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Fi的频率响应范围(frequency spectrum)是20至20000 Hz」我认为这句老生常谈只有一半对,音响体系应该在可能范围里,回放出人耳听觉的可闻周率范围,回放条件是平衡度(balance)准确。20至20000 Hz,任何部份都不应比讯源有所强调或衰减,也就是所谓线性(Linearity)质素了。但考虑到谐波、泛音…,早在十多年前,在许多HiFi的组件上,频率响应范围已经廷展到35K Hz或以上了。
判断频应音域的比例及平衡,必需运用脑子里贮存了的、真实音色去跟实时所闻的比较。我个人觉得把音域分成高、中、低三段是不足够明确的,应该将频率响应微分成高、中高、中、中低、低等五个频段。把小提琴的高弦、铙钹、三角铁、短笛…等归入高音,而大提琴和鼓的就归入为低音。这样音频的宽度便大约被缩窄为200至6000 Hz,日常所指的高音其实应该是中高音,低音其实是中低音。真正的高音频段是6000 Hz以上的泛音。一般乐器的基本周率最高约为4000 Hz,只有电子乐器和管风琴的基本周率能扳高到8000 Hz。高音就是音响的泛音,余韵,或HiFi发烧友口中所说的“空气”。在音乐厅里,每件乐器在演奏时,我们都可以听到包围着这件乐器音色的“空气”。真正的低音是定音鼓、大鼓、低音提琴、管风琴等助最低部份,加上音乐台、音乐厅的谐振。它们类似马路上大货柜车、大巴土行走时所发生的物理振荡性低音。一般套装机在唱蔡琴<机遇>时所打出震耳欲聋的Bass声,相信不会低过120赫,是属于中低音。
音响系统之频率回放范围亦要讲究听觉心理上的平衡度。20至20000 Hz是个全音域范围,但一般扬声器甚少能够回放出准确的20-50 Hz的低音。在听觉心理学上说。这些扬声器在设计时,应该将高频部份响应由15000 Hz开始加以“滚降”(Roll off)。否则,听起来就会觉得音色太锐(sharp)。往往一套配合得宜的套装组合,经常能够提供相当自然的平衡状态;一套High End配搭,却会提供刺耳音色。20世纪40年代玩Hi-End的人,都注意频带的平衡度,70年代却拚命向超高频方向拓展。有时觉得它高音过多的体系,真正的原因却可能是低音过弱。100赫以下低频之回放,是HiFi中花钱最多的部份了。它已经超越了扬声器品质所能够控制内范围,要借重听音室音响效果去配合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