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山仰止蒙特威尔第—牧歌 [复制链接]

查看: 28116|回复: 73
11#

回复 34# 白玉苦瓜 的帖子


我仿佛最喜此版
Gardiner版虽然名家如云,但说实在的,可能并不地道,特别是有些歌手意大利语发音含混,甚至根本就是南腔北调,不过这也是非本土演绎的通病,老一辈基本功相对来说要好一些,即使不是本土歌手,也往往能将意大利文唱得字正腔圆,近几十年这方面的修养大不如前,尤其是很多半路出家的古乐歌手,乍听仿佛音色不错,也有情有趣,而吐字这样的细节却经不起推敲。之所以要讲究吐字之类的“细枝末节”,那是因为蒙氏时代歌剧的独唱唱段都保留一定的朗诵特征,如果吐字发音稍有差池的话,很容易暴露。听上去就会有那么几分“别扭”。另外Orfeo这个角色我倾向于用抒情男中,而非男高,理由是这个角色对低音区的要求颇高,实际上有许多证据表明,古代的男高是就低不就高的(我记得神明前辈也曾论及此事,不过说的是女高音,声部虽然不同,道理仍是相通的),不需要像帕肥那般时不时地飙出几个辉煌灿烂的high C,所以其音域抒情型的男中一般都能应付,而超轻型的古乐男高凡遇低音便轻描淡写地抹过,这反倒不大相宜了,据我所知,美声的基本要求是每个音都要保持圆润饱满。关于歌手本土化与主角用男中的问题,在下冒昧举出的这个版与ANDRE仁兄推荐的Alessandrini版都是令人满意的,只是Alessandrini的节奏处理过于另类,有如跳跃的鬼火,诡谲万状。所以相对而言,还是我的这个版本较为“稳妥”些。
最后编辑fetonte 最后编辑于 2009-10-03 01:46:49
TOP
12#

回复 33# shenming 的帖子

神明前辈还不如多用些笔墨介绍Ulisse与Poppea,都是比Orfeo复杂得多的作品。蒙氏的几个重量级作品我最不感兴趣的便是Orfeo与真福童贞女晚祷,但不知为何,这两部恰恰是最流行的。Orfeo的好处我是比较了几部同时代的同类作品之后才感受到的,如PerI版与Caccini版的Euridice,Landi的La Morte di Orfeo,这几出剧的音乐感染力远不如蒙氏Orfeo,坚持听下去须得要极大的耐心,否则便是疗治失眠的良方了。若论文学性, 出自诗坛名家Rinuccini之手笔的Euridice当在Orfeo之上,蒙氏的音乐虽说声情并茂,但曲词本身却较为浅露直白,不似Euridice那般典雅蕴藉,富于文采。只是文字铺陈过多,一旦谱入宫商,便易致冗长无度,反不如直人快语反复讴咏来得入木三分,由此看来,词曲之争,虽说十八世纪中叶之后始甚嚣尘上,其“祸根”却在歌剧诞生之初早已埋下,在歌剧创作领域,也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了,Salieri的Prima La Musica Poi Le Parole与Strauss的Capriccio,岂是无谓之作?
TOP
13#

回复 39# 苏支斯基 的帖子

最好直接读原文,若不行至少英意对照(我只有这个水平),牧歌这一体裁的变化非常微妙,尤其是早期五声部的那些,以特定的音型表现特定的文字,经常是“精确到”每一个单词,只知全诗大意恐怕还不能尽解其妙。

蒙氏所有牧歌的歌词网上都能搜到
见此处
http://www.recmusic.org/lieder/m/monteverdi.html
蒙氏牧歌的词就语言风格上看我感觉大多比较直截了当,就和他的音乐风格一样,相对来说意境较好的是Tasso的一些篇什,前辈名宿如彼得拉克之诗虽亦偶用之,但为数极少,以我天朝论诗之法观之,蒙氏取为歌词的诗,大多都伤于直露,蒙氏之前牧歌一体最重要的代表人物Marenzio取材仿佛更有眼光,如他的集大成之作牧歌卷九,歌词大多都是但丁或彼得拉克的手笔,大家不愧是大家,“诗味”远较蒙氏所取者浓郁得多。从种种迹象看,歌剧剧本的文学性与歌剧的音乐性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成反比的,但歌曲(包括牧歌与后来的Lieder,Melodies之类)与短诗则不然,比如Schubert的三大套曲,磨坊女与冬之旅的歌词都是只知煽情的俗手之作,相比之下,天鹅之歌就要高明得多,尤以海涅六首为最,其境迷离飘渺,似梦还真,不可言状,Schubert的音乐也“惟妙惟肖”地营造出了这种气氛,个中妙处,自非“磨”、“冬”二曲可同年而语。
最后编辑fetonte 最后编辑于 2009-10-03 01:23:58
TOP
14#

希腊雕塑中最好地表现了这种精神;其雕塑名作“拉奥孔”中的人物,即使被无数条毒蛇缠身,仍表现出一种尊严,而没有作歇斯底里的嚎叫

神明前辈所谓的“希腊雕塑”,恐怕是文艺复兴及以后几百年中世人对希腊雕塑的错误印象,因为色彩剥落,只余大理石之本色,故不但衣饰之斑斓不能复见,面部表情也变得苍白无力,然而却能给观者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印象,世人未加细考,信以为真,于是乎一谬数百年,说来也可笑,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雕塑艺术,其基础竟是对希腊古物的“误读”。二十世纪以来,艺术史的这一章已经改写了,基本可以肯定古希腊人并不十分看重大理石的本色,宁可在诸神与英雄的形象上“画蛇添足”地涂上浓艳的油彩,甚或装金嵌宝,说起来这与我国各名山大刹中的诸佛宝相也无甚差别,这一点不惟有考古证据,其实古代文献也有许多旁证,比如Pausanias的“希腊名胜志”一书。所以,在晚生看来,“拉奥孔”群像如果色彩尚存的话,很可能就不像神明前辈形容的那么有尊严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