誓不休;在此论坛能与我持同见者寥,无需“布道者”自居;论坛对我而言好处何处?现他见,勤思考;做功课,排消遣;悠哉,乐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