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湖里的螃蟹好吃否——辣评新德克二十周年转盘解码(P1听感p5重... [复制链接]

1#
                                                                                                  引 子
      自今年年初将音箱被动升级到了最新版西湖lc8.1后,经过多个月的考察筛选,将原先的新德克a600和蓄电池场效应管前级先后出掉,换上了naim supernait合并功放+hi-cap电源。整个系统的素质提升很大,但随之而来的就是音源的问题。我一直自用的大摩大补版的斯巴克17A虽然素质尚可,声底较正。但和国外中高端机器比较还是有差距。总觉得没有给西湖lc8.1喂细粮精米心有不甘。所以开始动起来更换音源的打算。由于财政大权掌握在了LP手中,一手2万五以上的音源不可能升级。只能考虑2万五以下的二手进口货,希望能瞒天过海的蒙混过lp这关。当时重点考虑的机器是AYRE CX7E MP, 其虽然被誉为2万级别音源当中的best buy,但多年前我听过ayre全套推动西湖6.75的效果,可以说是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的搭配,主要不足就是在味道上非常清淡,整体声音也不够宽松。我很担心如果上了ayre音源会牺牲掉naim功放本身的饱满松茸,轻松喜悦的特质。在几个月前同城烧友richaridliu来寒舍时用ayre qb9 高档usb解码器搭配试听时,我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声音的饱满度大大下降,整个系统也变得稍显理性清淡。因此ayre音源就被排除在外了。而另外几个二手的选择音乐之旅ecc1-up、arc cd3mk2和naimcd5x。由于arc音源没有听过,不敢贸然下手,音乐之旅1-up也一时没找到成色好价格又合适的,同时也害怕音乐之旅和naim的搭配会向过于阴柔的方向偏斜。naim为什么也没有考虑呢?主要原因就是考虑到西湖的风格是宽松大气型,而传统naim音源的甜美可人小家碧玉的风格无法发挥出西湖本身的优势。(naim supernait可以算是naim家族的小异类了,声音属于饱满扎实稍显动感型)。所以我在选音源时也考虑到与功放的互通互补特点,既要太不牺牲naim的一些固有特色(饱满,活跃,质感好),同时也要比较宽松大气。,能充分发挥出西湖大气宽松,密度强,细节丰富的特性。在此情况下,可供选择的音源就非常少了。这时,新德克二十周年转盘解码进入了我的视线。。。。。

    待续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8 16:13:01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7/13 23:17:59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对新德克这套音源的兴趣说实话最初还是来自于常州用家花鸟虫鱼兄和geogre4兄的评价。虽然很多朋友对常州旋律党当中的有几位大侠对新德克产品的听感嗤之以鼻,但在与花鸟虫鱼兄的交流中我发现其对新德克产品的评价相对比较客观,他认为二十周年系列产品中,就音源让他动心出手,前级和后级与其目前所用的进口机器比较仍有不足之处。并非像某些DX那样对新德克产品的一味吹捧,我在与其交流的过程中在对美国coda的两款后级和一款前级的听感评价上也基本是不谋而合的。所以我认为花鸟虫鱼兄的听感可信度应该比较高。几天后我又与听过该机的常州大侠WM兄通了电话,得到了肯定的推荐。wm兄认为这套二十周年的素质丝毫不逊与其使用的ARC CD3mk2(甚至某些方面还有些胜出)。因我曾见过有supernait用家认为其内置解码部分的素质很高,有网友又说其解码素质仅相当于5i的进别。在此情况下,我决定,先上一件二十周年转盘。如果搭配supernait内置解码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的话,在第一时间进一台二十周年解码。结果,我在转盘收到的第3天就让代理商给我进二十周年解码了。下面我分别就二十周年转盘+supernait内置解码,二十周年转盘解码全套搭配在我系统中的表现作论述。

      还是先介绍配置:功放naim supernait +hicap;音箱:西湖LC8.1;  转盘电源线:powercord e 91hifi定制版;解码电源线:新德克fp-1铜银合金电源线; 功放电源线:isotek opitum blue;hicap电源线:acrolink 6n4030+naim随机电源线。同轴线:aq 鹰眼;信号线:威马 u5 master; 喇叭线:美国分析家oval9

        试听的软件不多说了,基本上也都是大家听得那些。唯一不同的就是,我还试听时还加入了自己几首艺术歌曲的录音。我想没有人能比我自己更熟悉我自己的音色和歌唱状态了。加入自己的歌唱软件有助于我更准确的判断系统的声音特质。下面就将正式开始试听了。
03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7/13 23:34:46 上传)

036.JPG

03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7/13 23:34:46 上传)

039.JPG

04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7/13 23:34:46 上传)

040.JPG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3 23:34:46
TOP
3#

  先说说二十周年转盘的声音特点

      由于转盘先到货了几天,所以正好可以搭配naim supernait内置解码来考量一下转盘的声底素质。之前我也用大摩版斯巴克17a以及阿胆兄寄来的传神A3 cd机实验版的转盘部分搭配supernait解码听过,做转盘出来的效果二者可谓各有特色,没有哪个明显胜出的。由于斯巴克解码部分的用料不错加之我在,交联耦合,输出,滤波等多处进行了进补,使得其声音素质在和其做转盘,用sn内部解码时比较丝毫不逊,甚至两端延伸更好,声底更扎实饱满稳健。但二十周年转盘加入后情况就有了明显的不同。同样是sn的内置解码,配上二十周年转盘后的提升是全方位的。首先声音明显变得大气从容了很多,,整体密度感有显著提升。两端延伸非常自然,虽然在两端延伸上并未感觉到那种极致的扩张,但依然感觉去的算是较尽。声底并非非常厚实类型但呈现出了相对不错的密度感。在音色上,二十周年转盘表现出了非常中性的特质。而且整个背景的宁静度表现的不错。这些特点也印证了我一个月前与新德克谭工程师通电话时对方对该转盘的评价:是基于pro2m这款优秀机芯的自身特点打造并重点在避震上做了强化。可这么说:从这款转盘的声音风格中能听出一些新德克较声的特质,但并非十分强烈。该转盘表现出的是一种中性大气,从容稳健的百搭型转盘的特质。另外,该转盘的分量确实不轻,板材的厚度和强度很不错。

      即使这样,sn内置解码的一些固有缺点仍然没有完全克服。这款内置解码最大的缺点就是两端延伸的完整性,这可能也是中端以下naim音源的一个共同特质。尽管在二十周年转盘的帮助下,sn解码已经尽可能的向两级扩展,但仍然感觉不够自然舒展,高频的质感和低频的权威感,稳健感依然有明显的保留。虽然其标志性的活泼喜悦的音色,强烈的中频质感以及细微而鲜明的音乐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但整体风格还是属于“加强版”的supernait解码。另外该解码的声音细腻度也并未达到我所满意的程度。所以在几天的斟酌权衡,又和新德克凌总亲自通了电话后,我决定第一时间购入新德克二十周年解码。而该解码也可以说是新德克凌氏美学风格和较声理念的集中体现了。

   下午谈谈二十周年解码+转盘的声音表现。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4 13:31:17
TOP
4#

下面我来谈一下二十周年解码+转盘的表现


加入二十周年解码后的声音表现与使用sn 内置解码时的表现相比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取向和气质,如果说使用sn内置解码时歌者是在比较声情并茂的欢快歌唱的话,二十周年解码就像在深情却从容的,娓娓道来的讲故事了。这台解码器的有着自己非常鲜明声音风格,从其表现上很容易听出设计者的较声理念和审美取向。而这种鲜明的风格特质并不是一般diyer可以轻易做到的。这也证明了为什么新德克可以作为国内hifi音响的重要品牌长期以来可以屹立在竞争激烈却又小众的hifi界。下面我要谈一下这台机器的声音特点。



首先,这套音源的质感非常细腻光润,请注意我没有用厚润这个词。在我看来它的厚度适中而已,但质感上非常柔滑润泽。电子管特有的温暖感和空气感在这套音源中表现的很充分。在音色的表现上我认为是该机器的亮点,中高频带有一种淡淡的银色的光泽,这一点非常讨好人的耳朵。虽然在中高频泛音上没有我听过的nagra,高文前级那么丰富,高频也没有那么飘逸精致。但从其温润柔美且流畅的中高频表现上我已经多少听到了些国产机器中少有的高贵感。



其次,该机器的声音整体构架很平衡,能量分布很均匀,呈标准的金字塔型分布。低频比较宽松,有规模感,整个声音呈现的总体风格是宽松,大气,从容,流畅。速度上表现中庸,大动态来临时比较稳健淡定。不是那种鲜活动感的声音风格,不会给人以热血喷张感和压迫感,但却非常善于与营造音乐氛围。这种听音时的氛围包裹感很强。两端延伸非常自然,不夸张。在细节的呈现上并非追求放大镜般的丝毫毕现,但音乐中该交待的微动态变化也都交待的算比较清楚。



   如果用我所听过的器材搭配来形容这套音源的话,我觉得它有些像我听过单端211推达尼银禧系列音箱的声音。如果非要将其声音进行一个划分归类的话,我认为是57%英国声+30%北欧声+13%美国声(主要针对其声音稳健大气的特点)。另外,这套系统在播放古典乐时听音氛围营造非常像在设计优秀的音乐厅12---15排之间听音的效果,甚至于一些录音室录制的近场录音也会多少出现这类氛围感(这一点下面我会细谈,涉及较声理念问题)。可以说这套音源是富有鲜明特色的一套机器。设计者对音乐的现场概念    以及音乐的表达方式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这一点上非常值得肯定。同时也是这套音源拥有自己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以声论价而言,虽然在国内厂机中价格不菲。但我认为应该称得上是颇有性价比,物有所值的音源产品。


   至于该机器的缺点(某一部分听者眼里也可能不算是缺点)。我倒更觉得可能应该是在设计者审美取向和较声理念的指导下的一种特质的表现。下面我就将就此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并且阐述一下我眼中的二十周年的“缺点”。

由于之前位置留得太少,只有在后面跟的帖子里慢慢论述了。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4 19:12:47
TOP
5#

原帖由 zmi 于 2011-7-13 22:25:00 发表
naim音源的甜美可人小家碧玉的风格?

NAIM的音源应该算是非常大气,音乐之旅才是小家碧玉的声音


  那我只能说是大家的标准不同了。如果认为饱满松茸就肯定是大气的话那有可能会认为naim是大气的风格。但仔细听一下naim的高低频两端延伸的完整性就会明白了。当然naim cd2x级别的我没有听过。就针对5i和5x而言。我仍然保持我的观点。我认为音乐之旅是略显阴柔的淑女声音。谈不上小家碧玉。
TOP
6#

原帖由 生活 于 2011-7-13 21:56:00 发表
残剑为何不上niam的NAC202+NAP200 来推西湖?

  202+200的声音质感肯定是要好于supernait,但没有找到合适价位的二手机。另外,西湖对功放的功率有一定要求,而supernait较之传统naim多的那一份厚重沉稳感恰恰是西湖所需要的。另外supernait的机器的内置解码也是我考虑该机的原因之一。
TOP
7#

原帖由 拿胆主义 于 2011-7-13 22:49:00 发表
什么叫辣评啊?

甜评?酸评?苦评?

  呵呵,说辣评自有辣的道理。兄慢慢看就明白了。今天太晚了,明天慢慢上听感。
TOP
8#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1-7-14 11:55:00 发表
当你们不听新德克的时候,我们听新德克.当你们听新德克的时候,我们又打算不听新德克了.

我们打算升级老凌作品转盘,解码了.这个还没人听到过,但我们觉得值得去等.

我们是花鸟虫鱼,GEORGE 4,和我.


     呵呵,就老凌的转盘解码我也打电话亲自咨询过老凌。是他建议我先上二十周年解码,他说作品系列的解码推出时间还早,而二十周年解码在电路构架上和作品系列是一致的。不过从用料上确实作品系列要高很多,声音素质肯定作品系列要更高,但从声音风格上是趋同的。而我这次已经出了二十周年解码,虽然是由于家庭原因不得已为之,虽然也确实为它的有些难能可贵的优点和特色所留恋和不舍,但它还不至于到了我十分着迷中毒的程度。我只能说它的性价比是很高的。在较声理念上很有特色和亮点。但某些方面我个人仍然持保留意见。所以我才会用“辣评”一词。辣这一味,喜者甚喜,不喜者亦不会为之所动。何故?道不同者也。然道不分高低优劣,个人造化使然也。

    所以老兄也没必要说的好像您多么先知先觉,慧眼识珠,而我等多么不识泰山一样。只能说个人的喜好和认知见地不同而已。
TOP
9#

原帖由 lry3676000 于 2011-7-13 23:45:00 发表
顶残剑!把紫铜座放地板 会更加爽

  梁兄好,您的紫铜座的效果非常好,对声音的宁静度和层次感提升很大。而且对避震确实很敏感,我目前在紫铜座下垫了3颗碳纤维脚钉,效果就很好的。

   今天上午刚刚从医院回来,听感容小弟慢慢上。谢谢大家的支持。
TOP
10#

原帖由 korg 于 2011-7-14 13:24:00 发表
我以一个DIYER的身份来评论一下新德克这种转盘的档次吧。
首先是光头部分,使用CDPRO2光头是贵价机器御用的,这点是有起码的质素保证的;其次在降低Jitter方面做了些措施,如使用1PPM的晶震;第三在电源供应方面加强,使用多牛多绕组;最后是使用大型机箱,取得比较有效的避震效果。
实际上,懂DIY的人都看得很透彻:新德克就是一台DIY机器,但是是厂家DIY的。为什么我会有这个结论呢?因为这

  这一点我不太认同,diy网站团购的pro2m套件组装品我也见过,首先从重量上而言与新德克二十周年差别非常明显,而且在重量的分布上也有较大差别。可见其内部的布局和用料是不同的,二十周年转盘好像是用了两个变压器。另外,作为hifi产品,大到变压器的选择,小到焊锡、避震元器件的采用,以及板材的用料,厚度,都对声音有着明显的影响,这些东西有些是表面能看出来的,有些是看不出来的。你相信吗,同样一根电源线,微调一下热塑管的直径规格,或者调整一下螺丝的压矩,出来的声音就会有明显的不同,这是我再一次盲听的活动中发现的。这些东西并不能完全用材料成本的高低去衡量的。不然的话,那些高价线材就更加没有生存的道理了。
TOP
11#

第一页已上了二十周年转盘听感,转盘加解码器的听感以及关于较声理念的探讨等方面得内容下午午休以后慢慢上。
TOP
12#

第一页已更新内容。接下来的内容我会从这一页开始慢慢上传的。
TOP
13#

    下面我就来谈谈这套二十周年的缺点了。这里所谓的缺点在我和一部分朋友的标准里可能算是,在一部分朋友的标准下可能反而是特色也说不定。这让我想起了05年时在168上搞的那次上海,西安两地的线材pk活动,就一副紫荆花信号线,在场的烧友的褒贬是一半一半,搞音乐的几位朋友是贬多于褒,而几位音乐爱好者(纯发烧友)却是褒奖有佳,这也反映出了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审美取向特质。孰优孰劣呢?回答是:不分优劣,追求方向不同而已。呵呵题外话了,下面正式开谈!

     说到这套音源的“缺点”,或者说我听过的新德克器材共同的“缺点”(我曾是A600用家,也听过6950)。恰恰就是楼上一位朋友所提到的他所满意的地方——密度感。密度的定义大家都很清楚:单位体积下物质的质量。而声音的密度感到底指的是什么?在听感上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的感觉呢?我认为声音的密度是一种信息量得高度浓缩,就好像一杯非常浓的橙汁,我们引用时在味觉和触觉上都能有明显的感受,好像能感受到一定多数量的橙肉离子,以及一定程度的浓稠感。这种口感触觉和勾兑出来的,仅仅味觉相似的的橙味饮料的触觉有着本质的不同。密度感好的声音首先实体感就会很强,声音构架就会显得很稳健。同时由于单位面积下的信息量的浓缩,使得无论是人声还是乐器的质感都会明显增强。同时音乐的纹理感和起伏变化也能更好的表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刻画起来入木三分。就我了解很多朋友对密度感的理解与我不甚相同,包括一些音响设计者往往一提到密度感随之而来的伴随语就是“硬”,“紧”,“实”,继而“谈密色变”。我认为这是对声音密度感得一种曲解。我们听到“硬”,“紧”,“实”的声音时会发现其细节和泛音是非常少的。这种声音根本不是高密度的声音。那么高密度的声音就一定是好声音吗?也不一定。高密度的声音如果较声水平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压迫感。起码不一定会是非常耐听的声音,一部分国产高端器材和某些进口品牌进口器材其声音做到了“致密”而并非“绵密”。但密度感不好的声音绝对不会成为好声音,因为“基音”信息量的不足会使得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泛音体系变成了无根之木,继而出现空洞,音乐的纹理刻画能力和表现力也会大打折扣。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4 21:39:20
TOP
14#

    新德克二十周年音源(更准确的说是解码)有着同级别器材中少有的温润细腻质感和悦耳的音色。但以我的标准而言,其密度感只能算中上等水准,即使在煲开后加入了新德克中国钉进行避震处理,声底变得更加饱满,密度感有所提升,质感也鲜明了不少,但就我而言仍认为其密度感离上等的标准差了一口气。由于此原因,使得其在乐器和人声的实体感刻画上稍稍欠缺了点。我自己的声音用该机器重播出来显得柔润流畅,音色高贵,是标准的罗西尼式男高音。而我实际的型号是lyric式男高音,并没有重播出来的声音那么甜美高贵,但比重播出的声音要更通透且更有张力。这也就是能解释为什么播现场录制的古典音乐时二十周年出来的效果更像是在优秀设计的音乐厅内12—15排位置的效果了。从我从事歌唱教学和演多年来对近场声音的了解和与乐队合作演出的经验来看,在音乐厅中距离看音乐会时,人声和乐器的传到人耳时的密度感会做一定程度的衰减,同时通过反射,衍射的作用,会出现一定的混响效果,出来的声音会温润细致。但与在琴房和指挥台上聆听的声音密度感和质感就有了相当的不同。我看过凌总的博客,看到其去过世界各地的音乐厅,也很喜欢去现场聆听演奏演唱。在于凌总通电话时也了解到其教声的理念是:“声音必须是宽松流畅的。这是好声的最重要标准”。在反观二十周年的声音调教风格。可以看出新德克(或者说是凌氏)的教声风格并非以近场(近距离)聆听的标准作参考而是以音乐厅最佳位置聆听的风格为重要参考,同时兼顾其声音美学理念——宽松流畅舒适为基本原则来设计产品。所以二十周年在听一些现场录制的古典音乐时非常有自己的魅力。但问题随之而来的就是,在播放一些录音室录音,突出人声乐器强烈质感的软件时候,由于其密度感并未达到一级水准,就出现了实体感不够准确,质感稍欠点鲜明的“缺点”。虽然这时声音的悦耳性和顺畅度依然非常好,但以近场监听的标准来说,已经出现些许美的“失真”了。在这一点上铜管乐表现的更加明显。音乐厅现场看过铜管乐演出的朋友应该了解,即使坐在12排的位置,在铜管乐器奏时其声音质感也是非常强且很有穿透力的。在指挥台上聆听时就会有明显的压迫感(注意是压迫感而不是刺耳感)。而二十周年的重播上铜管乐的质感温润有余,通透稍逊。显然凌氏声音风格走的是以音乐厅观赏效果为重要参考,的一种偏“唯美”型的声音风格。我曾与george4兄通电话时其提到的一句话:“这套音源听一下午都一点不感觉到累”。从某个方面也能代表着该作品的教声风格走向。

  在这一点上supernait内置解码有自己的优点,虽然其声音细腻度度还稍有欠缺,由于两端延伸的不足使得高频不够舒展自然,低频缺乏权威感。但在其可表现的非极限频段内,其展示出来不错的密度感和鲜明的质感。在音乐的起伏律动和音乐表情的呈现上非常的丰富。如果说新德克二十周年解码像是著名女高音泰尔巴蒂在轻松的展现她迷人的歌喉和身姿。让人陶醉放松,那sn解码就更像一位年轻的民歌歌手(陈莉莉?),表情丰富,努力的用自己那还不太完善的技术和并非十分完美的嗓音去热情的歌唱。让你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与骚动。当然这是从声音风格上的描述,在声音级别上两者的档次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4 21:42:44
TOP
15#

接下来我会谈谈几款线材的应用和新德克中国钉避震脚钉的风格及应用等方面的心得。
TOP
16#

原帖由 唐朝乐队 于 2011-7-14 22:19:00 发表
残剑兄喜欢的声音类型是铭与思奔达一类的。饱满、温暖、湿度,由中间向两端的平衡。

非也,naim声音风格有它的独到之处,正确但不完善(它家的既完善又让我完全认可满意的作品我也没听过也消费不起),思奔达一直不是我的杯中茶。其主要缺点就是在于密度感得缺失。我喜欢的声音是密度好,饱满扎实同时又能做到细腻流畅,同时不失精细,比较大气稳健的声音。贵丰的高端机声音趋向我比较喜欢。其他诸如ASR,模范,势必草等品牌由于没有听过所以也没法去评价了。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22 21:58:02
TOP
17#

原帖由 lry3676000 于 2011-7-14 23:01:00 发表
残剑兄
三频段的晶莹、带动气流的暗涌能力、成点成线的聚焦能力如何?
这个往往是烧友 对国产器材担心的
就象国产胆 通病了

  这套音源并非走的是晶莹剔透的声音路线,重播音乐是以一种轻松舒畅从容稳健的形式呈现的。但透明度的表现上还基本算是上等水准。带动气流的暗涌能力上表现倒不还错。比较宽松大气。成点成线的聚焦能力中上,在这一点上和同级别机器比较优势不大。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4 23:12:42
TOP
18#

原帖由 三色剑 于 2011-7-14 23:49:00 发表
曾经从新德克的两根线材便有推测,或者一直怀疑,音响性是其短腿,首先因为设计师的理念就是播放音乐 求意远胜于求形质。楼主的帖子证明了猜测。同时印证了校音单单以坐在听众席里的人耳朵,完全不顾及咪头的位置和声效是不妥的。
最理想的是人耳朵既要到听众席听,还要到咪头的位置听。这样就既兼顾音乐现场的氛围、音乐的神,又兼顾了乐器的质感,达到音响性与音乐性完美统一。
很高兴,楼主能用自己的录音检验器材,这也证明我之前帖子里讲的,音响设计师应该拿自己的录制cd片校音最靠谱的观点。楼主恰恰因此发现,新德克的声音应属人造 唯美 ,美丽的失真。我也曾认为,是可以调教出比真实、比cd录音更美好动听的声音的器材的。
还要说,楼主的帖子非常有内容,令人更信服

  说 新德克音响性不足这一点我不太赞同,从这套音源来说,其在细节的呈现,音场的构架等音响性方面做的都很不错。而我所认为的“缺点”多少也是较声理念所决定的。所谓“美丽的失真'也是在个别软件的播放中才有的。这一点上linn的“失真”做得更彻底。呵呵
TOP
19#

隔壁凌氏音响论坛引用了我的帖子,帖子里我看到了凌君彦先生对密度感的理解,先转过来大家看看:

    “ 谈纯音响的感受,人人都有一套,谁是谁非呢?密度感没有音乐感作为支撑那就是一团面,最多就是发面,要赶紧上蒸笼。我在十几年前就是追求密度感的,听砸玻璃响的,数人头的。现在我认为,只要器材出来的音乐有了舞动和活力,就如有了生命,这才是第一重要的。”
     “我至今还没有碰到过所谓音响性好的器材有新德克器材那样的音乐感,更不要说我的作品了。为什么是“所谓”呢?密度特别是中频密度好,就一定会两端自然延伸不好,给人硬得感觉,大鼓吊在在半空响,而不是沉在下面。小提琴高端直上直下,一点美感都没有。声音沉重放不开,这就是不平衡。最好自己多听多比较才能理解这些道理,才会有实际的体会,光凭想当然来讨论,只能是理想主义者。当然,朋友们的意愿是好的,希望音乐感好也要音响性好,但我要说,音响性是个模糊的概念,不是几个人能说的清楚的。我倒是可以建议新德克加强“音响性”,很容易啊,但只怕到头来没有音乐性了,更没有特点了,到那时就该关门了。”


     看到凌先生的观点,我第一是有一点点吃惊,同时也有点感慨。凌先生的观点中将音乐感和密度感对立了起来认为提升了密度感音乐感就会下降。就其对音响密度的论述我基本持不赞同态度。而密度感的分布应该是全频段的,凌先生强调的中频密度感的感受造成的声音效果的描述我恰恰认为是全频段声音发紧,缺乏密度感的重要表现。我之前的论述中已经举了浓缩橙汁的例子,那种味觉和口感是自然的,糥滑而浓密的。但绝不是粘稠僵硬不流动的,要是那样就不是橙汁了(或者是加了增稠剂的伪密度橙汁)。所以好的密度感觉绝不等于“硬”,“实”。而等于的是“绵密”和“通透”,学过钢琴的朋友应该都练过吊指吧。吊指时初学者经常过于用手腕力量往下砸,这样出来的声音是死的,直的,无泛音的。也许一部分朋友认为那就是高密度,但你仔细听一下这一声琴响的细节是多还是少呢。过度敲击刚弦使能量完全在“基音”上的堆积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密度么?而单凭指头的力量敲击琴键发声的声音单薄,好像只有一层薄皮,缺乏一个“芯”。您认为这样看似轻柔舒适的声音能很好的表现音乐么?歌唱也是一样。我的老师中央音乐学院的张建一先生和黑海涛先生都强调声音要有密度,有密度的声音才能“透出来”。而这种声音一定是在气息的控制流动下的高信息量的“集中”(这时声门的工作状态是非常积极,振动速度非常之快)。这就是歌唱者所需要的声音密度。这种密度不是非要在大音量的情况下才会得到,而在这种声音密度下的歌唱给人的感觉是积极,饱满,热情而通透的,即使在中小音量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有气息支持而得到的通透感和饱满度。而不是那种哼哼唧唧的嘴皮子上的歌唱。所以我认为密度感和音乐性根本是不矛盾的,属于鱼与水的关系。音乐性表现的非常充分的作品其必定是要有不错的密度感作为支持。没有密度感支持的声音,出来的音乐性我认为只能是“伪”音乐性或是不够深刻的音乐性。所以“绵密”这个词并不是容易做到的,“密而不绵”和“绵而不密”都不会是好声的表现。当然,这前提条件是对密度感的概念有着正确的理解。如果将密度感的感受与什么砸玻璃,数人头之类的想提并论的话,那我认为“密度感”这个词不提也罢!


    另外要说明一点:上述观点仅限于对凌君彦先生所提及“密度感”之个人观点提出的个人看法。并非针对二十周年作品的密度感评价,前面我已经做了描述,我认为二十周年的密度感至少呈中上等水准,里上等只差一口气。所以请诸君切莫牵强附会将此段论述看成是对二十周年音源的听感评价。谢谢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5 14:41:0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