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 [复制链接]

查看: 25865|回复: 160
1#
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读后感(几点批判)

刘汉盛先生修改了这篇文章前后三次,为什么?主要是发烧友对音响回放出来的声音了解得太肤浅,太含糊。刘汉盛文里说:“中国人「差不多先生」的个性脱离不了责任,国内国外土洋杂用的名词…评论人员本身及读者未能对器材评论中所用的名词、形容词深思也是帮凶。”

我读了这篇文章不下十遍,每遇到音响有关的问题时,总将它从计算机里番出来查阅。却渐渐发现解决不了我遇到的有关音响问题,反而令问题更含糊、更夹缠不清了。

例如:11月-12月上《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帖子时,有很多问题与《音响第一要:音质》和《音响第二要:音色》有关,我想重读这两段找一些灵感,结果越读越胡涂!刘汉盛先生说:“一件音响器材音质好、坏的时候,您也不是在说它的层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专指这件器材「耐不耐听」!……音质很好的器材,它表现在外的就是舒服、耐听。您不必去探讨它听起来舒服、耐听的原因,那是专家们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断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强,但是不耐久听,那可能就是音质的问题。……「质」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音质高贵、很好、很美就代表着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让人听起来很舒服。“

我了解刘汉盛先生说的本意,他只是提出音质好的音响器材它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很重要。但没有提到音质是甚么东西?怎样才算是起来很舒服的音质?他举的例说明「质」——“鞋子品质好的时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脚、舒服、耐穿……音质就应该像一副好嗓子,让人百听不腻……这块料子的质很好……这块牛排的肉质很好……这个孩子的资质很好……「质」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这样来解释音响器材的音质,我只明白了一句:“「质」就是与生俱来的天性“。想不到音响器材的音质竟然这么抽象,连音响界权威人仕也没法诠释清楚?

再看《音响第二要:音色》,刘汉盛先生在这里:冷、暖、黄、蓝、金的……“「美」仍然有着一个大家承认的「共识」“等等堆砌不少形容词来表达音色。难道音色也是这么抽象,连音响界权威人仕也没法诠释清楚?

刘汉盛文里说:“中国人「差不多先生」的个性脱离不了责任,国内国外土洋杂用的名词…评论人员本身及读者未能对器材评论中所用的名词、形容词深思也是帮凶。” 究竟谁才是帮凶?

刘汉盛文里又说:“主要是发烧友对音响回放出来的声音了解得太肤浅,太含糊。“究竟谁才是對声音了解得太肤浅,太含糊。谁才是「差不多先生」?
分享 转发
TOP
2#

我已经准备好接受笔阀的了,开罪了权威嘛!我指的不是刘汉盛先生在音响智识上肤浅,我的意思只是说他在某些细节上过于马虎吧了。

他在同篇文章中,有几节分析得很好的,如:<音响第三要:高、中、低各频段量感的分布与控制力>,就是整篇文章最精致的一节。值得参考,有一点不明的,究竟中国人的耳朵与外国人的耳朵构造上有甚么不同,竟然频域的细分会有七段九段的区别。
TOP
3#

最低限度我在数年前初次在网站中读到这篇文章时,就认为不可多得的佳作。并且觉得应当可以说是权威的大作。它给予我一个音响系统的整体概念,认识到聆听音响应该要注意的各个方面,但都是一些非常笼统、非常表面、没有实际内涵的一个总概念吧了。要彻底弄清楚这里提到的各个分概念的话,对不起,刘汉盛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欠奉,我得设法自己逐一去弄清楚!

再说《音响第四要:音场表现》这节中,篇幅的确不少,甚么「Sound Field」、「Sound Stage」、「音台」、「空间感」、「深度感」、音场位置、音场的宽度、音场的深度、「宽到隔邻、深过对街」……形容了很多,最后结论是一句话:“我相信,您祇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间的距离」这句话就不会错了。” ——这样就是好的音场!?
TOP
4#

这帖子我是受到王2麻子老兄的最近几帖的启发而上的,我从多个国内网站中,都看到转贴不少刘汉盛先生的文章,彷佛凡是盛先生的文章必是佳作,刘汉盛先生在国内和台湾音响界已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他的文章已是「圣经」,尤其是《音响二十要》,相信发烧友中80%曾拜读过,它的影响性不少。

这帖子的意思主要想提醒读者无论读杂志、看网站等文章时,最好是批判性地读。

再说台湾刘汉盛先生主持的《音响论坛》网站的文章,少说全部都已经登了很多年了,archive就从来没有增加过新文章;反观《音响论坛》杂志的文章,可读性的每期都有很多,主总竟然这样吝啬,不摘录一些丰富一下《音响论坛》网站。网站仅能看到每期《音响论坛》杂志的目录而已。
TOP
5#

——刘很重视听音环境的,甚至认为比换器材更重要,刘的水平应该是现阶段中文类杂志中最高的了,当然不认为他就是神,美国的HP先生也不是.

完全同意,他们都不是。但HP先生远远有根有据,有客观分析,有主观结论。当然都免不了带着浓厚的商业色彩。香港的写手更是代言人化,我就是受不了这种情况,1990年就不再写稿了。我也读过刘先生其它的摆位、聆听室甚么前硬中吸后扩散等文章,我觉得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人们却认为它绝对了,真是一个悲剧!
TOP
6#

在《音响第五要: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刘汉盛先生人对以一公斤棉花与一公斤铁块的密度感觉,来描述声音密度带来的重量感。刘汉盛先生说:“声音密度大听起来……(的)感受(是)弦乐有黏滞感、管乐厚而饱满、打击乐器敲起来都会有空气振动的感觉。“

对不起,我体会不出这是甚么的感受?刘汉盛先生再说:”我推测与供电的充足及中频段、低频段的饱满有关。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好有什么好处呢?让乐器与人声听起来更稳更扎实更像真的。” 光是供电充足、中频段、低频段的饱满声音的密度与重量感就能好?怪不得台湾发烧友们都着紧地在搞定供电电源,电缆的截面积听说达到0.45cm²,而且必须铜质较纯的。这都是甚么<电源十XX要>的连锁反应!想深一些,聆听环境的影响,声音的反射和差效果,刘汉盛先生在这小节里却只字没提。
TOP
7#

想起来上这个帖子好像间接地与刘汉盛先生做了广告,我却认为大家看这帖子时很有可能拿出原文对质一番,这样岂不是让大家有机会温习温习,对深一层认识音响也有帮助的,对吗?我是本著這樣的心態上这个帖子的,再加上前些時再讀这篇文章把我弄胡涂了,曾起意批判批判。

<音响第六要:透明感>,刘先生说:”透明感是「音响二十要」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祇可意会。祇要是有换机经验的人一定就有这种感觉” 。随着又说:”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听起来耳朵不会疲劳;较差的透明感像是伤眼的阳光,虽然看得清楚,但很伤神。”

或者会有人说我在断章取义,我却说这才算是仔细推敲。我自己的见解其实透明感就是聆听起音乐来,清晰得甚么声音的音色都能够清楚地分辨出来。甚么”如果能够达到「清楚又柔和」,那么该件器材的价值恐怕也不低了。” 把我弄胡涂了。
TOP
8#

enrique兄说得有理,最有说服力的是科学分析得出来的数据。可是怎样去测量每一瞬间变化万千的声音密度呢?我想,聆听空间的每个角落的声音密度都会不相同,我们应该以sweet spot(皇帝位) 为准呢?还是那里?

我只知道声音既是机械波,由机械振动产生;又是纵向波,它的传播能量由产生声音音的地方,将被振动的介体的物质(空气分子) ,个别地纵向地平行于能量传送的方向输出;它又是一个压力波,因为振动产生声音是将空气分子压缩(compression) 和解压缩(rarfaction) 而生成音波的,将机械能转变为声能。压缩过程便是波峰,解压缩过程则是波谷。音乐回放过程中每个音调(tone) 都含有基音(fundamental) ,和一连串的谐波(harmonics) ,每瞬间演奏出各种乐器的音调这样多,引发的谐波更是不知高出多少倍,想以数据分析这音场的密度,只能得到的是仪器或经计算机软件分析出来的平均值及图表,能解释密度的实况吗?

所以归根究底,还是要人耳聆听收货,很主观「你理解你的,我理解我的」,这是客观事实,谁能改变?

玄学与人耳聆听所得的结论为依据收货是有根本上的差异的。玄学只是精神上的空谈,人耳聆听收货却是建立在积累了相当时日的聆听经验上的总结,不是没有科学根据凭空幻想。
TOP
9#

那是上海中國唱片公司的版本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