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M4群英会 [复制链接]

查看: 9916|回复: 58
1#
马勒第四交响曲或许不是马勒最伟大的代表作,但肯定是他九部交响曲中最动听的一首。《第四交响曲。和先前的第二、第三交响曲形成《少年魔号》三部曲,是三首中最简洁、明朗而快乐的一首。在这里,或许还可以说有些部分与海顿、莫扎特十分相象。在结构上,除了第四乐章,都与古典交响曲很相似。这首交响曲之所以会如此明朗快活而端正,这里的第四乐章占了很大因素,这个第四乐章以童声来报知天国的生活,源自 马勒的大型声乐套曲《少年的魔号》第七阕《儿童对我说》,第四乐章虽然在全曲中所占的比重不是最大,但却是整个交响曲的重点,在主题性上也将前面的三个乐章与第四乐章保持了关联。第四乐章也成为是否成功演绎这部交响曲的关键。这部交响曲的乐队编制比起他的其它八部交响曲来,是最小的。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分享 转发
TOP
2#

上山砍柴 在 2004-9-4 23:38:20 发表的内容
卡拉这张马4没见过。
因巴尔的全集版有一张DVD-A全包的,不过很贵。


赶快找,上海市面上已经没有了。我早多年前也一直没有认识到卡拉扬演绎马勒的能耐,经人介绍抓了这张一听,沉醉其中一直到今天,恨不得哪天能再找到LP有上一缘。
TOP
3#

Edith Mathis/Berliner Philharmoniker/Herbert von Karajan(DGG)
论控制乐队炮制出美妙绝伦的音色及在高潮时一个又一个浓厚澎湃、排山倒海的声压,卡拉扬实在是独一无二的。他的M4,绝对有着这些迷人的特质。文字很多时候都不能准确地形容他的音乐与演奏,前面形容因巴尔刻意营造的纯洁高贵和曲意有点距离,而现在用来形容卡拉扬的字眼,却是真真正正的“纯洁高贵”!卡拉扬的唯美主义手段在某些范畴里可能不是最贴切,但在M4,却是最爽不过的了!乐队发出的美丽音响,简直目空一切。这里没有过度修饰之嫌,依然有那份喜悦的生命力和温馨的人情味。卡拉扬也没有错过那些幽默的片断与众同乐一番。全曲中,大量的速度转移,经过周密的计算,运筹帷幄,效果自然顺畅。只是,卡拉扬初期的马勒录音(第四和《大地之歌》)在精神深度上不及他后期的制作(两回第九),少了点直闯听者心灵的渗透劲。这里的基调是纯洁高贵的美,他的“纯洁高贵”充满热忱、五色七彩。尤其第三乐章,将这种美发挥到了极致,什么叫“水银泻地”?听卡拉扬这个22’46’’的特慢演绎你就能知道。末乐章的超大弧线又是卡拉扬的招牌,最后一段的放慢演奏和“超级圆滑奏”虽难免有作秀之嫌,但听到这里谁会去在乎呢。Edith Mathis太出色了,还是和在《第八千人》中的表现一样抢眼。知道“卡拉扬sound”是怎么一回事吗?就拿这个M4来听一听吧。DG“画廊”数码混音,现在市面上还能找到,相信DG不断还在刻片,什么时候能找到LP我想享受又会是更高层次的了。

[upload=jpg]Upload/20049423333499046.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4#

Helen Donath/Frankfurt Rundfunk/Eliahu Inbal(DENON)
因巴尔的M4可能是喜欢大红大绿的马勒的朋友的恩物。整体气氛是欢愉的,但因巴尔唯恐发掘不够深入,决意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几乎变成涂脂抹粉了。第一乐章也许是众版本中最好的一个,速度自然,富有流动感,表情“生猛”,层次井然,抢板应用没有动态对比那么夸张。整体效果恰似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的嬉戏,决不惹人生烦。可惜一到谐谑曲,弦乐滑音既多又慢,让人五心烦躁。慢乐章开头还可以,但一到中断突然加速,不能令人信服。Helen Donath本来有一副好嗓子,但由于她极力克制自己的嗓子和声线,不能放开唱,效果别扭。那段“彼得与鱼”唱得有点上气不接下气。这个录音当年趋之若鹜,风头很盛,极多是因为天龙的录音,双咪单点录音方式,使乐队之音响效果自然平衡,但也相对放大了独唱声部。现在天龙好像又将因巴尔的马勒全集重发了。

[upload=jpg]Upload/20049423322383973.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5#

[upload=jpg]Upload/20049423444276119.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942345321100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9423455950248.jpg[/upload]

未完待续
TOP
6#

Elly Ameling/Concertgebouworchester/Bernard Haitink(PHILIPS,1967)
海廷克三次录制M4,可以说是情有独衷,前面两次都选用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除了当时他出掌该乐团音乐总监外,海廷克还有大把原因选用COA。一直有种说法,世上没有那家乐团演奏M4可以胜过COA,这是相当有道理的。COA虽然不是首演M4的乐团(慕尼黑爱乐),但自马勒的挚友Mengelberg率领COA的两次经典M4录音(DG和PHILIPS发行,CD早已绝版),到门格尔贝格的接班人Van Beinum(Decca单声)及日后一大帮马勒指挥家都选用COA是她积累了最丰富的M4演出经验。论音乐线条纹理之精妙、层次和透明度(演奏马勒之节点),COA是自成一派,极具说服力。海廷克1967年的M4气质上有点象Beinum,,语气直抒其心气,吞吐自然,比起唯恐“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某些演绎(例如Inbal),海廷克耐听得多。阿美林是最懂得恰当地表达歌词意境的艺术歌曲演唱家,60年代是她美声的黄金年代,只听她唱第四乐章就已是这个演绎的最大回报了。录音虽已老旧,但平衡度相当自然,音响的开阔度和深度都极佳,堂音丰富,完全可以纳入Phlips阿姆斯特丹音乐厅乐队录音的典范之作。这个制作菲力普先后多次重制,可惜目前市面上也几乎绝迹了,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事隔多年之后,海廷克又与COA录制了一回M4,这次的女高音是名不见经传的Roberta Alexander。90年代后期,Haitink又与柏林爱乐合作了一个新的马勒全集。这两个录音我都没听过。

[upload=jpg]Upload/2004942331869644.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7#

Kathleen Battle/Wiener Philharmoniker/Lorin Maazel(CBS)
马泽尔在替CBS录马勒全集之前,1970年已替Concert Hall公司录过M4,乐队是柏林广播交响乐团(RIAS,马泽尔的亲兵),目前可以见到Pearl的CD。CBS全集中第四交响曲是演录均臻极境的一张,反响极大,以致当初CBS/Sony发行了全集后所有单曲都在后来发了单张,就只这个第四很长时间内未发行单张,以致很多人为了这个《第四》而只能买全集。首先,她的录音(维也纳金色大厅现场)是多咪录音的极品,3D录音的音响效果栩栩如生。在顶级器材上,能提供出最纤细的内部细节和温暖的堂音。演绎,在温馨祥和中渗出隽永的抒情诗意,速度徐缓,而乐曲结构却半点也没有松懈的感觉,布局宏大、浩瀚,深不见底。情绪对比避免极端,某些段落的小节线几乎被抹掉。马泽尔在此表现出温暖的人情味,有点内向,作为“第二维也纳乐派”祖师的马勒这部交响曲里的维也纳风韵,以马泽尔的这版表现得最为精到。WPO风格之道地,不作他人之想,滑音的应用已入化境,你根本不会留意到它们的存在!(连变速和抢板时也是如此)当第一乐章第一主题悠然飘临,象梦一样漂浮时,仿佛已在天国之门的跟前了。马泽尔能够从容不迫地建筑起巍峨凛冽的最强音的这种布局能力,已然叫人折服,而当他在第三乐章升华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我想,你只能对马泽尔佩服得五体投地了,“指挥神童”并不是浪得虚名!温柔的旋律有如在一个广大的弧形曲线里呼吸,音色和明暗对比超凡入圣,每一处都显现出指挥和乐手们的激情迸发。当“天国之门”在你面前开启,你仿佛觉得真的进入天国。到第四乐章,当Kathleen Battle告诉我们“天堂的乐园有一切良好品种的蔬菜,有数不尽的好品质的芦笋、菜豆……”,你会觉得自己已然身处天国之中。英国有位乐评人曾说如果有一位女高音堪当在梵第冈的圣彼得大教堂献唱,那一定是芭特尔莫属。我想,芭特尔这把清脆得象男童高音的银铃般的嗓子,是唱M4的终极了。而事实上,在众多以女高音演唱的M4版本中,最能以儿童天真快活的神情去演唱的,非芭特尔莫属。在“在地上并没有可以和这天上相比的音乐……”这一段,芭特尔美妙的演唱,马泽尔那种被净化而十分安祥的天国氛围,WPO的竖琴、英国管和低音提琴在美妙仙境般的意境中轻轻地结束全曲,这是什么样的一种享受啊!

[upload=jpg]Upload/20049722301029218.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8#

mahler2004a 在 2004-9-6 16:18:20 发表的内容
好帖好帖!准备谈谈BOULEZ的M4吗?



很抱歉,Boulez的马勒一张也没有听过,大概现在还不怎么有兴趣。
TOP
9#

松风 在 2004-9-8 13:19:04 发表的内容
再说说滕斯泰德的?


Lucia Popp/The London Philharmonic/Klaus Tennstedt(EMI,1982)

讲到松风兄热切期盼的滕斯泰特的M4,先让我引用香港著名乐评家雷明的评价“第一乐章由第一个音符至第一个ff为止,滕斯泰特完全可以’按章工作’而表达出音乐抑扬顿挫之罗曼蒂克感性,旋律之流动,初听觉得平铺直叙,缔味细听,便知有高手在控制,线条起伏完全不露修饰之痕迹,气质高贵典雅极了。听索尔第,可知他在第一个ff之前已经换了几次速度,也不尊重原著之注诠。”滕斯泰特棒下的第一乐章,给人一种生气勃勃的和谐感,高潮兴奋欢欣。谐谑曲乐章如诗如画,速度慢而张力大;终乐章的动与静之对比极其鲜明。,Lucia Popp的嗓子尽管已没有5-60年代如少女般轻柔,但她懂得在吐字遣词方面下工夫,加上滕斯泰特在背后的支持,声声入耳。这是82年金斯威大厅的录音,但前丰满雄浑。这个演奏前几年在EMI的红线系列发行过单行本。

[upload=jpg]Upload/200499042591939.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