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山仰止蒙特威尔第—牧歌 [复制链接]

查看: 28015|回复: 73
1#

其牧歌中人性的骚动与升华更无出其右者。

前辈真善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牧歌高手多矣,那一位不是富于"人性的骚动与升华",日后若为Marenzio, Luzzaschi,Gesualdo,D'india等立传,想必"其牧歌中人性的骚动与升华更无出其右者"经改头换面之后仍会粉墨登场。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10/15 12:33:2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万方的风云都汇聚在他的笔下,人类至此为止所取得的全部精神和物质成果,无不奔流于他的笔端

这句就更夸张了,也包括我天朝的全部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么
TOP
3#

诗法不同于文法,诗可放荡,文须有物,体异耳
但诗不必繁辞缛语,大可简洁些
比如此句
万方的风云都汇聚在他的笔下,人类至此为止所取得的全部精神和物质成果,无不奔流于他的笔端
可改为
教化千秋绝,风云一笔枯
最后编辑fetonte 最后编辑于 2009-09-30 11:34:04
TOP
4#

怎么多是天师版啊,天师的蒙氏虽说商业上大获成功,演绎却不太地道啊,虽说善能营造氛围渲染场面,听众若不加深究,大约尚能陶然于其中,如若深究的话,并不能尽如人意,比如随意删改之处颇多,编配的乐队也是粗旷有余,古雅不足,且所用歌手以德人居多,既唱意语,行腔吐字多有含糊之处。
最后编辑fetonte 最后编辑于 2009-09-30 12:37:13
TOP
5#

若谓古风之醇正浓郁,窃以为当以此品为最上,但也有一点不足,这个演绎似乎不太尊重当代人的趣味,歌手们兀自一唱三叹,丝毫不考虑听众的耐性,加之出版商又是廉价品牌,故国外主流乐评媒体不肯假之以辞色,甚至还有些恶评,倒是“民间”的声音里有一些积极的评价。
TOP
6#

回复 14# kreisler 的帖子

诗人的夸张嘛
TOP
7#

BT教黑话也,好象是Jacobs某些玉照大类天师捉鬼图的缘故
TOP
8#

回复 16# 江月 的帖子

不好说啊,英国人毕竟不是蒙氏老乡,感觉不太地道,如果纯粹只是想从聆听中取得愉悦,适耳即可,正如神明前辈一贯主张的,如何取舍,还须得仁兄自作决断,求人不如求己啊
再唠叨几句,纯属个人愚见,我对蒙氏宗教音乐一向热情不足,在我看来,蒙氏的这类音乐缺乏“宗教性”,至少在他那个时代的大环境里是如此,他和世俗音乐和宗教音乐太像了,用的几乎是同一种“语言”。固然这加强了宗教音乐的表现力,为这一领域开拓出了新的发展方向(真福童贞女晚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但从另一个方面看,宗教音乐的格调也因此而有所降低,前人的高旷与幽邃,近乎丧失殆尽,但后来者却未必不佳,如与蒙氏同时而稍幼的Schutz,虽然形式与蒙氏相近,“境界”却大为开阔。
最后编辑fetonte 最后编辑于 2009-10-01 23:32:40
TOP
9#

回复 20# shenming 的帖子

他的牧歌是那时常见的拖腔唱法

前辈这句话可能要稍微补充一下,这恐怕不是牧歌的本色,标准的牧歌是五声部无伴奏合唱,如蒙氏的前四卷,第五卷第六卷就有所变化,是五声部合唱加通奏低音,第七八卷则不拘一格,从独唱到八声部合唱应有尽有,其实这已不是传统的牧歌了,而是一种歌剧化的新牧歌,前辈所云的“常见的拖腔唱法”大约是源于歌剧的,此种唱法有一定技术难度,非等闲之人可任,仅凭这点,牧歌的“原始功能”恐怕就承受不起了。与歌剧不同,就像室内乐不同于交响曲与独奏曲,牧歌主要是为爱好者而创作的,往往是三五同好小聚之时,或唱或和,聊供清兴,讲究的不是个人技巧,而是不同声部之间的配合,至蒙氏牧歌七八两卷,专业化程度渐高,这两卷中的许多作品,如第七卷的Trisi e Clori,还有神明前辈提到的Tancredi e Clorinda与篇幅更大的 Il Ballo delle Ingrate,原先都是为专业歌手创作的独立短剧,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一般爱好者兴许也只能望洋兴叹了,从“非专业”到“高度专业”,这是蒙氏晚期牧歌的另一个重大转变,这既意味着声乐技术的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业余声乐活动的衰落,意大利声乐的中心十七世纪中叶以后逐渐转向了歌剧舞台之上,对于此点,朗氏“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也是有所感慨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