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i Grist/Newyork Philharmonic/Leonard Bernstein(CBS)
Helmut Wittek/Amsterdam Concertgebouworkest(DGG,1987)
用现今的眼光去衡量伯恩斯坦的CBS马勒第四,是十分困难的。伯恩斯坦的CBS马勒全集绝对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单是因为这是留声机史上第一套马勒交响曲全集,跟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对马勒的态度和认识。Schnabel的贝多芬奏鸣曲全集和索尔第的《指环》全集也都是划时代的巨构,但Schnabel没有改变人们对贝多芬的认识,索尔第也没有;但伯恩斯坦却将马勒从人们心目中“太过喋喋不休的三流作曲家”的形象一下提升到“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影响极其深远。在马勒演出史上,伯恩斯坦的地位甚至是与瓦尔特、门格尔贝格同等的。
这其中的马勒第四录音虽不太杰出,但后来在DG的第四也不见得样样胜过这版。演绎方面,伯恩斯坦塑造的是一个悠闲的格局,很有田园味。其中出现的激动场面有如春雷,常令听者措手不及。虽然这个马勒第四是好多人的马勒启蒙,今日听来,仍可以发现很多新鲜灵感,这是非常难得的。在Sony的皇家水彩系列之后,这个演绎现今又收进了索尼的伯恩斯坦马勒全集环保装中和原封系列中。
一直以来,对伯恩斯坦在DGG198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马勒第四实况很有感情。对于从Tolzer儿童合唱团中遴选了男孩Helmut Wittek来唱第四乐章《少年魔号》的曲词,当时曾备受争议。由于这个争论,使人只将注意力集中在第四乐章,实在有失偏颇。论高音,能达到Wittek那么清丽的女高音有很多,但那个低音B?就很少有女高音能达到Wittek的坚稳响亮了。他是个勇敢的歌者,那些偶有为之的颤音、滑音,说不定有几成是伯恩斯坦的主意呢。Wittek具备了马勒要求的天真无邪风格和清晰准确的咬字。DG录音师在这里强调突出了独唱者。其实,欣赏这个演奏更有必要将四个乐章作为一个整体,,而不应将末乐章割裂开来听。听完60年代CBS录音后再听这个录音,便越觉得伯恩斯坦对这首交响曲分外珍惜,宠爱有加。他的第一乐章充满能量和俏皮可爱的细节对比,表情变化之精美细腻直将他的旧录音比下去。在这里,能明显听到阿姆斯特丹现场录音比旧版本情绪更安定、醇和、内省些,没有NYPO那么容易令人激动。不过谐谑曲乐章仍有颇偏激的抢板运用。末乐章情真意切,速度变化似偷天换日,“天堂之门”的高潮富有戏剧性。终章的节奏和速度运用,显现出几十年经验的权威性。伯恩斯坦对音乐脉搏的直觉,与马勒在乐谱上的指示往往是完全一致的。概括起来,这是一个极富慎密思维、效果清新而充满人性的M4,并非年轻时自我放纵的伯恩斯坦演绎。。录音虽不算好,但演绎有许多发人深省的细节值得我们深深玩味。
[upload=jpg]Upload/20049323372148815.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49323374279602.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