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湖里的螃蟹好吃否——辣评新德克二十周年转盘解码(P1听感p5重... [复制链接]

21#

我去年的那个“抱着西湖找功放”的帖子里有sprs兄对声音密度的论述,虽然寥寥几句点到为止,但个人觉得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诸君可以对比着看一下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79192-21.aspx
TOP
22#

原帖由 QIXIANSHENG 于 2011-7-15 1:12:00 发表
残剑兄的品论可谓是一针见血的,等待验证.对于转盘到解码器的连接方式,我个人的见解还是倾向于BNC最好(在通讯领域基本都是),平衡次之.单端RCA同轴线,在传输过程中难免信号损失.至于这套音源用线的搭配还望残剑兄多聊聊......

   bnc在理论上确实应该比同轴好,而平衡连接失真最小,但如果用平衡连接的话,胆子管输出部分应该就没法用了。所以个人认为兄可以尝试BNC连接。线材和避震的搭配我下来会慢慢谈的。这款解码器对避震也是非常敏感的。
TOP
23#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1-7-15 12:45:00 发表
20周年的电子管输出部分的用料和声音都要比晶体管输出档要好,但用它的电子管输出只能接单端信号线.我们比较喜欢用电子管输出.

用家可以自行比较鉴别.


  没错,胆子管输出在空气感,润泽度和流畅性上是要好于晶体管输出的。另外,我对比了4种采样率模式下的效果,感觉24bit下的两种模式在乐感和音乐流畅性上要好于32bit的。其中96khz 24bit下的声音最为润泽饱满耐听。192khz下的声音音场更加开阔但稍显清淡了点。
TOP
24#

原帖由 唐朝乐队 于 2011-7-15 10:19:00 发表
残剑用西湖搭配铭还是独到的。

说实话 西湖搭配naim并不算最佳的搭配方案。naim不可能将西湖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只是在一些方面做了强化而已。由于我的听音面积不大,所以对低频量感上和整体开扬度的要求不可能太高,所以用supernait基本上还算称职,但如果是在大面积下聆听那就不一定了。所以我一直不建议用朋友们naim功放推比西湖8.1更高级别的,喇叭和箱体尺寸更大的西湖自家型号。
TOP
25#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1-7-15 14:52:00 发表
这四种升频模式我也曾经认真地比较过,起先我和花鸟和你一样,感觉在24/96时听人声,小提琴最好,主乐器声音鲜明突出,细节似乎也更明晰一些.而32/192放大场面的交响乐感觉更开阔丰满一些,气势上更好.其他两种介于其中.

后来胡敏强过来,我们又用FISHER,BENEDETTI,哈恩等人的小提琴碟,宝碟的蓝教堂等仔细听,感觉实际上还是32/192模式下的声音最好.听人声和单件乐器时,它们似乎不那么突出鲜明,质感没那么强烈,细节,结象也没那么幼细,但仔细听的话,其实还是32/196细节更多.,密度更好(反而表现得更松润了,好的密度并不让你感觉死实,而是金粉式的弥散),空气感和现场感也更好.乐器是在一个"场"中,而不是脱离了环境来到你的面前.总的来说,感觉声音要更"和",或者说更接近现场的聆听感觉.当然座位是在中排.我没站在指挥台上听过音乐,所以我对现场的概念是在音乐厅中排的概念.

可惜你的解码已经出掉了,不然还可以再仔细听一听.其他用家也可以在安静的时候,用自己熟悉的,高质量的现场乐器录音比较一下.

  由于入手时间太短,我只做了一下大概的比对。不过32 192模式下的音场规模感和场感的表现确实是要好于24 96的。另外,你所说的“好的密度并不让你感觉死实,而是金粉式的弥散”我理解并基本同意,只不过金粉的颗粒要非常细致,同时也要到一定多的量才能做到弥散而不散漫或飘散。质感自然也就出来了。
TOP
26#

原帖由 哈奇奇 于 2011-7-15 16:02:00 发表
呵呵,残剑兄的帖子很好,对密度的阐述很表赞同。感觉平衡的密度感是全频段的,而不是强调某一频段的。不过更想听听你对男高音唱腔的理解和器材重播的理解。个人就是迷上了卡鲁索,莫纳科,多明戈,魏松,程志,李双江等才上了音响的贼船,目前感觉还没有一套器材能够完整的表现好男高音胸腔共鸣的厚实感,还有头腔的金属声,英雄男高音声音的能量感,也就是形似而已,都很难完整的再现啊。我记得以前北音论坛有一个帖子讨论“关闭”唱法,就是声音集中的唱法。你说这种声音一定是在气息的控制流动下的高信息量的“集中”,可以理解为在共鸣腔体都打开的情况下,共鸣声都聚焦在一点,就是我们说的声音安放在口中的位置,通过这一点把气息和声音集中“透”出来的意思嘛?你个人喜欢把这个共鸣焦点放在哪个位置,可否赐教?

        呵呵,其实声乐是一个既抽象同时又具像的东西。而且非常讲究整体的平衡。好的歌者(尤其是演员),能做非常到位的理论描述的人是非常少的。所以声乐教学更多的是现场的示范。也就是我们这些以从事教学工作为主的歌者会有时研究一下理论上的所以然。老兄的理解基本到位。但说到的“集中”是一个结果,其中过程涉及气息控制变化,咽壁张力强度大小(咽音)的运用,5个母音的口型调整变化和他们之间的过渡方式,不同音高下气息供给强度与母音安放位置以及适合不同元音的共鸣腔体兴奋度(开度)的搭配变化等等。这一切做到位了,达到平衡了,自然声音就会“透”出来了。另外,“关闭”的概念是在演唱换声区以上音高时,实施混声过程中的歌唱腔体变化的一种感觉(或者说手法也行),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混声的状态,而在不同音高下的真假声混声比例也是不同并且因个人条件而定的。好的歌唱者出来的声音必定是:流畅松润通透,有穿透力不刺耳的声音。这也是所有人声和乐器好声的共同标准。

       我个人在歌唱时共鸣焦点位置,也就是“透”的位置大概在人中——鼻梁的位置之间,随着音高的变化会在此位置区间上稍做变化,但决不会低于上唇。另外,男高音在胸声的运用上要非常谨慎,除非spinto式男高音或英雄式男高音,一般lyric型男高或rossini式男高如果过于使用胸声的话会导致声带重机能使用过度提前老化的,著名男高音斯苔芳诺后期就是一个标准的反面教材。

     好了,关于声乐的讨论就到这里吧。不然帖子就变味了。呵呵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5 16:34:49
TOP
27#

原帖由 花鸟虫鱼 于 2011-7-15 23:33:00 发表
残剑兄写的较客观同意百分之70,其实你还未玩尽20周年转盘解码。你说的缺点在我处就没有。1、可能未用凌总的独门密器旋律保险丝 2、未用凌总特制西电电源线 3、解码可以换胆 4、功放是瓶颈,发挥不了你的箱子 。
另外高文解码我们有、其高贵飘逸是削弱中低频为代价,拿我家的钢琴比较高文的声音是不真实的,所以我们要出啊。还有低频力度强如MSB白金者,只得一股蛮力,只有输的份,本地吴大师失望的出掉了。中低频密度、厚重感好的MBL旗舰解码则输了鲜活度,活生感,好像三流的钢琴家找不到音乐的内涵,居然忘记了乐谱中的表情符号。
最后作品1号前级到了,这两天有空就上图出AUDIO NOT M6 III前级。用了凌总特制旋律保险丝后,我的M6功力再上2成,另外已换德根坑屏ECC82/天梭5687胆。有兴趣的朋友可要抓紧了。

       花鸟兄好,的确20周年音源仍有潜质可挖,但由于我家里一些状况的出现我无法再去深玩解码了。我的听感是仅仅基于加上新德克改良版中国钉和用二十周年随机附送的FP-1合金电源线后的感受。保险丝我看过,应该是一般货色,并非独门旋律保险丝,我有根powerhouse顶级铑白金保险丝本想试试,可惜是1A的,不敢随意替换机内2A保险丝(一旦烧了又得损失几百米);西电电源线我也曾电话咨询过,本来想下一步考虑试试看,结果出来意外后也就放弃尝试的打算了。关于换胆这一块,即使我没有出手解码器,我也暂时不会考虑,因打开机器后会丧失保修权,且古董管的声音很多属于特色鲜明且近两年价格不菲,没有多次的换管尝试也很难一下就命中目标,容易老命伤财。这也是这两年我放弃玩胆机的原因之一。

       至于第四个原因,我倒不认为功放算是瓶颈(起码对8.1和我的听音面积而言),就目前supernait+hicap电源的表现,从印象听感中是要稍好于我听过的coda csi合并功放推西湖书架箱的表现的,尤其在声音的质感,纹理感和表情刻画上。而低频的弹性和控制力上也丝毫不比coda csi差。

       北欧机器在音乐表现方式上我并不特别喜好,当然这种轻松的音乐表现手法和当地生活环境和人文氛围有莫大的关系。所以我一直认为:除非你非常认可这种音乐表现方式和气韵,也在追求这种表现的极致,不然一套器材里最好不要出现两件以上的同一区域(同一文化氛围下)的器材。当然,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品牌的器材,调教出自己最满意的声音是最终目的。
TOP
28#

原帖由 唐朝乐队 于 2011-7-15 23:33:00 发表
我没听过奇力FBI推西湖或PASS系列推西湖的效果,残剑兄有机会的话,尝尝螃蟹的味道。

  我去年的那个围着西湖找功放的帖子里曾试过krell s300i和pass150.5后级推6.75的效果,也有详尽的描述。FBI推西湖不曾听到过。pass推西湖有明显优点也会有明显的遗憾,就是没能把西湖中低频的宽松感释放出来。这一点上coda33.0后级就比它要好多了。就krell和pass而言,倒并非是西湖的最佳搭配。
TOP
29#

原帖由 哈奇奇 于 2011-7-16 9:59:00 发表
呵呵,残剑兄追求的“密度”是各频段具备一定的素质平衡的声音上,再表现出高信息量的“密度”,只是各人追求的调音方向不同而已。相对而言,追求密度,已经涵盖了高中低频,声场,分离度等等个别的指标,是总体表现最后的一个综合,是更高的要求。似乎没有必要冠以某某党命名吧。

  哈兄的阐述与我心有戚戚焉!
TOP
30#

原帖由 哈奇奇 于 2011-7-16 13:09:00 发表
关于比特率和取样频率的论述,我比较赞同小白的观点:http://bbs.headphoneclub.com/vie ... &page=1&authorid=61

  小白版主的很多测评都比较有参考价值。虽然其中也不乏有些推销自己代理产品的商业成分但总的来说基本上都能言之有物,将不同产品的声音风格交待的相对比较清晰一目了然,有一定经验的朋友看后就能基本清楚机器声音的风格取向是否是自己所好,从而在做选择的时候不会过于盲目。
TOP
31#

下面我来谈谈在二十周年音源上的几款线材和中国钉避震附件的听感:

      首先说一下新德克FP-1银铜合金电源线的听感:这款电源线属于新德克线材产品中的中端型号。由于有银材料的加入,这款线呈现出了不错的温润感,整体声音饱满厚润,声音比较耐听顺耳。作为入门hifi电源线这几点做的都可圈可点。缺点是:声音虽然厚润但不够密实,其实还是缺乏密度感和信息量。这就使得声音的通透度不够,低频宽松但细节交待稍欠清晰。整体的背景宁静度一般。

      在这期间我试用了一下91hifi的powercord标准版电源线,因为他家的powerhord e版电源线一直在音源上服役表现不错,所以想尝试一下给解码器上使用标准版得效果。总体而言powercord定制版电源线有着与powersnake taipan helix alpha颇为相似的声底和音场构架。整体表现细腻平衡,有不错的透明度和流畅性。但在二十周年解码上显得稍稍清淡理性了点。在声音风格上与二十周年有些不太搭。这应该也体现出二十周年解码拥有自己明显的个性所在。

      在二十周年转盘解码上我用的同轴线为aq 鹰眼纯银同轴线。AQ的声音一直以来都比较饱满自然,百搭性非常强。这款鹰眼纯银同轴线也继承了自家的声音特点——饱满,质感不错,同时细节呈现比较丰富。而很有意思的是他家的自带的72DBS电压在我的系统上时不如降压至48v和32v时声音来得自然流畅饱满。这也可能与其纯银的材质有关(在我玩过的几款纯银线中凡是电压超过48v的声音都不太中听)。目前我在用32v的电压。效果基本令人满意。


      中国钉搭配运用听感稍后奉上。

TOP
32#

      关于新德克中国钉在二十周年音源和naim supernait功放上的声音表现

       新德克的F系列复合避震钉(中国钉)我是2年前开始用在系统中的,曾经还发过一篇“钉对钉”的听感帖子。从最早的服役的F1到后来购入F2用于功放,再到最近在购买二十周年同时网购的中国钉改良版2B型号,连同已经出掉的F2一共用过三款了。我认为中国钉的整体素质是很高的。其声音气质和使用价值我认为高于新德克家的a600合并功放,在多款器材上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声音风格大家可以搜索我以前的帖子,在此不累述。我主要说说其在和二十周年音源和naim功放搭配时的不同效果。

       从中国钉在二十周年的表现上看我猜测有可能二十周年设计时是加入了中国钉进行教声的。二十周年音源的用家强烈建议上他家的中国钉。因为无论是F1钉还是改良后的2b钉,其上机后对声音的改良主要是在质感和宽松度方面。明显感觉质感和密度感都有所加强,音乐纹理更加鲜明且饱满。音场开阔低频量感质感都有所提升,一派稳健大气的声底。这些改善甚至比更换电源线来的还要明显。这也是我多年来一直对音响的避震比较重视的主要原因。在这里我还要提醒大家,避震钉的安放位置要根据器材本身的设计特点来作调整。中国钉的说明书中推荐其安置位置是前2后一,但在二十周年转盘上,机芯下直接对应放置的前一后二的摆法在聆听效果上明显要更好,质感要更强,声音更通透。所以避震附件建议大家要根据器材的实际设计情况和重量平衡进行调整摆放。

        今年年初曾尝试过将一套F2中国钉在借了一台naim nait xs试听,发现f2在naim上的表现并不如其在其他器材上表现的那么好,不仅如此,试了几款高价避震钉也是同样的情况。当时考虑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naim将机器的自身谐振点已经调教到了非常均衡的水平。其二,nait xs重量比较轻,放在中国钉上整个重量平衡不好掌握,总有一个钉有点着不上力。后来就将F2出了。最近正好新进了改良后的中国钉2B,顺便就再次在naim的机器上试试,supernait的重量比nait xs要重了不少,在中国钉上的放置3点的压力也平衡了许多。一开声,首先最大的感觉就是声底变得更加厚实饱满,底盘更加扎实稳重,低频力度也增加了不少。但是仔细再听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声音整体变得有些木讷缺乏灵气,虽然更加饱满有力但清晰度和通透度反而稍有下降,音乐的纹理感和鲜活感都有所降低,人声和乐器的形体感也稍稍偏大了点。总体而言效果弊大于利。而在我之前的音源和目前的二十周年音源上都不会出现此情况。赶紧将钉换下,这时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声音的清晰度,结像能力,纹理感都多大大好转。看来传说中naim机器机身谐振点的调教和独门的避震设计确实有自己独到之处!避震钉之类产品在其身上的使用仍然要谨慎考量。

     另外,建议凌君彦先生尝试一下在中国钉木基座下方加上一层1cm厚的高密度碳纤维板,以我对碳纤维垫材声音特性的了解,应该会对声音有非常正面的帮助。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6 23:58:36
TOP
33#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1-7-16 18:00:00 发表
搭配好了也没有用。MSB所谓的音响性是好的,但只是两端比较用力,声大力猛,仔细听内涵并不好。乐感更是无从谈起。但有些玩HFI的发烧友会很陶醉和满足于这种打得开快很猛的快感中,但多听现场的人会发现这种声音其实是比较假的。我和花鸟都曾经经历过这个 阶段,都曾经用过不止一台MSB。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和自身对音乐和音响理解的进步,经过比较现在都不用它了,包括高文,也是宁可闲置。MBL的系统也很少象我和花鸟听得这么熟,MBL声音厚重饱满,初听似乎一般人理解的密度感更好,但关键的音乐的灵气和起伏并不算好。所以我说不要跟风别人,因为你在跟,别人也在变,跟到哪里算数呢?还是自己听到什么喜欢什么听什么吧。  

  MSB和mbl我没有听过,不做评价。高文在我来看是属于特色型品牌也并非全面型品牌。另外,厚重饱满并非就代表密度感好,这一点在我对密度感的论述中也已经明确提到了。相信相当多的朋友也不会将二者等同的。就我听二十周年来说,我个人认为其音乐的“贵气”反而多于“灵气”,而在音乐的起伏感和丰富表情的呈现上反而不比supernait内置解码有什么太大优势。光润柔滑的音质和轻松流畅的音乐表达方式才是二十周年所带给我的明显感受。
TOP
34#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1-7-16 20:28:00 发表
老凌的作品(不限于20周年转盘解码,包括我们听过的其他作品系列),给我的感觉可以用两句诗来形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就象一个人走到你面前,初看上去他并不是那么聪明,机灵,张扬,霸气。但是他给你的感觉很舒服实在,和气有礼,温文尔雅,语言有物,性情高雅。但又不是书呆子一个般索然无味。这样的人天天打交道,才越谈越觉得值得交往和长来往。


   老兄对新德克高端产品的比喻基本算贴切。有点这种意思。
TOP
35#

原帖由 900900 于 2011-7-17 13:01:00 发表
naim sn 怎么不考虑naim dac一套naim才更能体现naim的特质。

  naim dac近4万元啊。如果有能上个4万元解码器的能力的话,那功放肯定就不会上naim了。
TOP
36#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1-7-17 13:19:00 发表
LZ有明确的听音取向和需求,这一方面应该说是个明白人!
但小弟有点不太理解:既然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声音和器材,为什么不多去试听后确认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器材然后一招出手定夺呢,反倒是并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不同的器材免强的在自己手上进进出出、换来换去,费时费钱又伤神呢!


  答案很简单:一、没处去听;二、没钱。
TOP
37#

原帖由 三色剑 于 2011-7-17 21:22:00 发表
听自己的录音和演奏是很好的方法,应该更可以方便判断录音场地和录音本身及系统的”旋律”。但要注意听录音的自己的声音与实际不通过音响听自己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可能会有换了一个人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平时听自己的声音是从外界传入耳朵的同时还有一半是从自己的七窍互通传导的,这与单纯由外界传来的声音会有不同的感觉。我们听到的是里外综合的“自己”的声音,而录音是单纯外界传播的“自己”的声音,也就是别人听到的和话筒拾到的声音。听录音里自己的声音就是平时自己听不到的别人听到的“自己”的声音。自己会感觉非常陌生自己的声音。

以上是旋律胡的发言,我认为有道理。楼主有可能的话,不妨再用你录制的别人的声音试音。

   我不认为有道理,但凡是从事声乐工作有一定时间的人(甚至是专业学习声乐时间稍长点的人)都不会出现“听录音里自己的声音就是平时自己听不到的别人听到的“自己”的声音。自己会感觉非常陌生自己的声音”这种情况!我试听的录音是我和学生的师生教学演唱cd,另外我也有我师姐西安音乐学院女高音歌唱家鲜XX歌的专辑,她来我这来听过后也认为和自己的声音和演唱风格不是很像,但音色更好听点。

   老兄对新德克有兴趣的话有机会还是自己多去听听多实践,别人的听感是基于个人的听音需求和审美趋向所决定的。多少都带有些主观性。而且衡量事物的标准也都不尽相同。一切要自己听过实践过才算数。
TOP
38#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7-17 21:39:00 发表
给先生一个建议选择CD音源看四样东西:电源(变压器)、转盘(经典或高级盘)、解码芯片型号与数量、谐振处理,调声技术暂且不谈;一套音源能把这几个方面做好了,那就放心使用啦。


     您好,作为音源而言您说的上述四点确实非常重要,但有些东西除了用仪器检测之外还真无法用肉眼来判断,比如就变压器的素质而言,矽钢片的质量,所用绕线的质量,材料以及绕线的手法,绕法等等,还有机内元器件的精度,阻抗和工作点的调整,还有谐振处理的不同手法等等,这些方面除非有专业仪器做测试,不然无法轻易去判断,只有靠听声音才能大致得出其结果。总而言之还是的以声音收货的。
TOP
39#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1-7-17 11:03:00 发表
选择一种音响风格,便是选择认同一种艺术观。10年前,我使用MARK,MSB,后来用过丹拿,世霸,ADAM等等很多器材,其中有的是象到饭店换换口味试点菜一样试试某种品牌味道的,有的是当时很欣赏和认可这种风格的。听到现在,我喜欢老凌的作品,而且最好是全套老凌。这不是说否定了以前所有用的器材,说它们全都不好,不用便是一无是处了。不是,是人在变,年龄,爱好,对音乐,音响的理解都在变。器材是为人服务的 ,是适应人的不同阶段的需要的。所以我根据我的需要和认识不断选择。到目前这个阶段和选择,我觉得是基本上可以安心听自己喜欢的音乐了。

再往后面呢,还会不会变,说实话,我也不知道,到什么阶段做什么事吧。说不定,再过个10年,我都不怎么喜欢听音乐,而去周游世界,陶铸于旅游的乐趣中了。

所以,还是那句话,你现在喜欢听什么,就听什么吧。


        音响风格的选择是在不同年龄和不同的阶段会有些许不同,但我认为更多的是个人需求方面,每个人听音乐虽然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审美体验,但所希望的得到审美体验和功能性是有不同侧重点的。比如我的几位同行在听音响时第一反应就是:着声音很真(或有点假),而一些发烧友朋友听音的目的就是让自己在安舒舒服服的环境下休息。比如同城好友难忘的战斗兄的重要听音标准是:在音量不大的情况下自己听着音乐就能在沙发山进入甜蜜梦境。而难忘战斗兄的几个子女都是从事民族乐器的演奏学习长达十几年(都在中央音乐学院长期学习),战斗兄无论对近场还是音乐会的乐器演奏(尤其是民族乐器)的声音熟悉程度一点也不比我低。但他和我的聆听标准一点也不一样,有这种不同标准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战斗兄的工作压力很大,对他来说听音乐更多的是为了放松和消遣,如果换成我处于他的环境下我可能也有又与其相似的听音喜好。

      其实在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说发烧友非常的少,我认识的只有2个(其中一个已经退烧不上论坛了)。大部分来过我这里听音响的同行都有一个共同的听音标准:真!这是他们衡量音响的最多用的标准。比如说:这个钢琴播出来的效果是雅马哈的,不是像是斯坦威的,某张专辑里古筝声音夸张了等等。难道说我这些同行们就真的不懂音乐应该如何表达,音乐当中应该注重的是什么?恰恰相反,这些人在研究处理音乐作品时的细致程度,演绎作品时的所试图的表现东西不是某些仅仅靠卖弄某某理念而附庸风雅之徒可以轻易体会到的。但为什么他们在听音响时会有此种直观反应呢?因为更多时候音响对他们(也是对我)来说它是工具。是让我们能准确抓住演奏演唱者演绎风格(其中也包括演奏演唱技术和音色变化处理)的工具。所以相对更接近与真实乐器质感的系统他们会更青睐些。这就是我们对音乐不同需求带给我们的不同审美取向。难道这些不同的审美取向就代表的欣赏音乐层次和水平的高低么?难道非得要到了某个什么阶段才能说领悟了音乐的真谛了么?完全不必。不同环境和需求决定了一切。就如同五味之辣,喜者一日不食都寝食难安,不喜者别说吃,闻见味都避之不及。原因何在,个人喜好和需要不同而已。难道就非要说喜欢吃或不喜欢吃辣的生活品味和志趣孰高孰低么?

     所以,像某些大言不惭,将所谓“某某”概念视为音乐音响最高境界,进而随便否定和贬低别人观感和审美价值的人。在我看来也只是个笑柄而已。不过这样也好,有信仰总比身心俱空的好。就像李洪志,有人信它愿意用刀剖腹找法 轮,大家觉得可笑和惋惜,但信者自己不会这么觉得,反而觉得是一种幸福也说不定呢(这段话不是针对您老兄,而是说给隔壁论坛那位大言不惭,随意的贬低别人观点,将自己视为悟出了音乐真谛的某位“旋律大师”听的)。听者自然知道。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8 16:20:21
TOP
40#

原帖由 花鸟虫鱼 于 2011-7-18 13:33:00 发表
原帖由 残剑831 于 2011-7-17 18:1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900900 于 2011-7-17 13:01:00 发表
naim sn 怎么不考虑naim dac一套naim才更能体现naim的特质。

  naim dac近4万元啊。如果有能上个4万元解码器的能力的话,那功放肯定就不会上naim了。

4万元的naim dac是不可能胜20周年的。naim dac的水平都比不过我玩过的高文21+、weiss旗舰、MBL1621. 。约翰李曾拿高文21PK DCS埃尔加,大胜。 进口名牌贵的离谱未必就是好,好多价钱叫的那么高、你还不敢说不好。其实不稀奇好多都玩过。10年前我买不起他们的时候,天天YY。等玩过之后,只感觉价位虚高,远没有写手写的那么好。只感觉天上飞起了一群牛。


     naim的高档解码我没有听过,所以我不做评价。我只是说如果财力上能上到光一个解码器就4万的阶段的话,可选择的范围也会更大。另外,我觉得到了一个级别上之后,与其说好于不好,倒不如说自己喜欢不喜欢,不对胃口的菜哪怕别人觉得是美味自己也不愿去多动一筷子的。听音响的风格除了审美取向外我觉得也是一种生活状态的体现。不同环境下的需求是不同的。我曾领一位女同事(本论坛水玲珑,非音乐专业)同事去听过一套高档分体胆前级+300b后级推spendor 100,这套系统被她评价为所听过的最难听的系统之一。说声音缺乏热情,女声哼哼唧唧的唱一听就不像正经女人。恰恰是这套系统在场的两位男烧友听得是如痴如醉,而水mm却听得坐如针毡,恨不得拔腿就跑。难道说明我同事的审美品味和志趣就低人一等么?我不这么认为,还是那句话:不是自己的杯中茶而已。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07-18 16:18:0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