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交有什么深刻的呀?! [复制链接]

查看: 73087|回复: 763
1#

L兄,你觉得不深刻就不深刻。呵呵。你告诉菜鸟哪些音乐是深刻的吧!
我刚听完马勒第七,现在也没有整明白,为什么伯恩斯坦和西诺波利、阿巴多之间差异那么大。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09/9/29 0:18:5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原帖由 lesbos 于 2009-9-15 23:00:00 发表
原帖由 alma 于 2009-9-15 22:54:00 发表
L兄,你觉得不深刻就不深刻。呵呵。你告诉菜鸟哪些音乐是深刻的吧!
我刚听完马勒第七,现在也没有整明白,为什么伯恩斯坦和西诺波利、阿巴多之间差异那么大。


就是以一种戏谑的口吻提出外一种观察
爱憎随心 风俭由人


L兄说的非常好。爱憎随心 风俭由人,
兄今天的认识可能就与昨日不同了,明日可能和今晚也不同了。
TOP
3#

原帖由 CJ御姐控 于 2009-9-15 19:50:00 发表
恭喜,您压根不懂马勒


我一直没有听懂马勒第七,呵呵,还是最喜欢西诺波利的马勒第七,其他版本还是没有听明白,啥时候向CJ大侠请教请教。
TOP
4#

原帖由 3L-AUDIO 于 2009-9-15 23:43:00 发表
肉厚而多是“马交”的特色
    “马交”在从前只能算是下价鱼,不过它的加工品却是风行全世界——那就是潮州鱼丸。
  小时候家里穷,很多时候奶奶趁市场快收市的时候带着我去买些平价的食物,买得最多的是一种叫“池鱼”的深青色的小鱼。奶奶把鱼买回到家后,用粗盐腌过,放一点点油细细地煎了,然后放在碗柜里用罩篱盖住存起来。吃的时候撒点黄糖和豉油就可以,一堆鱼大概可以吃三五天。可能是味道鲜美吧,也可能是那


这有意思,马交是鱼丸,可以果腹?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09-09-16 00:08:37
TOP
5#

原帖由 wangfeng202 于 2009-9-16 21:16:00 发表
(转者按:杨燕迪谈马勒。我认为他说的真好,建议大家看看!)
         然后应该转到19世纪末了。我们接触两个作曲家,一是马勒,下一个是施特劳斯。都已经活到20世纪了。马勒是典型的世纪末人物,他的成熟创作就是创作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他是1911年去世的。这个人是在音乐史上是个特例。原来被认为只是个小人物,原来不被认为是个大作曲家。但是从60年代以后,他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被认为


杨教授写的莫扎特、贝多芬的文章都写得很好,但是这篇马勒写得不够好,或许是杨不那么喜欢马勒。
他应该多写写,音乐形式内容已经被完全拓展,音乐审美方式已经被完全颠覆,音乐哲学表达已经被------
TOP
6#

原帖由 lesbos 于 2009-9-17 0:37:00 发表
杨教授的这篇宣讲尤其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问题
带有专业目的的专业人士YY起来真是极具误导性

何不讲明白了呢
把无聊当有趣恐怕就是
“60年代以后当代人”的所谓“文化进步”
至少是个最重要的标志
于是更发展出来后现代主义
于是"卑微的琐碎"便找到了
它“被拙劣材料塞满”的现代主义典范
所以 马勒这种伪交响曲突然变得“非常非常红”
无聊也不是不可以
无聊就要


无论是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是一个里程碑。
里程碑之外,也需要里程碑,这是一个延续的过程。音乐在延续。
TOP
7#

原帖由 chopin 于 2009-9-17 14:06:00 发表
只赞赏作为指挥家,而不喜欢作为作曲家的彪罗说:
他在交响曲中塞满了小小的歌曲。
马勒的音乐处处充斥着女人身为低级女红的感伤。[/fon

如果彪罗活到现在,他大概不敢这样讲了。
TOP
8#

在马勒的音乐中想听到什么?如果想在马勒音乐中听到类似莫扎特给于我们的,那肯定失望而归,而反之亦然。我上面讲过,音乐内涵与形式在马勒和很多人手里拓展和颠覆了,音乐不再是表达美与和谐了,而可以表达不美不和谐。但是很多人认为那不是音乐或是音乐不应该这么表达,那就无语了。
TOP
9#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音乐的强度。如果把音乐完全抽象成为一种音乐声音的刺激的话,那很明显马勒音乐的刺激强度很大。而交响乐正是可以充分表达这种刺激强度的音乐题材。举一个本人的例子,我以前很爱听摇滚金属(现在也爱),然后开始听古典,首先是交响乐,正是从马勒入门。我现在认为这是与音乐的强度有关。
我是认为,音乐表达的内容可以很多,表达环境随机性的音乐也有,譬如环境音乐、电子音乐,有的也做得很好。我很喜欢。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09-09-17 16:04:47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